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雷州有座寺廟與南華寺、雲門寺並稱唐代嶺南三大古剎,你知道嗎?

由 人文雷州 發表于 旅遊2022-04-02
簡介粵軍第七路司令部佈告訴宋代時,天寧寺的建築規模達到頂峰,僅寺院佔地面積方圓約4裡,比如如今的雷州西湖在當時還是天寧寺的後花園

雲門山有廟嗎

中國的寺廟幾乎都是倚山而建,講究環若列屏、林泉青碧、宅幽而勢阻、地廊而形藏。雷州天寧禪寺也是如此,別看現在處於鬧市,可在修建之初還是四周山嶺連綿,門前海流,山間清泉,右枕羅湖(今名西湖),雖無高山,卻有山川靈氣升騰,又因地處城郊,可謂是山清水秀,清泉潺潺,草木欣欣的風水寶地。

天寧寺由開山祖師岫公(有旭)創建於唐代宗大曆五年(770),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在千年的歷史煙雲中,天寧寺幾經修葺,其中文革期間遭受過最嚴重的一次破壞,當時寺院被佔拆,僧侶被遣散,有的被迫還俗,有的被迫隱居起來,寺院被砸得面目全非,連佛像和羅漢均被砸碎運走。有如嵩山少林寺遭受的幾次劫難一樣,一把火就將它化為灰燼,不過我們是砸,砸掉一箇舊世界,再建一個新世界。

雷州有座寺廟與南華寺、雲門寺並稱唐代嶺南三大古剎,你知道嗎?

天寧寺

我們國人擅長將美好的東西毀滅,後人又天真得重拾,再又後人毀掉。這樣的故事千百年來反覆上演,樂此不彼。我們像歷史的舞臺上跳來跳去的小丑,自以為可以主宰一切,掃平一切牛鬼蛇神,不料自己又被後人掃除了。

如今天寧寺的建築大部分是改革開放後重修,規模和舊時不可同日而語。唐代是佛教極盛的朝代,天寧寺是時享有一定的政治經濟特權,顯貴僧人與官府關係密切,寺院還擁有大量土地和眾多奴僕,還無須交稅。《雷州府志》記載一則軼事:南宋時,天寧寺主持釋妙應率僧人50多人,採石肩負,在城郊驛道上建“百丈橋”。該橋長約170米為當時郡橋之最,當時連官府都建不起,可見天寧寺經濟實力之雄厚。直至明代後期,天寧寺尚擁有寺田35頃,單租息一項就一千五百石,用現代的話形容:真正的大地主。不過這種特權到清代中葉就沒有了。

雷州有座寺廟與南華寺、雲門寺並稱唐代嶺南三大古剎,你知道嗎?

粵軍第七路司令部佈告訴

宋代時,天寧寺的建築規模達到頂峰,僅寺院佔地面積方圓約4裡,比如如今的雷州西湖在當時還是天寧寺的後花園。史料記載,當時寺院紅牆綠瓦,佛殿高聳,曲欄亭臺相映交輝,佛塔如林,綠樹四合,一面臨水,碧水粼粼,雖處於雷州城外,但置身寺中有如臨蓬萊勝境。現在我們無法體會到唐宋寺院的盛況,隨著古城被拆,城市擴建,城郊的天寧寺也變成喧鬧都市的中心。世俗的熱鬧打破了寺院的寧靜,除了每晚8點半的鐘聲依舊響徹,寧靜悠然、鳥語花香早被埋在歷史的煙塵裡,依山而建、山環水繞、風景優雅也不可同日語矣。

這才是歷史的真正面目,不可能按部就班前進,但只要在前進,每個變化都值得。

如今天寧寺的佔地面積僅有7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建築按中軸線對稱依次佈局,全寺分六進,一進為山門;二進為石坊;三進為金剛閣,門口的匾額是明代清官海瑞題寫的“天寧古剎”;四進為彌勒、韋馱、天王閣;五進為大雄寶殿,殿內塑五佛及十八羅漢,佛像連座高7米,莊嚴肅穆;六進為藏經樓,樓上安放藏經,樓下為始祖堂。這樣的建築佈局和大多數中國寺廟大同小異,但要是置身之中也能體會到不一樣的東西。畢竟天寧寺在歷史上曾與曲江之南華寺、乳源之雲門寺並稱唐代嶺南名剎。

雷州有座寺廟與南華寺、雲門寺並稱唐代嶺南三大古剎,你知道嗎?

天寧寺廣場

跨過天寧寺的山門便是一個小廣場,在民國時期稱為“中山公園”,現在在廣場的左邊角落還有一塊石碑,上面刻有“總理遺囑”(即孫中山先生的革命遺願)。廣場最顯目的當屬蘇東坡題寫的“萬山第一”石坊,乃天寧寺的鎮寺之寶。這四書皆為正楷,筆圓勻穩,秀偉而遒勁,足見蘇學士書法修養之高。以他晚年對佛學的研究,對天寧寺的評價應該很中肯,從中亦能感覺到他傳達於後人的豁達心境和“技近乎道”的精神之美。

想當年,蘇學士在悽風苦雨之中被貶儋州,是何等的心力交瘁。途經雷州時,他住在天寧寺主持的方丈堂,面對這裡的美景,他的心情也稍得寬慰。暫住期間,主持每日與他談佛論經,茶飯相待。不知哪天,蘇軾茶足飯飽後雅興大發,才情無處發洩,便讓僧人給他取來筆墨,揮毫寫下“萬山第一”四字贈於方丈。如今看來,“萬山第一”實乃蘇東坡的感動之筆,也是雷州人的善良之證,更是雷州人民渴賢愛賢之證也!

雷州有座寺廟與南華寺、雲門寺並稱唐代嶺南三大古剎,你知道嗎?

萬山第一匾額

不過很少有人知道,天寧寺“萬山第一”四字實乃複製件,不是因為寺院不讓看原件,而是原件在文革中被破四舊毀了。那現在這四個字又從何而來呢?這個得感謝一個人:浙江書法家沈定庵。沈先生在抗戰期間與父親流落湛江靠賣畫度日。1946年他初遊雷州,曾拜訪天寧寺,見東坡題字,如睹至寶,就讓和尚扶梯自己登梯拓印下來。後來旋遇日機轟炸,父罹難,他死裡逃生,拓本幸及時撲救才免被毀。沈先生愛蘇軾,更仰慕其為人,該拓本常隨身攜帶,展玩潛研珍藏不棄。1985年,沈先生再禮天寺寺,萬山第一刻石已非原貌,原刻毀於文革,嘆息之餘,面告寺僧願將珍藏孤本割愛奉還,東坡匾題石坊得以重建復原,觀者才能目睹其昔日之風采。我們在為原物的毀滅而遺憾的同時,更為拓本得以留存而感到慶幸。

如此說來,歷史雖是過去式,又能照進現實,給人力量,給人方向,讓我們在未來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