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郭宣成:蘇軾是宋代文化孕育出來的曠世奇才

由 郭宣成 發表于 運動2021-10-30
簡介蘇軾詞打破了花間以來為應歌合樂而形成的獨重女音,男子而作閨音的傳統定式,而代之以表現抒發士大夫情志的創作心理,風格上也打破了專以婉麗柔媚為美之侷限,轉變為具有多樣化的審美風格:蘇軾的詞氣象宏大,風格豪放曠達、雄健清剛

紆徐委備怎麼讀

蘇軾的文學成就

蘇軾是宋代文化孕育出來的曠世奇才,他歷經磨難而笑對人生,思想自由,品格堅貞、坦蕩、曠達。蘇軾是中國文化史上極為罕見的文豪,他是宋文學發展到巔峰時期的偉大作家。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蘇軾出生於寒族地主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嘉裱二年(1057)21歲舉進士。神宗時,遷太常博士,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出為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蘇軾在北宋黨爭的旋渦中幾經沉浮,歷盡坎坷。因作詩被彈劾,釀成“烏臺詩案”,幾乎喪命。有詩文集《東坡七集》,詞集《東坡樂府》。

蘇軾的思想,以儒家思想為主,又兼納了道家和佛教的學說,顯著特點是“雜”。

蘇軾的人格特點是“外儒內佛”。

郭宣成:蘇軾是宋代文化孕育出來的曠世奇才

第一節蘇軾的散文成就

在宋代古文家裡,蘇軾是最重視“文”的一位。今存蘇軾的各體散文約四千餘篇,大致可分為議論文和記敘文等類別。這些傑出的散文作品,標誌著宋代古文運動的最高成就和完全勝利,開闢了文學散文發展的廣闊道路。

一、議論文

蘇軾早年作文喜論古今治亂而不為空言,所以議論文在早期蘇文中佔的比重較大,包括奏議、進策、雜說等,而以政論、史論為突出。他的政論文《思治論》、《策略》、《策別》、《策斷》等各篇,從儒家的政治思想出發,廣引歷史事實加以論證,精神上繼承了賈誼、陸

贄的傳統,而其文筆縱橫恣肆,顯見《戰國策》的影響。他的史論能據常見史料做翻案文章,見解獨到,不落窠臼。如《留侯論》,文章透過張良成功地輔佐劉邦滅秦楚、興漢室的事例,闡述了成大事業必須“忍小忿而就大謀”的道理。在論說風格上,既不同於歐陽修的紆徐委備,又不同於王安石的瘦硬簡健,而是縱橫捭闔,氣勢充沛,雄辯恣肆。議論透闢而又通俗明曉,深入淺出而又文采斐然。

二、記敘文

記敘文是蘇軾散文中文學價值最高、最具獨創性的部分,包括碑傳文、敘記文及文賦等,而以山水遊記和亭臺堂閣記為代表。

蘇軾是繼柳宗元之後大量創作山水遊記的作家,他的遊記不僅記敘、描寫、議論並重,而且議論成分佔的比重較大,往往憑藉議論給文章闢出新的境界。如《前赤壁賦》。

蘇軾的記敘文多數是文學性散文,詩情畫意,觸處皆是;覃思妙理,一出自然。如《石鐘山記》。

散文的藝術成就:

1。總體風格灑脫自然,揮灑自如,錯綜變化,清新活潑。

2。善用比喻,多形象思維。如《石鐘山記》。

3。詩化散文,善於營造情景交融的意境。如前《赤壁賦》。

第二節蘇軾的詩歌創作

宋詩能於唐詩外別開生面,蘇軾起了關鍵性的推動作用。他的詩有“東坡體”之稱,於情無所不暢,於景無所不取,加之議論博辯,滔滔莽莽而才氣縱橫,既有出法度中的新意和豪放外的妙理,又有新鮮的比喻、多樣化的風格和磅礴的氣勢。

一、蘇軾詩歌的創作概況

蘇軾詩歌現存2700餘首,內容極其豐富。按其題材內容,大體可分為社會政治詩、山水景物詩、和陶詩、題畫詩四類。這些詩的創作,可以作者貶謫黃州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他懷著宏大的政治抱負,本著儒家經世致用的思想,寫出了一批富有批判精神的社會政事詩,其中有一部分是針砭時弊和諷刺新法的作品。後期的題材是抒寫貶謫時期複雜矛盾的人生感慨,以超然物外、隨緣自適的佛老思想為基調,創作風格由豪健清雄向清曠簡遠、平淡自然方面轉變。

蘇軾前期的詩歌有一些反映民生疾苦和時政得失的詩篇,如《荔支嘆》。

蘇軾前期詩歌中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作品是那些將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寫景中的抒情遣懷之作。蘇軾的山水景物詩以善於捕寫動景見長,故動景多於靜景,奇景多於常景。

例如: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飲湖上初晴後雨》)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絕》其一)

蘇軾筆下所描繪的山川景色,常常帶有昂揚樂觀的情緒,動感比較強烈,如《遊金山寺》。

蘇軾有120多首和陶詩,而且作於不同時期,他之所以酷愛和陶詩,一是愛好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的藝術特色;二是崇拜陶淵明的性情和為人。如《和陶歸園田居》六首其三:

新浴覺身輕,新沐感發稀。風乎懸瀑下,卻行詠而歸。仰觀江搖山,俯見月在衣。步從父老語,有約吾敢違。

蘇軾是宋代文人畫的作者,有很高的繪畫和鑑賞水平。他曾評唐代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第一次明確提出詩畫相通的看法。他的題畫詩,善於寫出畫面的動態,能把畫景轉換為詩景,並就畫意進行藝術聯想,揭示畫外之韻味,如《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萎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二、蘇詩的藝術特色

1。以文為詩:用散文的章法、句法寫詩。如《百步洪二首》等。

2。以才學為詩:包括“才氣”和“學問”兩個方面。好議論、善於使用典故,以理趣見勝。

3。眾體兼備,風格多樣。以“七言”見長。風格或剛健清麗,或平淡自然。高風絕塵是其詩風的主導傾向,即一種超越世俗羈絆的風神韻致和審美境界。蘇詩在宋代即被稱為“東坡體”。

第三節蘇軾詞的革新意義

蘇軾的詞在宋詞的發展變革中佔有重要地位,他突破了傳統詞作的題材限制,擴大了詞境;他以詩為詞,指出詞的向上一路,促進了詞體的變革。相比於他的散文、詩歌,蘇軾在詞的創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更大。蘇軾對詞體的全面革新,提高了詞體的地位,使宋詞能與唐詩並列而無愧色。以至被人們視為有宋一代文學的代表,這是他對宋代文學發展的大貢獻。

一、蘇詞的超曠高遠襟懷

晚唐五代以來所形成的詞體觀念對待詩和詞的態度是不同的,認為詩應體現教化思想,風格應溫柔敦厚;而詞則與詩判然有別,綺麗婉媚為其特色。蘇軾的詞時人以“以詩為詞”評之,即指其詞具有詩的品格和氣質,與本色當行的詞有著明顯的不同。蘇軾以詩為詞的創作是在其明確的詞體觀念的指導下進行的。蘇軾認為詞應向詩靠攏,特別是優秀的詞應與詩沒有差別。他認為詞是“詩之裔”,稱讚優秀的詞作為“古長短句詩也”。蘇軾“以詩為詞”,以詩的品格改造傳統本色的詞體,以詩的精神提高詞的品位,可以說“以詩為詞”集中體現了蘇軾詞的獨特風格。

蘇軾詞突出表現自我的胸襟和懷抱,蘇軾以自我之口吻,抒自我之情,在詞中充分表現了自己的個性。蘇軾的詞記錄了他的感情經歷和心路歷程,其詞與其詩一樣,呈現出士大夫的氣質性格。如其《沁園春》。東坡詞中有激情,也有閒適;有纏綿,也有超逸:都是作者自我性情的表現。元好問說:“自東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如《水調歌頭》、《定風波》。

二、蘇詞對題材的拓展

蘇詞把士大夫文人較為寬廣的生活內容帶到了詞中。詩中通常表現的題材,如詠史懷古、悼亡懷人、登臨送別、田園風光、說理談禪、愛國熱情等等,無不涉入筆端,正如劉熙載所說:“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東坡詞題材的擴大也是他以詩為詞的一個方面。

詞以言情為“當行”,然而晚唐五代以來詞中之情多為豔情。蘇軾詞將情的範圍擴充套件至朋友、師生、兄弟、夫妻之間。前引《水調歌頭》即是“懷子由”,抒兄弟之情;《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乃抒師生之情;而《江城子》則是悼念亡妻的。以悼亡入詞,乃蘇軾的首創。

詞為“豔體”,詞中內容多寫城市婦女生活。農村生活、農民形象極少入詞。農村題材正式入詞由蘇軾始,如《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這首詞描繪了農村的生產和生活情景,充滿了鄉土氣息,給晚唐五代以來的香豔詞壇吹進一縷清新的村野之風。

詠物是北宋漸興的題材,敦煌詞及中唐文人詞中雖已有詠物因素,但還不是專事專題詠物之詞,蘇軾的詠物詞作有開拓之功。東坡的詠物詞有三十餘首,詠桔、詠古松、詠柳、詠紅梅、詠琴、詠海棠等等,已具規模。

如《卜算子》: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蘇軾的詠物詞借鑑了詠物詩的藝術傳統,將所詠之物形與神理渾然結合,詠物以寓寄託,奠定了詠物詞的體制特色。在蘇軾之後,詠物詞漸盛,至南宋姜夔、王沂孫等已蔚為大觀。

三、蘇詞豪放曠達的風格

在蘇軾之前,詞體風格以婉約為主,雖有個別詞人或因特別的經歷,或因特殊的性格,有少量突破傳統詞風的作品(如范仲淹、歐陽修)外,未能形成引人注目的新氣象。蘇軾豪放曠達詞風一出現,立即引發了詞壇的震動。蘇軾詞打破了花間以來為應歌合樂而形成的獨重女音,男子而作閨音的傳統定式,而代之以表現抒發士大夫情志的創作心理,風格上也打破了專以婉麗柔媚為美之侷限,轉變為具有多樣化的審美風格:蘇軾的詞氣象宏大,風格豪放曠達、雄健清剛。如《念奴嬌》[赤壁懷古]、《江神子》[密州出獵]。

蘇軾詞令人耳目一新的風格,在當時並不為詞壇認同,還招致了不少非議,甚至連蘇門弟子也頗有微詞。南宋以後,時代的主旋律與東坡豪放詞風相契合,東坡風漸盛,並衍為辛棄疾的愛國詞派。

蘇軾的豪放曠達的風格既是他個性的真切表現,又是他清醒的審美追求。

還應指出的是,蘇軾創新詞風,突破音律的束縛,並非不通音律,隨意而為。其實蘇軾詞中音律諧婉的作品為數不少,這些傳統應歌之作,為適應女子諧婉的歌喉,不僅協律,而且精妙;而那些或為表現自我,或為士大夫之間同聲相求的辭章則往往只求暢情達意,而於音律有所不顧:不同的創作目的、創作環境,影響到不同的風格和音律特點。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