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宋詞與科舉|6:左手持劍右手擎旗的俠義詩人,是咱菏澤老鄉

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旅遊2022-08-23
簡介比如王禹偁,進士及第後被任命的官職,只是相當於一個縣政府辦公室主任的角色(成武縣主簿)

宋詞是一種什麼文

“兼磨斷佞劍,擬樹直言旗”,這是北宋初期詩文大家王禹偁,為自己確立的處世座右銘。意思是,在官場上,要主持正義,向所有奸佞宵小之徒宣戰。為了國家民眾的利益,不計個人得失,敢於堅持原則、直陳己見。

王禹偁,乃濟州鉅野(今山東鉅野縣)人氏。鉅野縣,現歸菏澤市管轄。菏澤這個地方,地接中原,民風淳樸,民眾崇武尚義。義氣這個東西,放在民間,就是勇於為哥們朋友仗義出頭、濟困解難,甚至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在水滸好漢中,便有不少菏澤豪傑。如果放在國家層面,義氣則能昇華為忠誠、勇敢、正直、無私,當國家有事時,敢於挺身而出、捨生忘死。

王禹偁出身農家,典型的草根一個。史稱他家“以磨面為生”,可見社會地位之低微。出身低賤的王禹偁,自幼胸有大志、勤奮好學。九歲時,王禹偁就能寫出一些不錯的文章了。有個姓畢的政府官員,曾在王禹偁家鄉任職。他聽說少年王禹偁雖然家境貧寒,但聰穎好學、天資過人,便專門以作詩的方式對其進行測試。作詩的題目,是王禹偁家賴以吃飯的營生——磨面。王禹偁不假思索,張口就來:“但存心裡正,無愁眼下遲。若人輕著力,便是轉身時。”這首小詩,不僅十分切題,而且頗具生活哲理。畢姓官員不由大為稱奇,便將王禹偁收為門生,悉心加以指點。王禹偁的才思敏捷值得稱道,畢姓官員的愛才不嫌貧,也值得敬佩。

“吾生非不辰,吾志復不卑”,王禹偁在自己的一首詩中,這樣表達自己的心志。這便是身在草野、心繫朝堂,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境界了。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負,青年時期的王禹偁,讀書更加刻苦,潛心準備科舉考試。經過多年打拼,二十九歲那年,王禹偁終於金榜題名、進士及第。這一年,是為太平興國八年(983年)。順便說明一下,本書所涉及人物年齡,均採用今人習慣的週歲說,而非古人常用的虛歲說。

與唐代進士獲得資格後,還要等待吏部銓選不同,宋代進士被錄取後,可以直接被朝廷任命官職。從官職任命程式上,也可以看出宋代比唐代更加重視科舉考試。當然,宋代多數進士被任命的官職,品級也比較低微。比如王禹偁,進士及第後被任命的官職,只是相當於一個縣政府辦公室主任的角色(成武縣主簿)。成武縣,即今山東成武縣,也歸菏澤市管轄,距離鉅野縣不遠。

在基層歷練了幾年之後,王禹偁被選調進京,做了右拾遺。所謂拾遺,是宋代帶有監察性質的機構諫院的低階諫官。顧名思義,諫官就是掌管“諫諍”之責,負責向朝廷提出意見建議的官員。至於王禹偁被提拔重用的原因,史籍語焉不詳。根據相關情況分析,應該是王禹偁的才學名聲在其中發揮了作用。因為此時的王禹偁,已經是名揚四方的文壇領袖式人物了。

“擬樹直言旗”,王禹偁不但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進京任職不久,忠於職守的王禹偁,就上交了規諫皇帝約束皇室奢華生活的文稿。給皇家的私生活提意見,這是需要具有相當膽氣的。好在這次犯顏上諫,沒有讓皇帝生氣,因而也沒有影響王禹偁的晉升。不久,王禹偁被提拔重用為知制誥。在宋代,知制誥是翰林院的官職,相當於皇帝秘書班子成員。

在為宋太宗趙光義服務期間,因為直言犯上,王禹偁曾兩次被貶官外放。志大才疏、好大喜功的趙光義,頭腦眼光、能力水平諸方面,比他的哥哥趙匡胤,差了真是不止一條街的距離。宋真宗趙恆接班後,王禹偁被重召入京,再任知制誥。但是不長時間,就因為秉筆直書,惹得皇帝和權貴不高興,又一次被貶官外放。兩年後病逝於蘄州(今湖北蘄春縣)任所,時年四十七歲。

在有些人看來,王禹偁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給皇帝高官提些不入耳的意見,有點一根筋。殊不知,這正是王禹偁性格中的可貴之處。為了真理和正義,為了國計和民生,理當一往無前。個人的榮辱得失、進退去留,統統可以棄之如敝履。事事愛較真、處處不讓人固然不好,但是像王禹偁這樣,在大的原則問題上認真執著,則值得人們敬佩讚美。對於王禹偁的人格操行,蘇軾、歐陽修等大文豪十分仰慕。“以雄風直道獨立當世”、“耿然如秋霜夏日”,蘇軾曾如此評價王禹偁。

業界評價,王禹偁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所謂詩文革新,是指他主張革除晚唐以來香詞豔調、靡靡之音盛行的積弊,倡導貼近現實、言之有物的文風,以弘揚報效國家、關注民生的主流價值觀。在中國歷史上,每當奢靡文風瀰漫之時,總會有王禹偁這樣的人物站出來大聲疾呼,引領風氣。中華優秀文人之傲然風骨,真是薪火相傳、生生不息,使人振奮、令人敬仰。

王禹偁是北宋初期名重一時的大家,詩文俱佳。就創作成就和藝術水準而言,王禹偁的詩作高於散文。宋初詩壇,派系林立,其中“西昆體”、“晚唐體”影響最大。與這些形式主義的門派不同,王禹偁屬於“白體”詩派。但是王禹偁的“白體”,又與當時人們眼中的“白體”有所不同。大約在王禹偁看來,自己的“白體”,就是用平實直白、通俗易懂的語言直抒胸臆,抨擊時弊,傳播正義。在寫詩問題上,語言平直通俗不是錯,關鍵看作品有沒有詩味意蘊。而王禹偁的詩作,在這方面做得很不錯。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何事吟餘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從這兩首分別題為《清明》《村行》的詩作中,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出王禹偁的詩風,那就是語言平易流暢,含義深沉,具有一種古樸簡雅的風骨。

王禹偁還是位詞人,但是隻有一首詞傳世,那便是《點絳唇·感興》:“雲恨雨愁,江南依舊稱佳麗。水村漁市,一縷孤煙細。天際徵鴻,遙認行如綴。平生事,此時凝睇,誰會憑欄意!”王禹偁的這首詞,清麗悠遠,格調高雅,在宋初小令中獨樹一幟,給人以別開生面之感。

王禹偁的《點絳唇·感興》,在宋代詞壇影響很大。從著名詞人柳永、辛棄疾、姜夔等人的詞作中,都可以或多或少地看出王禹偁這首詞的影響。有人認為,王禹偁的這首詞,是掀開兩宋詞壇大幕的開篇之作。因而,王禹偁也算是兩宋詞壇開風氣之先的人物。中華文化史上一幅叫做“宋詞”的精美畫卷,已經漸次展開。

王禹偁這一榜的狀元得主,名叫王世則。值得一提的是,這位王狀元是拐了一條腿的殘疾人。宋代科舉不歧視殘疾人,這一點很值得稱道。跟王禹偁一樣,王世則學識過人,鐵面無私,一身正氣。對於本科殿試,宋太宗趙光義十分滿意,認為是得到了一些可遇不可求的人才。為此,他下令在瓊林苑擺下酒宴,款待全體新科進士。同時,賞賜每位進士白銀三十兩,讓他們回家建造牌坊,以資慶賀紀念。

以皇帝名義招待新科進士的酒宴,稱之為“瓊林宴”。從此之後,這一做法成為科舉之中的規定動作,一直延續到清末。唐代也有招待新科進士的“曲江宴”,但那畢竟沒有形成規制,也不一定是以皇帝的名義舉辦。

壹點號谷荻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