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從昌平看居庸關之險要

由 跟著國風去旅行 發表于 旅遊2022-01-29
簡介公元12O9年,北部強大起來的蒙古軍又攻金的中部(即北京),金兵死守居庸關,蒙古軍不能入,乃採用“聲東擊西”之計,留一部分人馬屯守居庸關外,暗下移主力向西南攻紫荊關,入關後迅速移兵從南反攻居庸關,居庸關遂被攻破

居庸關屬於昌平嗎

穿越太行壹佰叄拾壹 最早的昌平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十一年,

燕王盧綰造反,周勃屠“渾都”,也就是現在的昌平城,

是最早有文字記載的與昌平有關的歷史事件。

是一個少數民族的名稱,後來演化為一個地名。

後來,這個民族遷走了,而這個地名卻保留了下來。

從昌平看居庸關之險要

連山中斷,形成關溝,卻可以通南北,便利了當地的交通。

北京東部的溫榆河取源於此,沿河的隘道便是軍都陘。

軍都陘,又名關溝。是《呂氏春秋》提到的“天下九塞”之一。

這裡山高谷深,雄關險踞,

是北京去懷來、宣化、內蒙古草原的天然通道,

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古時,於關溝內外共築有下關(南口)、居庸關、

上關和八達嶺城關四道關隘,城關重重,均派重兵把守。

從昌平看居庸關之險要

關溝也是太行山與燕山兩大山脈的地理分界線,

是個天然的地質博物館。

狹義的軍都陘從南口到北口八達嶺關城,約二十公里,

廣義的軍都陘出八達嶺隘口,

在北邊的大海坨山和南邊的老虎嘴山之間的懷來谷地西行,

岔道城、石峽關、榆林驛、土木堡、雞鳴驛等,

均可作為軍都陘的組成部分。

從昌平看居庸關之險要

縱向的居庸關是由四道關組成的,

從南往北,依次是南口關、關城、上關、八達嶺關(北口)。

四關縱列在一條大峽谷裡的居庸關幾乎覆蓋了軍都陘,

所以,明以後史籍中更多提到的是居庸關,

而居庸塞、軍都陘反而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而近幾十年,由於旅遊的原因,

八達嶺長城更是享譽國內外,

而居庸關的名氣又有被八達嶺取代之勢。

相傳秦始皇築長城時徙庸徒(被徵發的民夫、犯人等)於此,

因稱居庸。其實它早已著名。

成書於戰國末期的《呂氏春秋》就稱居庸為天下九塞之一。

漢代開始在此設居庸縣並置關,即稱居庸關。

因它處於軍都山內,亦名軍都關。

從昌平看居庸關之險要

北魏時期始築關城,明洪武元年(1368)重築,並修築長城

成為長城的重要關隘,以防蒙古亡元殘餘勢力侵擾。

明時居庸關與其西南的紫荊關、倒馬關之間還築內長城相連

合稱“內三關”,構成京都西部的嚴固聯防線。

居庸關外長期以來是東北方少數民族聚居和活動的地區。

早在東漢時,鮮卑人就屢犯居庸關。

自東晉至唐末,地方割據政權也常在此用兵。

唐武則天時曾塞斷居庸之口以防突厥。

到第10世紀前期,五代石晉割燕雲十六州給契丹以後,

居庸關便成為遼與金、蒙古與金激烈爭奪的戰場。

公元1122年,東北女真族建立的金謀取遼的燕京(即今北京)。

遼以強兵守居庸關,不料臨戰時,居庸關兩邊山崖忽然崩落,

戍卒多被壓死,遼不戰而潰。

這使金兵得以順利度關南下,佔領了燕京。

從昌平看居庸關之險要

公元12O9年,北部強大起來的蒙古軍又攻金的中部(即北京),

金兵死守居庸關,蒙古軍不能入,

乃採用“聲東擊西”之計,留一部分人馬屯守居庸關外,

暗下移主力向西南攻紫荊關,入關後迅速移兵從南反攻居庸關,

居庸關遂被攻破。後來蒙古軍卻未攻下金中都即退走。

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又派兵攻破居庸關,並在關城駐紮。

過了三年,蒙古兵再圍金中都,金主遣使求和,

成吉思汗率主力回國,只留下一部分人馬守居庸關。

金因受蒙古軍威脅,即於當年遷都開封。

次年,蒙古軍便佔領了中都。

到了元末,朱元璋的軍隊攻打元大都(今北京),

元主由居庸關北走,元亡。

明大將徐達派兵守居庸、古北等關口,

絕了亡元殘餘勢力的南窺之道。

明代末年,居庸關再發生一場激戰,

這是關係到明朝絕續存亡的一次決戰。

崇禎十七年(1644)二月,

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率百萬大軍由長安入山西,

攻佔太原後分兵兩路,由李自成率領的一路,

經大同、宣化、攻破居庸關進入北京城,

明崇禎皇帝吊死煤山,明亡。

而在近現代,軍都陘也曾發生過影響巨大的戰爭 “南口戰役。”

居庸關是歷史上著名的古戰場。

元代薩都剌有《過居庸關》詩云:

居庸關,山蒼蒼。關南暑多關北涼。

天門曉開虎豹臥,石鼓晝擊雲雷張。

從昌平看居庸關之險要

居庸關是天險,但天下沒有攻不破的關。

明末顧炎武聞說居庸關被李自成攻破,

曾感慨地說:“地非不險,城非不高,

兵非不多,糧非不足也,國法不行,人心去也。”

雞鳴山下雞鳴驛 連線京西一長串站 形成中國郵驛線路博物館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