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電影《百鳥朝鳳》,讓我想起猴子搬玉米的故事

由 槳小嗯的追劇鋪 發表于 旅遊2022-08-31
簡介影片《百鳥朝鳳》在歌頌遊天明、焦三爺師徒二人,不畏艱難,堅守匠人精神的同時,也反映了一些傳統技術、文化藝術在新時代的衝擊下,落得“後繼無人”的悲涼境地

百鳥朝鳳的故事講的是什麼

作者|槳小嗯

1

從前,森林裡有一隻猴子。有一天,猴子餓了,下山找東西吃。牠來到玉米地,看見又大又飽滿的玉米。

猴子掰了玉米,夾在胳肢窩裡,快快樂樂地往前走。走著走著,牠看見了桃子。

猴子興奮地兩手一甩,扔了玉米,爬樹摘桃子。

牠抱著桃子走了一會兒,看見了西瓜地,又興奮地兩手一甩,扔了桃子摘西瓜。

電影《百鳥朝鳳》,讓我想起猴子搬玉米的故事

猴子抱著大西瓜走啊走,忽然,看見一隻小白兔。

牠激動地扔了西瓜,飛叉叉地跑去追兔子。

結果,兔子跑遠了,猴子兩手空空,餓著肚子回了家。

我們,有時候就像猴子,一邊走,一邊丟本不該丟掉的東西。

傳統文化也好,傳統美德,傳統手藝也好,被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中,慢慢被遺忘。

電影《百鳥朝鳳》,讓我想起猴子搬玉米的故事

2

電影《百鳥朝鳳》主要講嗩吶王焦三爺與徒弟遊天明兩代嗩吶人,在新舊時代的更迭下,

堅守匠人精神,不忘初心,

誓死傳承嗩吶文化的故事。

1982年,中國陝西,吹嗩吶是一門非常受歡迎,受人尊敬,能養家的技術活。天明父親從小就夢想著當一名嗩吶匠,可惜沒成功。天明13歲那年,父親為滿足自己的願望,將天明送去焦三爺家拜師,期盼他有朝一日學會吹嗩吶的最高層《百鳥朝鳳》,光宗耀祖。

天明吹嗩吶的天分不高,但他勤奮。

12年後,他終於學會了吹《百鳥朝鳳》,

還自立門戶,成立了遊家班。

電影《百鳥朝鳳》,讓我想起猴子搬玉米的故事

本以為“學業有成”後,可以大展拳腳,像當年的師父一樣,將嗩吶吹進骨髓裡。然而,時代變遷,洋樂器的進入,讓嗩吶這門傳統的技術活備受衝擊。

待天明學成歸來時,鎮上人已經對嗩吶沒那麼感興趣了。

紅白喜事上,找洋樂器演奏的人越來越多,找遊家班吹嗩吶的人越來越少。沒有活幹的遊家班面臨解散危機。

電影《百鳥朝鳳》,讓我想起猴子搬玉米的故事

師父焦三爺聽說後非常氣憤,拖著病重的身子,帶著徒弟重振遊家班,在一場白事上,給德高望重的竇村長吹了一曲《百鳥朝鳳》。

不久後,焦三爺病逝。天明一個人在師父的墳前吹奏《百鳥朝鳳》……影片結尾。

遊天明的命運將何去何從?嗩吶的命運將何去何從?如果沒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傅正局長的造訪,

吹嗩吶這一門傳統技術是否就要因為“後繼無人”,消失了?變成“瀕危傳統文化藝術”?

電影《百鳥朝鳳》,讓我想起猴子搬玉米的故事

3

除了嗩吶,其實還有很多傳統技術、文化藝術,

因為得不到傳承,不知不覺地,就銷聲匿跡了。

記得小時候,每逢過年,老爸老媽就拿出工具箱榨炒米糖。老媽坐在灶前燒火,把糖煮化。老爸從工具箱裡拿出木條,放在按板上,擺成四方形。待糖液燒開後,老爸把米花倒進鍋裡攪和,拌均勻後把它們舀到四方形裡,拿著工具使勁壓,壓得整整齊齊的,然後用刀切成塊,放進密封的袋子裡。

每榨一次炒米糖,可以吃好幾個月。

站在灶臺前,看爸媽榨炒米糖是童年裡的一大趣事。

後來,老爸老媽出去打工了。榨炒米糖的工具被扔在角落裡,再也沒用過。

電影《百鳥朝鳳》,讓我想起猴子搬玉米的故事

現在過年,親戚們圍在一起,大多是打麻將消遣,一起做做年夜飯。

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

除夕前後那幾天,天氣好的時候,無聊地坐在板凳上曬太陽,變成了常做的事。

爺爺那一輩都是彈花匠。爺爺13歲開始學彈棉花,整整彈了57年,傳到我爸那一輩時,就只剩四叔一個人彈棉花了,傳到我們這一輩……很無奈,無一人繼承。

我們家的彈花手藝,在我們這一代失傳了。

希望,彈棉花這門傳統手藝,永不失傳。

電影《百鳥朝鳳》,讓我想起猴子搬玉米的故事

4

傳承,是拯救傳統技術、文化藝術的唯一方式。

影片《百鳥朝鳳》在歌頌遊天明、焦三爺師徒二人,不畏艱難,堅守匠人精神的同時,也反映了一些傳統技術、文化藝術在新時代的衝擊下,落得“後繼無人”的悲涼境地。

時代在發展,技術在革新,觀念在變化。為了順應時代潮流,我們放棄祖祖輩輩留下的傳統技藝,另謀出路,改變觀念,看商業大片,追求時尚……這些都沒有錯。

不同的時代,本來就應有不同的謀生方式、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

電影《百鳥朝鳳》,讓我想起猴子搬玉米的故事

只是,不管走多遠,不管時代怎麼變化,

我們都不能像猴子搬玉米一樣,見一個扔一個。

有了新玩意兒,就忘了根和本。

即使有些傳統技術、文化藝術“後繼無人”,我們整個國家,也要想辦法

維繫其命脈,堅守匠人精神,將其傳承下去。

悠悠中華五千年,五千年曆史文化,我們不能丟光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