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如何徹底擊垮一個人?

由 李少加 發表于 運動2022-04-25
簡介比如,有些人沉溺於碎片化娛樂(這亦是一種精神慢性病),就直接後果來說——不過就是浪費些許時間

如何制裁一個人

這裡的觀點,別處看不到

如何徹底擊垮一個人?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有著“硬漢作家”之譽的

海明威

Hemingway

),終究還是被擊垮了——他選擇在家中用獵槍結束了生命。“兇手”不是某種壓倒性的力量,而是慢性病,包括精神、生理以及社會意義上的慢性病。

不起眼,卻致命。

慢性病,也就體檢報告裡才能刷點存在感了。畢竟,體檢昂貴,不蒐羅幾個病症,似乎對不住那個價。但是,體檢的人不在意,醫生也不在意,這年頭,誰不是亞健康?頸椎炎、鼻炎、咽喉炎、牙周炎……見怪不怪。

但是,

真正致人於非命的,往往是慢性病

人類機體天生“吃硬怕軟”。急性症狀,會喚醒身體強大的“抵抗”(

應激反應

),調配精兵,攻城拔寨,雖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但

急性病治好了就真的好了

慢性病

不同,它不痛不癢,像極了小強,看著噁心,但對人體並無直接傷害

。要命的是,你無法徹底殲滅它——

無藥可醫

——除了“和諧共處”也沒其他法子,看到了就順腳收拾,沒看到就眼不見為淨。

慢性病就是這樣,軟弱渺小,你的免疫系統瞅著它,完全提不起勁,只能眼睜睜由著它撒潑。拿我的過敏性鼻炎來說,從青春期就跟我槓上了,時到中年,仍不時出來噁心我。

當然,你我都對複雜深奧的病理學望而止步。但這不代表我們就無法獲得

慢性病背後的抽象思想,它頗具威力,畢竟,殺人不見血嘛

。鼻炎煩惱我那麼多年,我總得從它身上撈回點什麼吧。

如何徹底擊垮一個人?

我們一起看看慢性病的表象特徵:影響小、難根除、易忽視。

乍一看,無傷大雅,權當是靈魂為身體繳納點物業費了。

但撥開表象往深看,你就該皺眉了,上述每一點意味著:

後果累積不可逆

身心侵蝕神不知鬼不覺

反饋不可見

多因多果交叉

難以根除

這些慢性病的本質要素一旦疊加,兩個字,要命。

其弔詭之處在於,

一個東西之所以致命恰恰在於它不致命

我們逐一看下。

上班族很清楚,久坐不好,但工作一啟動,就懶得動。很多人會想,沒事,業餘多鍛鍊,不就“彌補”回了。

但問題是,身體不是數學,負面後果與正面效果沒得做加減法相互“抵消”。身體從來就不存在“彌補”這回事。

久坐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儘管微小,卻是既成事實;而鍛鍊對身體帶來的好處,是另外的事兒。兩者像平行線,好處歸好處,卻無法“抵消”久坐不動的傷害。

就好比今天沒刷牙,明天刷牙六遍也抵消不了昨天牙齒的侵蝕。

這是

慢性病邏輯的第一個特徵

後果累積不可逆

如果光是這一傷害,還可以防微杜漸。但疊加第二層特徵後,問題就嚴峻了。

如何徹底擊垮一個人?

慢性病邏輯的第二個特徵是:身心侵蝕神不知鬼不覺

有些人表面上身體差,今天鬧這個,明天鬧那個,這些人固然有一部分,身體是真差。但其中有些人,只是身體感官敏銳罷了——身體

微弱

的病症

訊號

也能被大腦

識別

作出反饋

——產生“不舒服”的感覺。

就生物適應性角度來說,這類“偽黛玉體質”,反倒是身體健康、大腦敏銳的表現。

所以有種民間說法——小病不斷大病不患,對於其中部分人

,不無道理。

但多數人並不擁有“正向”的敏感體質。

慢性病正是鑽了這一空子

,誘惑人做點小惡習,手到拈來。

“熬個夜明天又不會馬上長老年斑”、“喝瓶快樂肥仔水又不會真的變肥仔” ……像極了小惡魔的耳語,甜蜜蜜,輕易突破人的生理、心理防線。

你察覺不到,自然無法設防

而你一旦開始“以惡小而為之”,心理學的“登門檻效應”就會生效,一步步引誘你墮入深淵。

沒錯,無論是慢性病的特徵一、特徵二,

單獨而論都不足為患

,但兩者一勾結,事就大了——先卸你裝甲,再傷害持續累積。

是不是意識到了,有些突如其來的急性大病,甚至猝死——是不是就沒那麼“突如其來”了?

慢性病邏輯的第三個特徵

,在於它的複雜性,即

不是直接的因果關係,而是多因多果

如何徹底擊垮一個人?

人類思維的底色是敘事,即追求秩序,這也決定了我們擅於處理單一因果關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為我們所理解;好人好報天理公道,這為我們所支援。

但多因果關係,就讓人糟心了。

如果你在一個搞陰謀的團隊呆過,就能體會。你努力工作,業績硬核,結果季度績效一出,喲,意外無處不在。是哪天得罪領導了?還是季度自評寫得太委婉?還是某員工跟老闆有貓膩了?無數的原因,猜的你心累。

單一因果的問題,難度姑且不論,至少有個清晰的方向。而

慢性病屬於多因果問題,看似簡單,實則複雜

比如,一個人習慣拖延,可能是基因,或是原生家庭,可能是知識能力儲備不足,也可能是“賦予意義的能力”缺席,甚至純粹是因為體能差……當

可能性多到一定程度,人就乾脆選擇放棄

這裡說的只是“多因”。

慢性病引發的“多果”則更為棘手。

比如,有些人沉溺於碎片化娛樂(

這亦是一種精神慢性病

),就直接後果來說——不過就是浪費些許時間。

但,僅限於此麼?僅我淺薄的見識,就能羅列其他系列惡果:

生理方面,改變大腦皮層負責“激勵管控”的區域,產生“上癮態”;

思維模式方面,碎片化資訊會使大腦偏好“短小、簡易”的資訊,削弱複雜、多元的思考力;

品味上,注意力被“中位數審美”佔據,而中位數必然低於平均值,這意味著,人的情趣智識會逐漸降低;

心理上,娛樂都是取悅受眾,會讓人變得愈發自我為中心,加劇巨嬰化;

……

最終,會讓一個人缺乏社會適應力,而社會能力越低,就越焦慮,為了逃避焦慮就更容易再次成癮,頗有點飲鴆止渴的意思。

這不過是個不起眼的小例子。其他五花八門的各類「慢性病」,還指不定埋了多少雷。

我甚至可以說“

人們終於不用再恐懼衰老了,慢性病取代了它,負責把所有生命推向死亡

如何徹底擊垮一個人?

重申下“慢性病邏輯”的三個特徵

後果累積不可逆

身心侵蝕神不知鬼不覺

多因多果不可控

寫到這裡,嚇得我自己趕緊站起來,扭了扭脖子,把桌子調節到站姿模式寫(

久坐是慢性病

)。

當然了,本文從來就不是討論“病”,我抽取它背後通用的“邏輯”,擴充套件其適用性,這才是

知識遷移

應該有的姿態。

如果對慢性病的警惕只侷限在身體生理上,那就大大低估了“慢性病邏輯”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破壞力。

從“個人成就”視角來看,愛貪小便宜、享受不勞而獲、熱衷走捷徑、沉溺於網遊、沉溺於直播短影片流、沉溺於“爽文”……這些算不算慢性病?

它們是不是都具備“慢性病邏輯”的三個特徵?具備。所以沒錯,正是這些「

廣義的慢性病」

偷偷吸食了人的活力、動力、能力,最終造成了“

個人潛能尚未開花就已枯萎

”。

正是「

慢性病

」,

造就了「平庸」

我斷言,

一個普通人,在其能力範圍內,既可能度過平凡但精彩的一生,也可能一輩子碌碌無為、甚至毫無尊嚴的賴活至死……其中的本質差異,就是看他能不能杜絕「慢性病」的侵襲

那麼,既然攜帶“慢性病邏輯”的“病原”無處不在,我們該如何未雨綢繆、杜絕防範?

如何徹底擊垮一個人?

我分享兩個自己踐行過有效的策略:

第一類,屬於「敬而遠之」策略

很多攜帶“慢性病”的事物,從認知層面就能甄別。本專題提出的“慢性病邏輯”——

後果累積不可逆

身心侵蝕神不知鬼不覺

多因多果不可控

,就是為大夥兒提供一個認知標準。但凡匹配的,連碰都別碰。

你明知惡龍在鼾睡,去驚醒它幹嘛?好奇心不是這麼用的。

就拿我來說。我很清楚“取悅讀者的寫作更容易獲得商業利益”(

符合慢性病邏輯

),一旦嘗過一次甜頭,很可能會剎不住車,如此,我的能力境界也就那樣了,人生就此走向乏味、庸俗、醜陋。所以,這類寫作我

永遠不會去試

再說個生活習慣的例子。我有個強迫症,一旦煲劇,就一定要把它追完,這是不可承受的時間代價,所以,我

選擇不點開

任何一部劇,堅持好多年了,省下了不少時間。

善弈者通盤無妙棋,不讓自己身陷險境,方為上上策

但是,如果有時候我們已經染上了某些“慢性病”,又當如何?

這方面,我是從「控制論」中獲得啟示——

放大反饋資訊,將之「具象化」。

這是

針對慢性病“神不知鬼不覺”的特性

量身定製的策略

比如,有時候我會沉迷遊戲,這可是燒時間大戶。但人對時間這一抽象的東西感知不明顯。怎麼辦?

我的做法是,找出「

特別在意

」的專案,評估完成專案的時間,列印成表格(

或者學生作文紙就行

),以小時(

或十分鐘

)為單位,然後你繼續遊戲……每次遊戲結束,記錄下總時間,在表格上填上記號。

如此,不用多久,你就能

清晰看出

這就是具象化

)遊戲時間讓你錯失了多少個你「特別在意」的專案。

這方法很土,但當你看到「本可擁有卻失去」的東西就在眼前時,效果還是很顯著的。

上述例子是為拋磚引玉,

放大並具象化反饋資訊

,方法沒有任何限制,你唯一需要的是一點

想象力和創造力

,以及一點自我認知,畢竟適合自己的,才是最有效的。

如何徹底擊垮一個人?

實際上,這整篇專題還僅是一個鋪墊,一個未成品。

我在思考「慢性病邏輯」時,萌發了一個

更大膽的觀點

,既然「慢性病邏輯」如此致命——我指的是,在

徹底改變事物本質方面如此有效

——那我們為什麼不反其道而馭之?馴服它,把這套思想納為己用?

當我們「

學習

」,取得實質進步時,實際上是不是意味著

改變了大腦

?沒錯。

我們調換下“自己”與“慢性病”的角色,把

大腦看作需要被改變的物件,用慢性病邏輯來武裝學習方法,這必然會是一種獨創且有效的策略

下期專題,我們就來談這個。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