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上海故事】謝重澄:從書店出發

由 上觀新聞 發表于 旅遊2022-10-02
簡介在得知我們“從書店出發”的策劃後,他特開心,告訴我說,他覺得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可以一起做推廣城市文化的事兒,所以他願意無償地為活動做領讀人

上海故事絲巾哪裡有店

【上海故事】謝重澄:從書店出發

大家好,我叫謝重澄,是上海建投書局的的店長。

就是那個有著無敵江景,被稱為全上海最像霍德沃茨魔法學校的地方。

2016年11月的一個下午,身在廣州的我接到了一個陌生號碼的電話。來電的是半年前和我僅有一面之緣的建投集團的高管,而她致電的原因竟然是邀請我應聘建投書局上海店的店長,大家都叫我哈利波特謝店長。

【上海故事】謝重澄:從書店出發

和書店結緣其實是一件挺神奇的事兒。我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專業,畢業後進入快消行業的外企做管培生,在北京管理過幾家月銷售額上千萬的店鋪,後來又奔赴內蒙古開拓西北市場。2015年前往廣州創業。

一句話,我是個不太安分的人。可與不安分反差很大的一點是,我非常喜歡閱讀,在輾轉於各個城市的過程中,有個習慣一直沒有改變,就是看書和逛書店。我一直覺著,書店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在廣州創業的過程中,我還利用業餘時間和大學同學一起發起了“全球書店直播”的專案。我們集結了身邊的留學生朋友們透過手機直播的形式帶書迷們去看世界各地的書店,1年左右的時間裡,我們透過網際網路一起逛了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店、倫敦查令十字街上的獨立書店、聖保羅的巴西文化書店等等。

大概是因為這個創意,2016年7月,我受邀從廣州到上海,作為唯一的讀者代表參加中國最美書店周的閉幕式,這個閉幕式同時也是建投書局上海浦江店的開業論壇。我受邀分享了“閱讀是如何改變我的生活”這個主題。也許是我的演講給建投的領導留下了印象,於是我就接到了剛才提到的那個陌生的電話。

興奮過後,我開始深深的擔心:我完全沒有書店管理經驗,在這個人們掏出手機便可下單買書的時代,我該怎樣經營好這家書店呢?我能不能適應在上海的工作和生活呢?不過我是天生樂天派,轉念一想,何樂而不為呢?第一,我是個熱愛挑戰的人;第二,我是個閱讀愛好者和推廣者;第三,也是很關鍵的一點,上海是我向往的城市。

我來到上海,第一件事是去尋訪和了解內山書店。大家知道內山書店肯定都是和魯迅先生有關吧,我也一樣。魯迅先生1927年10月來到上海的第三天就開始在內山書店購書,直到去世之前,9年零半個月的時間裡,一共在內山書店買了一千多冊書。但很多人不知道,內山書店也是書店經營的創新者,很早開始開架式陳列,在店內設定了專供讀者喝茶的空間,從1920年開始,書店裡開始舉辦各種文化活動,成為中日作家和文藝愛好者聚集的文化沙龍。書店不僅提供書籍,更重要的是書店成為了一個樞紐,把愛書的人連線起來。

我一直認為一家書店應該紮根於它所在的這座城市,和這座城市的人和文化進行緊密的互動。我想,也許建投書局也可以像內山書店一樣,創造出一個文化共同體,連線起那些熱愛閱讀,同時對上海文化充滿興趣的讀者。

於是,我開始著手策劃一個活動,叫“從書店出發,閱讀城市”。在我的設想裡,這個活動要既與閱讀有關,但又不侷限於書籍的閱讀,還包括實地行走。也就是說,從書籍出發,再深入到書籍所描述的歷史事件發生地,或許是條街道、也可能是棟建築,用文化加微旅行的深度閱讀形式,推動對上海的歷史和文化的理解。

說實話,對於我這樣一個初到上海的人來說,策劃這樣和上海歷史文化相關的活動並不容易,需要惡補相關知識,還要深入到上海的大街小巷裡實地探訪。不過,我很快發現,這件事其實也不是那麼難,因為只要發現我在研究和推廣上海文化,很多人都會很熱情的提供幫助。

有一次我拿了很厚的一本上海文化圖冊,到雷士德工學院舊址考察,但發現這裡並不對外開放。可那裡的一個保安在得知我正在做的事情以後,主動為我開門,帶我參觀,並且向我介紹了它的歷史。就是現場最鮮活的講解員啊,我那時候的感覺就是遇到了掃地僧,真是高手在民間。

在整個策劃過程中,還有兩位上海爺叔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第一位是古葉大哥。他是“古葉嘎上海”公號的主理人,一位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他平時最大的興趣就是行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對上海的風土人情美食建築歷史故事等方面十分了解。在得知我們“從書店出發”的策劃後,他特開心,告訴我說,他覺得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可以一起做推廣城市文化的事兒,所以他願意無償地為活動做領讀人。另一位是郭純享老先生,是多倫路上一家非常不起眼的店鋪“1933大上海博物館”的老闆。他說少年時代家境貧困,經常穿戴二手衣物,卻由此對收集舊物產生了興趣。收藏這條路,他一走就是40年。我們對郭老藏品數量之多、種類之豐富表示驚訝,也非常佩服他能堅守這麼久。他主動提出,如果你們書店將來需要做展覽,我這些東西都可以免費借給你們。還說,他最大的心願還是希望能夠讓年輕人透過老物件瞭解過去的上海。

活動開始的當天,讀者們陸續來到書局集合。我本以為參加活動的讀者應該是主要是我這樣的新市民,沒想到竟然大部分都是上海人,年齡從10歲到58歲。其中一對年輕的小情侶告訴我他們從小在多倫路長大,但並沒有機會仔細去了解多倫路的歷史和近幾年的發展,這個活動是他們重新認識兒時成長的地方的好機會。就這樣,我們的隊伍一路慢慢走,慢慢講。不斷有路過的遊客湊過來,在不知不覺中,最初二十人的隊伍變成四十多人。活動結束時,讀者們依舊不願意離開,他們之間相互地在新增聯絡方式。一個讀者說,他來上海三年,但從來沒有深入地瞭解過這座城市,他從這場活動中收穫了很多,還交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現在還能非常清楚的記得活動結束後的那個週一,我當時正在開會,我的同事跟我說有位先生一早就在書店等著見我——他穿著一身黑色西裝,看到我的時候眼裡閃著光。他說自己是老虹口人,現在在書店旁邊一家國企擔任高管,但平常卻最喜歡穿梭在上海的弄堂街道里用相機記錄這座城市新的舊的模樣。看到新聞報道了我們從書店出發的活動,他非常地開心。他邊說邊開啟一個信封,裡面是一張這麼大的宣紙,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毛筆字。我湊上前去,讀了兩句便發現,這不就是我們從書店出發的推送文章嗎?他竟然一筆一劃抄寫了一遍。我的內心充滿了感動。

三年來,我做了數十次“從書店出發”,我覺得我和這位讀者說的一樣,書店是我的工作,這樣的活動其實也為我打開了一扇窗,瞭解上海的一扇視窗。大隱於市的保安大哥,熱愛傳播城市文化的古大哥、收藏城市記憶的郭老闆、關注上海城市文化的廣大市民,還有我,這些原本沒有交集的人因為共同的愛好聚集到了一起。我們在書店裡,是書店的風景,我們走在閱讀城市的路上,就和街景和這些歷史一起,成了城市無形的風景。

我是謝重澄,我在上海,我是上海!

欄目主編:孔同

本文作者:謝重澄

文字編輯:廖詩琪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