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騎行時遇到唐代烽火臺,順帶解讀唐朝的烽燧預警制度!

由 一簡堂 發表于 旅遊2022-08-31
簡介(攝影:一簡堂)在戈壁灘上建築烽火臺和城堡同樣需要消耗不少的力量,唐朝在邊境設定的烽火臺可能高達1萬座以上,諸多的烽火臺為敵情的及時預警提供了硬體基礎

烽火臺每隔多少米一個

騎行時遇到唐代烽火臺,順帶解讀唐朝的烽燧預警制度!

2019年8月初從輪臺縣騎行前往庫車縣,途中碰到1座唐代的烽火臺,這座擁有1300年曆史之久的烽火臺經歷千年風化依然保留得不錯,唐代烽火臺的存在也是歷史最好的見證。(攝影:一簡堂)

騎行時遇到唐代烽火臺,順帶解讀唐朝的烽燧預警制度!

這座殘存的烽火臺高9米,面積約80平米,可見當年烽火臺的高度應該是超過10米的,高高聳立的烽火臺在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上視野極佳,用來進行預警再適合不過了。(攝影:一簡堂)

騎行時遇到唐代烽火臺,順帶解讀唐朝的烽燧預警制度!

烽火臺的北面儲存比較完整,南面則出現了坍塌,不過還是能夠看到當年的氣勢。公元640年唐太宗時期在西域設立安西都護府對保證絲綢之路的通暢,這座烽火臺應該就是安西都護府管轄的一座。(攝影:一簡堂)

騎行時遇到唐代烽火臺,順帶解讀唐朝的烽燧預警制度!

唐朝的烽火臺基本上是每隔30裡一座,如果地形複雜的話則會縮短烽火臺之間的距離。白天遇到敵情放的狼煙叫做燧,晚上遇到敵情點的火叫做烽。(攝影:一簡堂)

騎行時遇到唐代烽火臺,順帶解讀唐朝的烽燧預警制度!

每座烽火臺內設定指揮官1名,副指揮官1名,除此之外再配幾名士卒,主要負責烽火臺的保護、修繕和預警。(攝影:一簡堂)

騎行時遇到唐代烽火臺,順帶解讀唐朝的烽燧預警制度!

遇到敵情時根據敵人數量的不同釋放1炬、2炬、3炬、4炬不等,唐朝則會根據敵情的不同派遣不同數量的部隊應戰。(攝影:一簡堂)

騎行時遇到唐代烽火臺,順帶解讀唐朝的烽燧預警制度!

由於西域距離長安城實在是太遠了,正常情況下前沿的烽火臺發出訊號之後需要2到3天的時間才能夠將情報傳回長安,長安大本營再根據情報進行決策。(攝影:一簡堂)

騎行時遇到唐代烽火臺,順帶解讀唐朝的烽燧預警制度!

距離這座烽火臺大概200米遠的位置還有一座城堡的遺址,城堡殘留的建築面積為2350平方米。光是其中1個門寬就達8米,可見這座城堡是跟烽火臺相互策應的,烽火臺只負責預警,城堡則可以駐紮一些軍隊應對緊急情況。(攝影:一簡堂)

騎行時遇到唐代烽火臺,順帶解讀唐朝的烽燧預警制度!

透過烽火臺和城堡的遺址,我似乎看到了一千三百年以前一隊人馬告別親人從長安出發不遠萬里來到這裡為國戍邊,我們也無法知道一千多年以前他們是怎麼在遠離長安的戈壁灘度過一個又一個日夜的。(攝影:一簡堂)

騎行時遇到唐代烽火臺,順帶解讀唐朝的烽燧預警制度!

在戈壁灘上建築烽火臺和城堡同樣需要消耗不少的力量,唐朝在邊境設定的烽火臺可能高達1萬座以上,諸多的烽火臺為敵情的及時預警提供了硬體基礎。(攝影:一簡堂)

騎行時遇到唐代烽火臺,順帶解讀唐朝的烽燧預警制度!

一千三百年以前,他們在大戈壁灘為大唐戍邊。一千三百年以後,我來這裡看他們來了,可惜資料有限我只能把他們的故事講到這裡了。(攝影:一簡堂)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