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這個朝代的繼承製度真奇葩,既不是立嫡,也不是立長,更不是立賢

由 歷史人物故事會 發表于 運動2022-06-07
簡介清朝皇帝列表總體來說,清朝的繼承製度並不是立嫡子,比如說努爾哈赤死後,他的大兒子褚英、二兒子代善都是嫡子,即便褚英後來被處死,代善又變成了嫡長子,再不濟第五子莽古爾泰也是嫡子,結果卻是庶子皇太極(第八子)繼位

立嫡不以長是什麼意思

在中國的封建社會,宗法制度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形成了一套所謂的“嫡長子”繼承製度,早在周朝初期就有“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規定,這主要是為了防止統治階級內部兄弟之間為了爭奪權位和財產而引發禍亂,以維護皇室的威嚴和社會的穩定。周朝以後的朝代基本上都是按這個繼承製度選擇繼承人的,但是到了清朝,這項制度明顯有點“被拋棄”的感覺,其繼承製度給人的感覺非常“奇葩”——既不是立嫡,也不是立長,更不是立賢,下面我們一起來探尋一下其中的秘密。

這個朝代的繼承製度真奇葩,既不是立嫡,也不是立長,更不是立賢

清朝皇帝列表

要想知道清朝的繼承製度有多“奇葩”,我們不妨先來列舉一下其中各個皇帝所挑選的繼承人。清朝一共傳了十一代出了十二位皇帝(其中光緒是同治的堂弟,屬於同一代),努爾哈赤死後,第八子皇太極繼位(是為清太宗);清太宗死後,第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皇帝);順治死後,第三子玄燁繼位(是為康熙皇帝);康熙時候,第四子胤禛繼位(是為雍正皇帝);雍正死後,第四子弘曆繼位(是為乾隆皇帝);乾隆死後,第十五子永琰(後改名顒琰)繼位(是為嘉慶皇帝);嘉慶死後,次子綿寧(後改名旻寧)繼位(是為道光皇帝);道光死後,第四子奕詝繼位(是為咸豐皇帝);咸豐死後,兒子載淳繼位(是為同治皇帝);同治、光緒、宣統均無子嗣,這裡不再贅述。

這個朝代的繼承製度真奇葩,既不是立嫡,也不是立長,更不是立賢

清朝皇帝列表

總體來說,清朝的繼承製度並不是立嫡子,比如說努爾哈赤死後,他的大兒子褚英、二兒子代善都是嫡子,即便褚英後來被處死,代善又變成了嫡長子,再不濟第五子莽古爾泰也是嫡子,結果卻是庶子皇太極(第八子)繼位。再比如說乾隆皇帝本來是想立嫡子的,結果二個嫡子——皇次子永璉和皇七子永琮都早逝,後面的嫡子皇十二子永璂又因為母親(繼皇后)失寵而失去繼位的可能性,最終繼位的是庶子皇十五子永琰。

這個朝代的繼承製度真奇葩,既不是立嫡,也不是立長,更不是立賢

乾隆皇帝劇照

不立嫡子也罷,其實清朝也沒有立長子的習慣,一來皇長子太多是庶出,在那個“子以母為貴”的封建社會,庶出的長子很難有出頭的機會。比如說康熙皇帝的皇長子胤褆,雖然一直覬覦太子的位置,即便是太子胤礽被多次廢立,依然沒有他的機會。再比如說,道光皇帝的皇長子奕緯本來從小就不受重視,就因為不好好讀書,被道光怒斥一番(一說還被踢了幾腳,還踢到了下部),不久奕緯就因此不治身亡。還有就是就是順治皇帝死後,除去早夭的皇長子,次子福全應該更有機會,結果繼位的卻是皇三子玄燁(據說是因為順治皇帝因為天花去世,而恰好是玄燁已經出過天花)!

這個朝代的繼承製度真奇葩,既不是立嫡,也不是立長,更不是立賢

康熙皇帝劇照

既然不是立嫡,也不是立長,很多人就會想到立賢,那可能是你想多了!舉個例子,康熙皇帝那麼多兒子,皇四子胤禛可不是最賢能的那個,相反,皇八子胤禩(si)是公認最賢能的一個,受到群臣一致擁護,但康熙皇帝就是不同意立他為太子。另外就是道光皇帝的兩個嫡子——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世人公認“恭親王”奕比後來的咸豐皇帝奕詝要賢能,可惜最終道光皇帝還是偏偏選擇了奕詝,這明顯不符合立賢的規矩。

這個朝代的繼承製度真奇葩,既不是立嫡,也不是立長,更不是立賢

“恭親王”奕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來,清朝的繼承製度確實比較“奇葩”,因為它既不是立嫡,也不是立長,更不是立賢,而是三者混合在一起的產物,其中唯一以嫡長子的身份繼位的只有嘉慶的嫡長子道光皇帝。如果說清朝前期的繼承製度還算是比較正常的話,那麼自從雍正皇帝繼位後,這種秩序就完全被打亂了,因為他直接廢棄了以往的公開立儲制度,而是將寫好繼承人的名字的聖旨密封起來放在皇宮裡的“正大光明”匾後,以防諸子爭位。後面的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位皇帝都是按照這種秘密建儲制度繼承皇位的。咸豐皇帝死後唯一的兒子就是同治,公開還是秘密,立不立儲都沒有意義,同治後面的皇帝就更不用說了,連子嗣都沒有,就不用談什麼立儲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