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設計精美的長城防禦體系,抵擋住滿人清兵了嗎?

由 情感楊柳 發表于 旅遊2022-05-11
簡介烽火臺需要派兵駐守、密切關注,因而也就形成了烽燧制度,它構成了長城防禦系統的基層組織

長城的城臺是幹什麼用的

綿延萬里的長城並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臺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系。這個體系有主幹,有分支。在長城沿線有許多不同等級、不同形式和不同功能的建築物,如障、堡、敵臺、烽火臺等。其中烽火合是傳遞軍情的古代通訊網路。漢朝的烽火臺在臺子上豎立一個高架子,上面掛著一個籠子,籠子內裝著乾柴枯草,如果發現敵人來犯,夜間放火叫做“烽”。在臺子上還堆放許多燃煙的柴草,白天燃煙,叫做“燧”。所以烽火臺也叫烽燧、亭燧、煙墩、墩臺。烽火臺需要派兵駐守、密切關注,因而也就形成了烽燧制度,它構成了長城防禦系統的基層組織。烽燧的組織、烽火的種類,放烽火的程式、放烽火的方法,報警的規律、密號等也是與時俱進,逐步加以豐富和完善的。到了明代,煙墩燃煙放火制度有所改進。

設計精美的長城防禦體系,抵擋住滿人清兵了嗎?

除了放烽、煙之外,還加上放炮,點火放煙時加上了硫磺、硝石等助燃,噼噼啪啪地,傳送軍情更加快速和準確了。由於傳遞軍情的重要性,所以歷代對烽燧的管理十分嚴格。烽子、燧卒均不得擅離職守,貽誤軍情。否則將要受到重罰。明朝軍令中規定“合設煙墩,並看守堠夫,務必時加提調整點,須要廣積稈草,晝夜輪流看望,遇有警急,晝則舉煙,夜則舉火,接遞通報,毋致損壞,有誤軍情聲息。違者處以軍法。”在西北大漠長城上點燃的烽火可於24小時內傳遞七百里。現代人開著吉普車做過實驗,一號烽火臺點燃烽火,汽車同時在一號烽火臺發動上路,駛向二號烽火臺,二號烽火臺看到一號烽火臺的烽煙訊號後,也點燃烽火,向三號烽火臺傳遞訊號,汽車也開向三 號烽臺……,試驗的結果表明,同現代汽車傳遞資訊速度相比,烽煙並不遜色。

設計精美的長城防禦體系,抵擋住滿人清兵了嗎?

長城的每一個防禦據點都透過層層軍事與行政機構和中央政權機構相聯絡。從防禦角度,通常把長城沿線分成幾個區。秦始皇時期,在長城沿線上設立了隴西、北地、上郡、九原、雲中、雁門、代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12 個郡,以管轄長城沿線各地方,進行分段防禦。明朝在萬里長城防線上分設了遼東、薊、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等九個軍事管轄區來分段防守,修繕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全長七千多公里的長城,稱作“九邊重鎮”,鎮下又設“路”和“關”,各個敵臺和烽火臺形成點線聯絡網,一旦有敵情可以隨時通報。每鎮設總兵官作為這一段長城的軍事長官,受兵部的指揮,負責所轄軍區內的防務或奉命支援相鄰軍區的防務。

設計精美的長城防禦體系,抵擋住滿人清兵了嗎?

明代長城沿線約有100萬人的兵力防守。總兵官平時駐守在鎮城內,其餘各級官員分駐於衛所、營城、關城和城牆上的敵樓和墩堡之內。駐守長城的廣大官兵的生活是異常艱苦的,物質條件的簡陋還算容易克服,心靈上的思鄉之情則更折磨人。北朝庾信的《寄王琳》詩:“玉關道路遠,金陵信使疏。獨下千行淚,開君萬里書。”《重別周尚書》又云:”陽關萬里道,不見一人歸。惟有河邊雁,秋來南向飛。”思鄉的愁緒躍然紙上。駐守的官兵許多人再也無法回家,死後就葬在營房旁,大墳墓葬將領,小墳墓葬士兵,他們全部為了捍衛長城而死。

設計精美的長城防禦體系,抵擋住滿人清兵了嗎?

在冷兵器時代,長城防禦體系的軍事作用是卓有成效的。“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的趙武靈王正是以“變俗胡服,習騎射”而著稱於世的政治家(《史記·匈奴列傳》)。秦時,“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新書·過秦》)漢武帝時,“建塞徼、起亭燧、築外城,設屯戍以守之,然後邊境得用少安。”((漢書·匈奴傳》)修築長城,是針對西北邊地實情所採取的積極措施,是化被動為主動。因為對於北方的遊牧部落,“大興師徵之,則遁逃伏慝(te),不可得而誅也;師還則寇鈔又起;留卒戍守,則勞費不資,故惟有築長城以防之。”

設計精美的長城防禦體系,抵擋住滿人清兵了嗎?

“然則長城之築,所以省戍役,防寇鈔,體兵而息民者也。”(呂思勉《中國民族史》第三章)修築長城,是一種明智的舉措,是當時歷史條件下最經濟有效的方法。長城並不表示只守不攻或被動防禦,而是進可攻,退可守。秦時的蒙恬,西漢的衛青、霍去病,東漢的竇固、竇憲北擊匈奴,都是以長城為依託,並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事實上,當中國轉人戰略進攻態勢時,烽燧亭障隨著前鋒兵馬的挺進而向前延伸,在步步為營不斷鞏固前沿陣地的同時,又提供交通供給之便,為新的拓展進擊奠定堅實的基地。秦皇漢武,包括明初,無不是在主動出擊、軍事上取得壓倒優勢時修建長城的。這說明,修築長城既是一種積極防禦,又是積蓄力量、積極進取的謀略。

設計精美的長城防禦體系,抵擋住滿人清兵了嗎?

可是,長城也沒能抵擋住最具威脅的敵人的進攻。明朝花了大量人力物力,把秦始皇的萬里長城重新翻修了一遍,並且建立了完善的防守制度,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公元1499年,瓦剌首領率兵突破了長城莎守。不僅如此,他們還生擒了御駕親征的明英宗。長城也絲毫沒有妨礙來自北方的蒙古族人和滿族人入主中原,建立起他們的封建王朝。不管氣勢如何磅礴,長城畢竟只是一堵城牆,還不足以讓一個王朝安全地躲在它背後度日。有趣的是中國歷史上最興盛的唐朝,竟是少數沒有修建過長城的王朝之一。它以自己的繁盛和實力,輻射著周邊小國,以交流代替交戰,長城也便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如此看來,萬里長城的修築,一方面當然是中國人智慧與力量的展示,是各個朝代軍事防禦的歷史,另一方面,似乎也是一種失敗的證明。顧炎武論及明末發生在居庸關的戰事時感嘆到:“地非不險,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糧非不足也,國法不行而人心去也。”一旦王朝接近沒落,長城也並不能真正抵擋什麼。

設計精美的長城防禦體系,抵擋住滿人清兵了嗎?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鞏固的國防,敵人隨時可以入侵,那就沒有安定可言,更談不到和平的生活,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與發展了。巍巍長城、綿延烽燧、堅固城防、完整體系,使入侵者生畏,使受保護者獲得安慰。在歷史上作為安定與和平保障的長城,它的赫赫豐功將永垂史冊。但是,一個國家的安全,僅僅依靠高高的城牆是遠遠不夠的,在現代社會中,政治、經濟、文化、國防等因素組合的綜合實力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存亡興衰。如何使國家真正強大起來,不受欺凌,當今仍然是值得思索的課題。

設計精美的長城防禦體系,抵擋住滿人清兵了嗎?

圖源網路,侵權刪除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