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五臺山景區官網主編與龍泉寺悲明大師交流佛學

由 俄羅斯資訊總彙 發表于 旅遊2022-04-25
簡介五臺山景區官網主編王晉文(左)與龍泉寺住持悲明大師(右)五臺山景區官網主編王晉文:五臺山佛教最初傳入的時間,有多種不同的說法

怎麼去五臺山風景區

五臺山景區官網主編與龍泉寺悲明大師交流佛學

龍泉寺石雕牌坊

(申雅靜)五臺山龍泉寺位於臺懷鎮南5公里九龍崗山腰,故又俗名九龍崗。龍泉寺原為楊家將家廟,寺旁有泉曰龍泉,寺由此而得名。 始建於宋代,民國初期重建,佔地15950平方米,殿堂僧舍165間。現存影壁,臺級,牌坊和三座院落。長久以來,全國各地的信眾慕名前來瞻仰菩薩聖容,參禪開悟、增長智慧。龍泉寺因而香火嫋嫋,展現了該寺的香火盛景,延續著千年古寺的輝煌。

5日上午,五臺山景區官網主編王晉文專程來到龍泉寺,拜訪龍泉寺住持悲明大師並與之交流佛學。最後,與悲明大師一同觀賞了龍泉寺龍泉水、影壁、牌坊、墓塔等。

五臺山景區官網主編與龍泉寺悲明大師交流佛學

五臺山景區官網主編王晉文(左)與龍泉寺住持悲明大師(右)

五臺山景區官網主編王晉文:五臺山佛教最初傳入的時間,有多種不同的說法。具體是什麼情況?

悲明大師:關於五臺山佛教最初傳入時間,有三種說法。最早說為東漢時期,由明代鎮澄法師撰《清涼山志》廣為傳播,認為,東漢明帝年間,印度僧人攝摩騰、竺法蘭傳佛教入中國,在洛陽建白馬寺,見五臺山為文殊菩薩住處,山中有釋迦佛舍利,遂奏明帝,敕建大孚靈鷲寺,為顯通寺之前身。明人顧炎武以山名始見於齊,否定是說,以為初建佛寺當在後魏之時。而當代有學者依據東晉高僧道安、慧遠傳及佛教在山西傳播的歷史認為,五臺山佛教傳入當在東漢之後,北魏之前。不論採信何種說法,佛教在五臺山的傳播都有1600餘年以上的歷史,出現過北齊、隋唐、明清三大興盛期。五臺山佛教信仰以文殊信仰為核心,具有帝王崇奉、諸宗並存等特點,不僅是中國佛教的淵藪,也是世界佛教的中心,具有深廣的影響。

五臺山景區官網主編與龍泉寺悲明大師交流佛學

五臺山景區官網主編王晉文:五臺山位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傳說它是“大智”的文殊菩薩說法顯靈的道場。請問師父有何看法?

悲明大師:五臺山為文殊菩薩道場的說法,起源於《華嚴經》等多部佛經,大意為,震旦東北方有清涼山,文殊師利菩薩率一萬菩薩長住其中應化。因而,五臺山被認為是見於佛典記載的聖山,其地位自然神聖無比。同時,文殊菩薩在佛教中被稱為七佛之師,菩薩之母,代表智慧,司掌般若,神通辯才無礙,為釋迦佛的法王子,在佛教中具有極其崇高的地位。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專司“智慧”。他的坐騎是一頭青獅,表示智慧、威猛。

五臺山景區官網主編

王晉文:五臺山文殊信仰早已超越了僧俗、宗派,超越了民族、國界,超越了地位、身份,體現了文殊信仰智慧深廣、圓融無礙、普利眾生、平等無二的內涵,也體現了五臺山文殊信仰歷史悠久、基礎深厚、生命力蓬勃、輻射面廣闊等特點。那麼我們在世間都希望自己的善願能滿,希望這樣好、那樣好,就是吉祥。但是要想吉祥幸福,普通民眾該如何做呢?

悲明大師:佛法的智慧有什麼用呢?就是幫助我們來解決煩惱的問題。痛苦有很多很多種,但歸納起來,不出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受別離苦,怨憎會若,五蘊熾盛苦。再歸納,則為身苦和心苦。

五臺山景區官網主編與龍泉寺悲明大師交流佛學

五臺山景區官網主編王晉文:何為身苦?又如何擺脫身苦?

悲明大師:生、老、病、死這四苦,是身苦。人一定是會死的,是不是?如果不學佛就不知道人死了以後還會有來生,如果我們知道了死只是一個現象,我們的生命體是不會死的,你慢慢就會去學會面對死亡,把它變成一種快樂。人不可能不生病,一聽說得了什麼病了,就像有些人就是被所謂的癌症嚇死的。但是如果我們學佛有智慧,我們好好地面對它:人家為什麼不生病,我生病呢?因為和你的過去生所造的業有關係。生病,就知道是因為殺生害命多了,才會導致短命、生病。所以佛法的智慧,就是告訴我們,你要想改變自己,想要得到如意的果報,就必須在因地好好的努力。如果我們過去生中已經造了不好的因,今生碰到不好的果報,就要勇敢的去面對它、看破它、積極地去迎接它。

五臺山景區官網主編王晉文:求不得苦、受別離苦、怨憎會若、五蘊熾盛苦,這心苦又該如何化解?

悲明大師:心苦雖然不是身苦,但是給我們的心靈上造成痛苦。像愛別離苦,所愛的人離開……化解心苦關鍵在於你怎麼樣去了解它、面對它。其實,很多病,一種是來自於人們不注意身體勞累造成的;一種就是不注重心靈的健康,經常給自己製造一些精神壓力。如果人們懂得這些的話,即使是惡人,也不去仇恨他,而且只是來懺悔自己,給予他人祝福,慢慢的從無形當中就一點一點的化解了,也是在增進自己的智慧和福報。

五臺山景區官網主編王晉文:感恩師父,那我知道了。想要萬事吉祥,首先要獲得智慧,做事情要考慮後果,心中要想著他人。用佛法來和睦家庭,用佛法來調整心態,這好、那好都不如自己的心情好。如果心情好,你看一切都好,如果你心情不好,看什麼都不好。所以就要學會好好的對待自己,也要學會好好的對待別人,這就是文殊菩薩給我們的智慧。有了這種智慧,我們就不愁得不到吉祥了。願文殊菩薩給大家帶來智慧和吉祥!

五臺山景區官網主編王晉文:頂禮師父,感恩教誨。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