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少了擔憂 多了期望

由 金臺資訊 發表于 運動2022-02-19
簡介省會西寧到果洛州府所在地瑪沁再到瑪多縣花石峽鎮,這條近800公里長的線路上,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學、瑪沁縣第一民族中學、果洛州職業技術學校老校區、果洛州特殊教育學校以及花石峽鎮寄校和瑪多縣民族寄宿制中學,6個過渡安置校區為1772名需要異地轉

搭字用藏語怎麼寫

少了擔憂 多了期望

安置點學生舉行開學典禮。

少了擔憂 多了期望

工人正在安裝保溫牆板。青海日報記者 李興發 王穎 攝

天氣漸冷,受災群眾能否溫暖過冬?校園損毀,孩子們能否按時開課……距離5月22日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發生地震災害已經過去一百多天,受災群眾過得怎麼樣,一直牽掛著大家的心。

農房維修加固進展如何?

九月,初秋的寒涼已浸染黃河源頭的廣袤草原,在離瑪多縣城不到三公里處的瑪查理鎮噶丹村,年輕夫妻俄拉一家正在拾掇修復好的“新家”。

這是一套60平方米的兩居室,午後陽光透過塑鋼窗折射在淺白色的天花板上,整個房間顯得格外透亮。

“過兩天就可以搬進屋裡住了。” 俄拉笑著說。

地震造成了村裡大部分房屋出現了牆面裂縫、門窗變形等問題,有的牧戶投親靠友,有的則就近搭建帳篷暫時過渡。“當時我最大的擔心,就是啥時候能把房子修好,讓孩子暖暖和和過冬。” 俄拉的丈夫李值森抱著兩歲的小女兒說。

而眼前,僅用了兩三個月的時間,一家人的願望就實現了。

“你看,這房子有圈樑、有鋼筋,結實得很!” 李值森指著房屋外牆對記者說,“這下我就放心了,也可以安心去工作了。”

“修建前,村民們在包村幹部和村支部引導下,與施工單位進行自由選擇;施工過程中,村民全程監督使用材料和施工質量。”前來幫忙的瑪多縣鄉村振興局局長田才秀告訴記者:“大家齊心協力,重建家園。”

噶丹村是一個2018年新命名的村莊,“噶丹”在藏語中意為“幸福匯聚之地”。

2016,瑪多縣對境內扎陵湖鄉、黃河鄉、瑪查理鎮三個鄉鎮22個村莊的1036戶居住分散、偏遠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易地搬遷、集中安置,2018年,噶丹村全村完成入住。同時,許多村民成為生態管護員,在守衛家鄉藍天碧水的同時,也獲得了穩定的收入。

李值森便是其中一員,如今,沒有了後顧之憂的他,每天清晨趕往管護區工作,直到傍晚才回到家中,“‘小家’安定了,更要守護好我們的‘大家’。”他一臉憨笑地問記者:“你們覺得我們的家鄉乾不乾淨,草原美不美?”

“美,美極了!”

在離開村子時,記者看到,一排排粉飾一新的“新居”錯落有致,體育場、衛生室、活動中心一應俱全,噶丹村,正如其名——“幸福匯聚之地”。

從瑪多縣返回途中,記者來到瑪多縣花石峽鎮加果村,這裡也是災後農房維修加固工程實施的重點地區。一週前,傳來了好訊息:首批交付的十戶牧民,已經搬進了翻修一新的房子。

剛到村裡,就下起了細雨,陣陣秋風襲來,使人不禁哆嗦。

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在冒雨圍釘保溫牆板,在垃圾清運現場,瑪多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索南亞培身著的工作服已被雨水打了個半溼,胸前佩戴的紅色黨徽格外顯眼。

“我們修復加固的這些農房都是‘升級版’。”說著,索南亞培帶記者走進其中一家牧戶。

“這個大門結實的很,五六個人才能抬得起來”“屋頂是用加厚木板重新鋪設的”“給村民換的新窗戶是雙層斷橋鋁的,密封效果特別好”“屋內使用的是整合吊頂”……

從外牆到屋內,從地面到屋頂,從門窗到排線,索南亞培詳細地介紹著。施工以來,他一直堅守現場,與工人一起加班加點。

“我們要保證在9月底,完成全縣1879戶B、C級農房維修工作,要在寒冬來臨之前,讓牧民群眾安心入住、溫暖過冬。”這是瑪多縣黨員幹部心中沉甸甸的責任與使命。

以人民為中心,高質量高水平高效率推動恢復重建。

據瞭解,此次農房維修加固專案本著“保重點、保基本、保民生”的原則,對安全等級鑑定為B、C級的農房進行維修加固,重點對因地震造成的屋面損壞、牆體開裂、門窗變形、電路損壞等進行改造提升,確保農房維修加固後恢復或超過震前水平。

“房子修的怎麼樣?”

“很好、很好,感謝黨和政府!”

搬進修好的房屋,村民措毛雙手和合十捂在胸前連連說道。

師生學習生活怎樣安置?

“這是一場特殊的開學典禮,我們從帳篷搬到了新學校,心情非常激動。”過渡安置一校區老師呂康瓊在開學典禮上說,“希望同學們帶著勇氣、善良,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新學期的學習生活中。”

9月1日清晨9時,果洛藏族自治州職業技術學校過渡安置一校區國歌響起,少先隊代表緩緩升起五星紅旗。

地震後,當地政府立即做好震後教育系統學生轉移安置,確保瑪多全縣中小學、幼兒園學生秋季正常開學,顯現著一顆“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父母”之心。

站在開學典禮佇列中的措俄吉,身著嶄新的校服,胸前的紅領巾在微風中輕輕飄動,雙目炯炯有神地注視著國旗。“我是瑪多縣黃河鄉藏文寄宿制學校五年級的學生……”

瑪多“5·22”地震中,措俄吉第一時間被老師從還在搖晃的宿舍中抱了出來,震後,她與同學在學校操場的帳篷裡度過了兩個月的學習時光。

新學期的第一天,她告訴記者:“新學校很漂亮。為了讓我們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許多叔叔阿姨在假期裡一直忙碌著,讓我堅定了自己的學習目標。”

從瑪多縣黃河鄉到位於瑪沁縣的果洛州職業技術學校,過渡安置不只是從黃河源頭跨越近400公里來到阿尼瑪卿雪山腳下這樣簡單。

瑪多縣委書記丁鳳山告訴記者,自瑪多“5·22”地震發生後從抗震救災到災後恢復重建啟動以來,瑪多縣舉全縣之力第一時間幫助師生解決教育安置,實現三天覆學復課。

面對秋季開學,瑪多縣按照重建修復的進度提出了教育系統學生轉移安置。省會西寧到果洛州府所在地瑪沁再到瑪多縣花石峽鎮,這條近800公里長的線路上,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學、瑪沁縣第一民族中學、果洛州職業技術學校老校區、果洛州特殊教育學校以及花石峽鎮寄校和瑪多縣民族寄宿制中學,6個過渡安置校區為1772名需要異地轉移安置的學生提供著教學、生活、醫療等服務,秋季開學並未因地震受災而延期。

升旗儀式結束後,措俄吉和同學娥歡拉姆牽手走向教室,準備去上他們新學期的第一堂課——“感恩奮進”。

70多平方米的教室,雙層的防寒窗,40張課桌上擺放著新發的課本……來自瑪多縣小學五年級一班的語文老師馬曉花在黑板上用力地寫下了“感恩、奮進”四個大字。

有序的教學計劃、整潔的教室,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條。正如果洛州教育局副局長久邁旦所說,過渡安置不代表臨時將就。

學生德沙傑來自瑪多縣民族寄宿制小學,8月28日,他與父母告別後,揹著書包、拖著行李搭上“專車”和同學們來到瑪沁縣的瑪多縣地震災後過渡安置一校區,離開了家鄉。

“剛到的時候有點不適應,班裡同學都是來自不同學校的,宿舍裡也是。”德沙傑對記者說:“但是這裡環境很好,教室寬敞明亮、宿舍也很溫暖、食堂也很乾淨,最開心的是這裡還有花草樹木,特別好。”

“新校區的環境太好了,宿舍裡每個床上配有被子和毛毯,教室裡燈光明亮,食堂乾淨衛生,老師們也對孩子們照顧得很好,孩子們在這上學我們就放心了啊!”一名學生家長說。

記者在走訪中瞭解到,職業技術學校過渡安置一校區為瑪多縣小學429名學生提供了11間教室,35間宿舍。“為了能照顧好他們的生活和健康,我們還專門配備了保育員、專職廚師、安保人員、校醫共計28人。”久邁旦說,孩子是未來發展的希望,過渡安置每一項內容都必須高質量高標準地去完成,虧啥不能虧了孩子。

讀書聲、笑聲、歌聲……這些校園裡最美麗的聲音,熟悉而動聽。

懷揣對未來美好的期望,我們深深感受到,高原兒女正在凝聚起感恩奮進、擔當作為的強大攻堅合力,恢復重建、振興發展,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露在群眾一張張笑臉上。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