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登鸛雀樓》:一首違背光學原理、地理常識、發展邏輯的啟蒙詩歌

由 布魯伯德 發表于 運動2022-01-02
簡介亂彈想法之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不符合發展邏輯 “欲窮千里目”,可以解讀為希望能力得到提升

鸛的組詞有哪些鸛怎麼組詞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登鸛雀樓》,作為一首經典的五言絕句,與《靜夜思》《憫農》《春曉》等唐詩一樣,也是一首重要的啟蒙唐詩,很多人在記憶之初,就能夠熟練背誦,並銘記終生。

全詩共有4句,前兩句寫景,夕陽依山而落,黃河奔流入海;後兩句抒情,想要看得更遠,就要登得更高。

雖然僅僅20個字,卻大氣磅礴,充滿哲思,因此流傳千古,直至今天。

但是,細細品讀之後,卻有了一些亂彈的想法。

《登鸛雀樓》:一首違背光學原理、地理常識、發展邏輯的啟蒙詩歌

亂彈想法之一:“白日依山盡”不符合光學原理

從“白日依山盡”的“盡”字,我們可以知道,詩歌所描寫的是黃昏時分,由於地球自轉,太陽緩緩西沉,慢慢沒入群山之中。

所以,這時的太陽,並非旭日東昇的朝陽,也並非烈日炎炎的午陽,而是落日餘暉的夕陽。

按照光學原理,陽光可以分解成紅、橙、黃、綠、青、藍、紫7種顏色,如果陽光穿透的大氣層較薄,七種顏色的光線會重疊混合,確實會呈現出白色。

但是,在黃昏時分,由於陽光斜射,陽光所穿透的大氣層增厚,這時其它光線被散射,僅留下了穿透力較強的黃色和紅色,所以,夕陽通常是黃色或者紅色的。

因此,才會有成語“落日熔金”、“殘陽如血”。也才會有詩句“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所以,“白日依山盡”的“白”字,用來形容夕陽,很不科學,也不符合常理。

如果改成“白日當空照”,或者改成“紅日依山盡”、“黃日依山盡”,要更加符合光學原理。

《登鸛雀樓》:一首違背光學原理、地理常識、發展邏輯的啟蒙詩歌

亂彈想法之二:“黃河入海流”不符合地理常識

此詩的標題是《登鸛雀樓》,因此,可以明確知道,是作者登臨鸛雀樓,有感而發,寫出此詩。

鸛雀樓,因有鸛雀棲息其上,故而得名。

該樓始建於北周時期,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的黃河東岸,

眾所周知,山西是內陸城市,並不臨海,與大海之間,相隔著河北、河南、山東等省。

並且,永濟市位於山西省西南角,與陝西隔河相望,距離海岸線更為遙遠,直線距離大約800公里,等於1600華里。

所以,要想在永濟市的鸛雀樓上,眺望到大海的波濤,確實需要千里眼。

只是,在鸛雀樓和大海之間,並非一馬平川,而是阻隔著崇山峻嶺,所以,要看到“黃河入海流”的勝景,不僅需要千里眼,而且需要加強版的千里X光眼。

當然,也可以使用簡單的方法,在黃河入海口,安裝一個遠端攝像頭。

但是,對於科學技術還未發展的古代社會來說,不要說千里X光眼,即使是遠端攝像頭,都無異於痴人說夢。

所以,作者在鸛雀樓上,就算登到最高層,站在樓頂上,踩著桌子,踮著腳,也不可能看到“黃河入海流”的景象。

《登鸛雀樓》:一首違背光學原理、地理常識、發展邏輯的啟蒙詩歌

亂彈想法之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不符合發展邏輯

“欲窮千里目”,可以解讀為希望能力得到提升。“更上一層樓”,則可以解讀為地位的提升。

因此,這句詩可以理解為,想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就應該提升自己的地位。也就是說,地位對於能力的提升起著決定性作用。

但是,實際情況是,只有透過能力的提升,才能促進人的發展,進而帶動地位的提升。能力,才是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所以,一個人,只有具備生存的能力,才能戰勝眼前的苟且,擁有詩與遠方,否則必然寸步難行。

一個人,也只有具備謀生的能力,才能掙到腳下的六便士,追尋天空的月光,否則必然陷入困境。

因此,我們需要遠大的理想,讓生命擁有意義;但我們更需要謀生的能力,讓我們生存到理想實現那一天。

所以,不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而是擁有了爬樓的能力,才能上到更高層,看到更遠的遠方。

《登鸛雀樓》:一首違背光學原理、地理常識、發展邏輯的啟蒙詩歌

當然,以上想法,只是亂彈而已。如果真的按照那些光學原理、地理常識、發展邏輯對詩歌進行篡改,不僅是暴殄天物,糟踐經典;更會讓這首千古絕句,詩意全無,淪為庸品,甚至是爛品。

畢竟,文學和科學是有所區別的。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