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讀《跨越心牆:喬雨詩文作品選》,兼談《胡適文集》(下篇)

由 藝視線上 發表于 農業2022-10-06
簡介千年茶道展春秋,古德文脈萬古流——讀《跨越心牆:喬雨詩文作品選》,兼談《胡適文集》(下篇)石中元黃中先生在宜興紫砂壺上題寫:家和萬事興

茶字頭有幾畫

千年茶道展春秋,古德文脈萬古流

——讀《跨越心牆:喬雨詩文作品選》,兼談《胡適文集》(下篇)

石中元

讀《跨越心牆:喬雨詩文作品選》,兼談《胡適文集》(下篇)

黃中先生在宜興紫砂壺上題寫:家和萬事興。

二、茶酒不分,流傳至今

為什麼說茶酒不分家?中國是茶與酒的發源地,茶酒相融相生。日常的宴席上有“以茶代酒”的做法,酒量小的人,用飲茶的方式來代替喝酒。俗話說用茶代酒,天長地久,這樣無損禮節。宋詩有“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飛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唯有梅花便不同。”(杜耒)。如今的社會宴席應酬增多了,酒喝得多傷人,很多飲酒的場面,以茶代酒,不失禮數。茶聖陸羽稱茶為“精行儉德之人”,詩人陸游在《試茶》中表示,若要在茶和酒之間做出選擇,寧要茶而不要酒。

茶酒雖說不分家,但品茶與喝酒是有區別的。明代陳繼儒在《巖棲幽事》中說:“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品茶三四個人足矣,幽雅清靜,細品慢飲,品出人生滋味。如七八個人在一起,人多嘈雜,喝茶解渴謂之“施茶”。而喝酒就不一樣,要的是人多氣氛喜慶,“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豪放熱烈。

酒味茶香,你若心浮,就飲盞茶。《跨越心牆》中對茶與酒的吟誦,給讀者創造了一片廣闊的精神世界,將喝茶提高到不記世俗,拋卻名利的境界。作者力求在幽靜雅緻的環境中啜飲香茗,既能欣賞風景,又能洗滌心靈,得到雙重的審美愉悅。

——你離開祖屋太久琵琶怕已生疏,老屋的紫藤不老,紹興花雕尚溫,繡花針依舊別在繡樓裡的繡球上,而你早已款款下樓,環佩叮噹。人在樓下,茶在壺裡,壺在爐上,桃花蒲扇在你手中,慢展輕搖,嘴裡哼誦的還是那支江南小調。芳香透過軒窗陣陣飄過粉牆。(見喬雨《灑一把流星雨》一文) 。

——人到中年月滿霜天。竹林裡煮上新茶山外漸起青煙。秋風吹展眉彎,細雨遣散了幽怨,秋江千里孕育著機緣。從此收起淚水笑傲滄海桑田。長亭向晚把酒憑欄,欄杆拍遍就要下楚煙。任憑冷雨打溼船頭的帆,即使憔悴了明月也不讓韶光空遣。遠山木魚聲聲召喚著隨緣,隔江百合燦燦已砌滿堤岸。剪斷了虛名,成敗都在從容間。(見喬雨《月滿霜天》一文)。

茶道講究清、靜、和、美。為什麼要學茶道?從燒一壺水開始,學會了耐心和等待;從投茶量、水溫、出湯時間的控制中學會了掌握分寸;從斟一杯茶開始,學會了謙恭和禮讓。在與茶友相伴的日子裡,學會了交流與互動,接納與分享。其實人生亦茶,苦澀中蘊含著甘甜,一道濃釅、二道清醇、三道趨淡。只有靜心品茗,喝出人生的酸甜苦辣,才能品味到一份怡然自得的好心情。唐代劉貞德稱茶有十德:以茶嘗滋味、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養身體、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養志、以茶利禮仁、以茶可行道。

常喝茶的人長相年輕,穿著素雅,低調沉穩,心靜如水。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禮節、方式等飲茶儀已很講究了。唐宋以後的中國人是否少了一些陽剛威猛,多了一些陰柔之性與含蓄圓滑?據悉,唐朝以前的人喝茶並未流行,唐以前的漢代人粗率質樸、勇猛豪邁;性情直露而少含蓄,坦蕩豁達而少萎縮。這只是我的突發奇想,權當戲言。

——茅屋的清茶,清香又芬芳。悟道與迷津,一陣山雨一陣蟬鳴,故事就是青峰嶺下的頑石,哪來的空虛聚散與浮幻的纏綿。散盡了夕陽是解纜的星光,一場聚散一場秋霜。不要短笛和長亭,不要折柳和纏綿的暮雨。飲盡了杯中的苦酒依然吹起風笛,遠行。(見喬雨《吹起風笛遠行》一文)。

從斟一杯茶開始,學會了謙恭和禮讓,接納與分享。喝茶增強抗病毒的免疫力。喝茶並不能直接抑制病毒,但可以增強免疫力。除了戴口罩、勤洗手,開窗通風以外,常喝茶保持了喉嚨溼潤,是提高呼吸道免疫力的辦法,使病毒更快地排出體外。最新研究,病毒在到達人的肺部之前,會在人的喉嚨裡停留4天。感染者大量喝茶,並用溫鹽水,溫茶,醋漱口,可以消除病毒。

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五湖茶味,理智和氣,一盞濃香酒客心;四海茶道,互愛同樂,三品綠葉和簡靜。唐·盧仝(tóng)有《七碗茶詩》:“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寫出了飲茶的美妙意境。清人鄭板橋有竹枝詞“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閒時來吃茶,黃土築牆茅蓋屋.門前一樹紫荊花 ”,描寫了一個農家少女用茶來表達對情郎的鐘愛,用燦爛的紫荊花來襯托茗茶,叫情郎不要走錯了人家,柔情蜜意躍然紙上。茶不只是一種口腹之飲,更是樸實無華的祥和生活。東來紫氣西來福,南進祥光北進財。這幅互文對聯,指四面八方均有貴氣、福分、祥和、財富。

朋來相契深談道,這個道便是中庸之道;客去收心靜養神,這個神,便是“致虛極,守靜篤”之神。如何守住自己求索的初心,怎樣保持篤定,不受外界負面因素干擾?且看《胡適文集》的中和中庸。

胡適認為,這個社會可以讓不同觀點的人生活在一起,讓不同流派的人來從事各種各樣的工作。這個社會允許爭議、爭鳴,允許有不同的聲音,不同的理想與抱負。這個社會你可以是一個無神論者,當然也可以是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現代文明社會之所以有生機與活力,是因為他們彼此之間的相互容忍,誠如孔子所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魯迅讓讀者睜眼看世界,看到了一個冷酷的世界;胡適卻讓讀者睜眼建設世界,期盼一個溫暖的世界。

胡適將他的包容性用於生活中,大家比較熟悉的是他對待魯迅的態度。從1920年代中後期到1930年代中期,魯迅寫了不少諷刺、批評胡適的文章。但胡適在《五十年來之中國文學》中稱讚魯迅五四白話文學的成績:“他的短篇小說,從四年前的《狂人日記》到最近的《阿Q正傳》,雖然不多,差不多沒有不好的”。魯迅還有左翼作家對他的謾罵,胡適不氣,不急,不理會,以“老僧不見不聞”的淡定而處之,至今未見胡適回罵魯迅的文字。當魯迅遭到無端抨擊、人身攻擊時,胡適卻為魯迅辯誣、主持公道,併為《魯迅全集》的編輯出版,儘可能地提供方便與條件。

——面對惡毒齷齪的言語,他笑傲蒼穹:我自有出鞘寶劍,誰敢相撼! 如今,豪壯的聲音遠去了,竟成了絕響。風在奏著輓歌,雨在抽泣。驀然之間,去了豪情,走了激昂,留下的只是一顆蒼老的孤心。他是過客,不是歸人,自不與人群。(見喬雨《過客》一文)。不論是《胡適文集》還是《跨越心牆》,均從世界文明的角度思考人生與社會,國人應該是一個世界公民。世界公民應有博愛、平等以及和平的理念,世界各地的人相互理解,融洽相處,透過彼此的敬意來建立互動的關係。每一個世界公民都有不受歧視地自我決定其發展的權利,透過經濟合作來消滅戰爭,爭取和平與發展。

喬雨的短文小巧玲瓏,常常帶有淡淡的哀愁,令人回味無窮;長文大氣磅礴,常常帶有歷史的厚重,充滿哲理。在這種朦朧的懷古之幽情中,展現著其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文學修養;在那夢幻般的意境和溫情的敘述裡,掩藏不主他灑脫的心靈、哲學的智慧。原中國散文詩學會會長柯藍先生是這樣評價喬雨的詩文:表現出無限的享受大自然的快樂和樂觀向上的情操。這正是我們所處的振興民族的時代中應當弘揚和學習的地方。當前有一部分人經受不起生活壓力和各種誘惑,以至喪失理想和目標,而產生軟弱和悲觀,要做到樂觀向上,還不容易。正如我在“歡樂頌”中寫過的;“歡樂是一種寬容,歡樂是一種風度,歡樂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思考。”

《跨越心牆》,心靈的叩響:“烹茶研墨煮酒,新燃檀香幽幽。紙鋪案几,揮毫龍蛇疾走,或書,或畫,廟堂之憂盡被涓墨透。研西山古硯,蘸四季重彩,任筆縱情神州。”(見喬雨《香廬銘》一文)。

讀《跨越心牆:喬雨詩文作品選》,兼談《胡適文集》(下篇)

黃中先生在宜興紫砂壺上題寫:雲水禪心。禪僧雲水行腳時,為了便利生活隨身攜帶紫砂壺。

三、禪茶一味,淡久生香

讀《跨越心牆》一書的《宋詞人物》有感:如椽大筆,演繹經史子集;知行契真,蘊藏千古芳名;駕輕就熟,詮宋詞之古樸;得心應手,增東坡之豐盈。《宋詞人物》運筆自如,賦予全篇一種空靈神遠的藝術美,讀者發揮想象,才能領略文中的幽韻和醇美。

讀《跨越心牆》一書中的《媯川賦》有感:寄情以文,文以心聲,心聲雅韻,通達古今。邀媯水風月,入於珠璣;攬海陀滄桑,化於物美。松濤泉流盡從詞曲中來,虎嘯龍吟任它妙音天成。《媯川賦》刻碑立於北京市延慶區媯水湖畔,與媯川神女雕塑遙相呼應,成為延慶文化一個新的地標物。

喬雨的詩文合集,充滿人生哲理的思考,在朦朧的懷古之幽情中帶有歷史的厚重,既為讀者提供了審美空間,又體現出如歌似畫的藝術張力。“風騷詩賦各有強,生平快慰是文章。埋頭耕耘酬知己,英雄正道是滄桑”,這是他送給朋友的一首詩,也是他熱愛文學的形象寫照。

《跨越心牆》的部分篇章以茶為文,寄託了獨特的審美意識和個人情感。“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錢起《與趙莒茶宴》)。邀一二知友,泡壺清茶,“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的塵夢。喝茶之後,再去繼續修各人的勝業,無論為名為利,都無不可,但偶然的片刻優遊斷不可少”(周作人)。茶雖苦,卻有野香;水不佳,得有靜趣。“三更的殘茶已淡,桌上的紗燈更明,深夜把惦念託付給黎明。一場春雨澆透了春夢,也把思念輕輕喚醒。窗外的夜雨,合起了多少把傘,關閉了多少扇窗,擰開了幾盞桌上的燈,等冷了幾壺重溫的酒,淋溼了誰家未歸的人?”(見喬雨《雨夜人未歸》一文)。

文化史上儒釋道三家並行,南方則儒禪匯流。作者品茶鑑水,談詩論文,禪茶一味的《跨越心牆》,飄逸流暢的旋律,清雅從容的吟唱,超凡脫塵的淨心能量。

讓我沿著禪茶一味的勝境,去探胡適先生的中和之道,去化解“文明的衝突。”所謂“文明的衝突”即價值觀的衝突,很少被學者做深度的解讀,但這一層面的矛盾才是決定未來走向的關鍵,而經濟貿易以及發展模式只是手段而已,文明追求是目標。今天仍受到“萬曆十五年”之困境,折騰來折騰去,以鬥攪天下,而每次“攪屎棍”攪的是社會精英。胡適不贊同激烈的社會變革,主張溫和的漸進式的社會改良,以最小的社會動盪,取得最大的社會程序,走出“萬曆十五年“之宿命,在中西文明融合的基礎上建構“新中華文明”,完成現代文明轉型。

“最是那一杯香茶在唇齒間流連,暖意在周遭緩緩洇展,一窗蟬聲,半天霞煙,樹影山外山。”讀喬雨的《山寺桃花紅了》一文,我讀出了胡適精神。胡適先生說,看哲學史三個目的:一是明變,探求發展變革的線索;二是求因,找出變革的原因;三是評判,找出各個各家學說的價值。

“迷戀著你的,最是那一副傲骨在靈魂中游走,縱使江湖浪惡風險,人間荊棘錯落,你昂揚著把苦難伴酒滾入豪腸,飲下昨日的悲歡,笑對明朝的滄海桑田。 ”——自胡適開創中國近代哲學史之後,又有一批後繼者如梁漱溟、熊十力、馮友蘭、金嶽霖等哲學家跟進,顯示了胡適在傳統哲學現代的轉換中所作的開創之功。爾後馮友蘭寫了《中國哲學史》,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與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作為比較時,一般都認為馮友蘭的可讀性勝於胡適。如果說馮友蘭呈現的哲學史是詩一樣的語言,那麼胡適的哲學史就是一篇有意境的散文。這兩本哲學史因角度不同,互為補充。讀者如要由淺入深,由面到點了解中國的哲學發展史,先讀馮友蘭,對哲學史有個大概的瞭解。接著看胡適,可以更深入瞭解哲學發展史中的觀點。

“傾心著你的,最是那一身氣節在山海間神閒,竹下酣暢,傲雨凌霜;舟搖風飄之間,醉扶孤帆登高賦遠,平沙落雁,僧蹤寒山。”——《中國哲學史大綱》實質是先秦哲學思想史專著,只寫到先秦時代,對後面中國哲學史的發展,胡適曾計劃接著寫,但未完成,實為憾事。

“感念著你的,最是那一份擔當在無語間,沉默總是相聚時的委婉,別離又是霜打的無言。那一番悠悠如春雨似的關注與惦念總環繞在身邊,隨著足印踏遍青山、綠水與客船。他鄉的雲煙從此不再寂寞孤單。”——大氣做人,小細做事。我在胡適身上看到了貴族精神。在歷史的長河中,貴族精神不停地衰變,但屈原、陶淵明、曾國藩等對歷史文化作出貢獻的人物,他們身上有貴族精神的特質,這三個典範所具有的三種貴族精神,可以概括出歷史上貴族精神的衰變。屈原追求卓爾不凡,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殉道精神。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超脫物慾、崇尚自由的自我放逐的精神。曾國藩追求建功立業,完善個人品格的不息精神。從卓爾不凡,到自我放逐,到迴歸權勢:可以看出歷史上貴族精神的衰變。

“最是那一縷繾綣在墨跡未乾時浮現,紙草的芬芳帶著淡淡的憂傷,剝去塵封的片片記憶,淚痕竟未乾…… 最是那一絲清澈在眼神裡蔓延,梨花帶雨,溪繞泉邊,燕語訴說著從前,訴說著誤了那一班渡船和那山外的雲煙。”(《山寺桃花紅了》)“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胡適)。可以為文明而爭,但不能為高牆添磚。如果有一天你悲哀地發現,坦坦蕩蕩的君子需要掩人耳目,厚顏無恥的小人反而趾高氣昂,那不是你的問題,是時代的疾患。社會真正得勢的是激進主義,誘惑了眾多的貧困階層。激進主義的話語系統上升為主流地位,從而排擠了胡適等其他漸進改良者。1919年的五四運動中,胡適在《新思潮的意義》一文提出的“重新估定一切價值”,在新啟蒙運動以及反抗傳統的文化專制主義中,胡適不贊同激進主義的運動,不贊同瞿秋白突顯的俄國革命,不贊同陳獨秀高揚的“五四精神”。為避免極端、激進,胡適用“中國文藝復興運動”一詞來代替“啟蒙、救亡”一套話語。從20世紀20年代以後建立《努力》、《現代評論》、《新月》雜誌,到20世紀30年代創辦《獨立評論》雜誌,再到40年代發刊《獨立時論》、《觀察》等,胡適對五四運動的詮釋,形成了一套與激進主義相別的話語系統,為完成現代文明轉型做出了艱苦的探索。

喬雨說:“茶馬互市,始於唐,興於宋,盛於清,綿延千年,絡繹不休。一路經川入藏,一路遁走滇州,翻越千山,輾轉萬里;會拉薩,出印度,澤亞歐。古道經行處,普茶飄香留,中華厚德文脈展春秋。” 原中國茶文化協會會長趙樸初生前不喝酒,不抽菸,唯一的嗜好是喜歡喝茶,自稱“茶簍子”。樸老茶具簡陋,只是隨緣而已,生前在家時,常捧著一個罐頭玻璃瓶子代替茶杯。由茶而禪,茶禪相通,在樸老眼裡,茶即禪,禪即茶,茶禪一味。品茶時放下煩惱事,品味悠然的心境;參禪時放下心來,漸悟中體現清靜和寂,尋求生死解脫。樸老生前寫的《茶詩入禪》詩,被譜成《吃茶去》曲,流傳至今。茶宴芬芳、禪味悠長。

茶字的組成筆畫是108,“茶”字的“艹”字頭為20,加上下面的八十八即是88,合起來就是108。日本高僧大西良慶108歲生日,樸老曾作漢俳多首,賀大西良慶長老108歲壽辰,“深感多情百八翁,一席坐春風。”如今,日本茶宴茶道勝大陸,唐風宋韻的不絕餘音,遺落在扶桑土地上。

我國茶界泰斗張天福先生,撰寫的《人生與茶》有啟發:“我平生煙酒不沾,但每天必飲茶。看著一朵朵祥雲般的茶霧升騰,腦子裡不免閃過一些品茶與過好生活的感悟,我概括為‘儉、清、和、靜’。世間利祿來來往往,紅塵滾滾炎涼榮辱,這些都漸漸離我們而去,唯有淡泊,才可以盡享怡然自得的晚年生活之樂。飲茶可以讓人的心靈更加清明虛靜;居所更加清幽高雅;結交朋友更加沖淡絕塵,不汙時俗。茶尚儉,勤儉樸素;茶貴清,清正廉明;茶導和,和衷共濟;茶至靜,寧靜致遠。儉、清、和、靜,這是我提倡的中國茶禮,也是我奉行的晚年生活哲學。”

佛教《清規》中有程式嚴格的茶禮,茶宴在虔敬真誠的氣氛中舉行。《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喬雨先生讀書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讀書撰文,品茶飲酒,卓然不群,灑脫自然。

潘岳先生在喬雨散文集《風吹浪遠》序中寫道:快樂是人生的動力源泉。擁有快樂,把握快樂,你的心扉就會生長出茂盛的、絢麗的、含笑的幸運草,一切紛爭攘奪的煩惱自然也會淡化消失……喬雨的作品無不洋溢著快樂的情感,折射出他樂觀向上的生活狀態和心靜如水的精神境界,無論是親近自然,享受生活,還是感受歷史,欣賞藝術,都給人以閒靜致遠、盪滌心靈之感。

天上雲捲雲舒,而茶屋香氣悠然,似有若無。茶香入口滌心蕩肺,清涼意爽。這茶,抑或是哪家古剎僧人種植、採製,供佛、待客、自飲又結 緣相贈。抑或是茶農日出而作,順天隨意,春華秋實後的滿眼金黃。只是在今天,在這個晚春的午後,在皇城下的小小的茶舍,煮上一壺橘黃味的普洱茶,與你默默地嗅著,品著,體味著。古樸的茶桌散發著檀木的清香,抑或是你的馨香和著茶的芬芳,讓茶樓充滿憂鬱的橘黃。(見喬雨《橘黃味的普洱茶》一文)。

禪定般地地看著幾片茶葉,在清澈的杯子裡悠悠地翻滾沉澱,水從濃到淡,茶味從有到無,反映著人生從更多的慾望到沒有需求的過程。禪茶一味,淡久生香;與物同化,自我遺忘。周聰先生(峨眉文史研究員,號覺宇,網名蔥姜園子)有《茶禪》八首。這裡選兩首:“欲聽清音坐石臺,野溪無語洗塵埃。收心賞盡水中月,香茗一杯空自來。”“寺裡閒僧善識花,花中妙處卻因茶。一籮茉莉三燻後,滿屋清香醉眾家。”

我的嶺南文友梁先生(閒雲野鶴)曾撰寫過數千首古風,這裡選其兩首《入園見茶花二首。古風》 :“三日雨風掃庭塵,打落殘枝敗柳身。惟有茶花別樣色,數紅出綠又見春。”“名花落泥已化塵,惆悵前度失魁春。枝上王哥猶口舌,雨後茶花又一新。”

雨後茶花又一新,新就新在高貴的精神,意味著自尊自立,現代理性意味著邏輯思維和不將一己之念強加於人。尊重個體的創造,以此喚醒未來的生命力。接受過科學訓練和現代文明薰陶的知識分子,崇尚獨立思考,不願人云亦云和盲從,他們繼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計程車大夫傳統,關心國家命運,好發議論,對不公的劣跡評頭品足,要做有尊嚴的獨立的公民。

物我兩忘,隨緣任運。喬雨先生在《廣陵散——聽陳雷激古琴曲隨想》寫道:2012年 2月5日,著名古琴表演藝術家陳雷激先生在國家大劇院“古酒古琴演奏會”上,手操猿嘯青蘿(注:晉代古琴),演奏古曲《廣陵散》,晉魏風骨渲染滿堂。曰:“前人弄酒狂,我意弦中放,痛飲紅曲酒,祝君皆安康!”

“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節。”我讀《跨越心牆》兼及《胡適文集》看到,他們都透露出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和的品格和氣質。如何消解“公權蠻橫”?如何抑制“私慾暴行”?茶道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著天和、地和、人和。“和”意味著不窮折騰。“和”意味著宇宙萬物的有機統一與和諧,並因此實現天人合一的和諧之美。

千年茶道萬古流,古德文脈展春秋。

注:喬雨。著《跨越心牆——喬雨詩文作品選》、北京出版社、2022年1月版。

本文評論者簡介:石中元、北京作家,出版高階編輯。著有散文隨筆集《來自地球村的報告》(青島出版社。1995年8月版)、《我們的未來與人類的世界化──話說全球意識》(貴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版)。20世紀80年代的《青年文摘》、《新華文摘》轉載過他撰寫的“十談現代文明病”、“人類回到了半健康時代”等隨筆文章。

2022年6月19日星期日,撰寫於北京延慶淡泊灣書齋。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