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新式教育和應試教育,兩者如何兼得?

由 童行書院 發表于 運動2023-02-03
簡介景芳:顧遠老師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驅動性問題,這是PBL很重要的核心,童行PBL課程每次都花很大的力氣去找那個驅動性的問題,這個問題要適合孩子的年齡、又讓孩子願意去探究,找對了問題就成功了一半

simple什麼意思啊

本文看點

“講出教育的方法,理念,讓家長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從更多角度審視自己的教育。”

景芳老師11月7日的嘉賓

顧遠老師是來自教育行業的重磅嘉賓

,不同於單獨一個機構或者一個學校的校長,顧遠老師是整個行業各種各樣教育創新者的串聯人,是教育者的教育者。其創辦的Aha社會創新學院,是所有做教育創新的人都知道的、非常有情懷的組織,把創新教育領域裡的創新者串聯了起來,組成的社群正如其名“群島大學教育社群”,使得一個一個的“小島”組成了“群島”,大家互相支援,探索麵向未來的教育。今天直播的主題,也正是由顧遠老師來講講面向未來的教育。

在教育3.0時代,教育者與孩子的關係是怎樣的?讓孩子重新愛上學習最關鍵的點是什麼?作為教育者最大的挑戰又是什麼?都想做PBL,怎樣鑑別什麼是好的PBL課程?

顧遠老師與景芳老師一層層抽絲剝繭,為大家找到那個核。

本次對談篇幅較長,因此分為上下篇,此為上篇,今日二條為下篇。不要錯過!

改變詞彙,改變思想

景芳:

請顧遠老師講講自己的經歷,您當時是怎麼走入教育這個領域的?

顧遠:

這些年我一直在做和教育相關的事情。我們全家都是教師,所謂愛之深,責之切,學生時期我對自己說,千萬別做老師,沒想到畢業後的第一個工作還是當了老師。拉長尺度看,我覺得自己喜愛和擅長的,還是在助力人、組織的成長上。

我喜歡用“成長”,而不喜歡用“教育”這個詞;我喜歡用“教育者”,而不喜歡用“教師”這個詞。教師是職業,而教育者是角色、功能,概念大於教師;成長也大於學習這個概念。用詞表達了一些我們的價值觀、底層邏輯。

景芳:

《教育3。0》非常有深遠的意義和前瞻性,不僅是對於教育者有用的書,對父母也是有用的書。教育3。0中提到“人的成長”,和我們以往理解的教育有什麼差別?為什麼說現在進入了教育革新的時代?

新式教育和應試教育,兩者如何兼得?

顧遠:

詞語是我們思維的外化和體現,反過來也會影響、塑造我們的思考。我們對很多詞語的使用是不假思索的。

比如,提到學校、教育,首先想到的是什麼?可能很多人想到的是寫作業。我們提到作業又是什麼?恐怕很多人的情緒反映都是沮喪、煩躁、累、鬱悶。如果再問作業前面加個動詞會是什麼?比如佈置作業、趕作業,甚至還有抄作業……這些動詞名詞已經形成固定搭配,這些詞就是我們做這件事情最常發生的事情、最常出現的意象,它其實已經塑造我們的思維了。

但是誰說作業只能是這樣呢?當說“佈置”作業的時候,就意味著有一個權力關係,只能是自上而下的老師佈置給你,你喜不喜歡都沒關係。交作業,就意味著不管做沒做完、懂沒懂,到時間了就得交上去。所以沒人喜歡做這件事情。

但為什麼作業只能這樣呢?我曾經在訪校時與一位語文老師交流,他說給學生布置的語文作業是抄、記,因為學習語文必須要這樣,基本功要打牢。但其實作業不一定這樣佈置,作業只是個手段,我們問自己目的是什麼?是讓孩子記住。

於是我給了一個建議,把每個班的孩子都分成兩組,讓孩子們用竹葉(當地盛產)拼出來一個生字,但要空出幾筆,讓對方組把筆畫組齊,然後測一下看哪組分數高。一星期後我又去,這個老師反饋,說發現孩子們學起來攔都攔不住,全都能記得住。

我說是啊,

只要打破對詞的想象,就會發現,學習場景就突破了,詞塑造了我們

。在我創辦的群島大學裡,我們是不使用“作業”這個詞的,我們使用“墊磚”,意思就是你想去某個地方,你就可以踩這塊“墊磚”,就是為了打破作業帶給我們的意象,以及意象帶給教育的反噬。

景芳:

“墊磚”是對我們平時說的腳手架概念的最好的註解,作業是為了讓你登得更高,是墊在腳下的,而不是掛在腦袋上的,不是困住你的,是讓你感覺越走越輕盈的,而不是越來越重的。

新式教育和應試教育,兩者如何兼得?

人是天生愛學習的,

孩子是怎麼變得不愛學習的?

景芳:

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話是,

“教育的第一性原理是,人都是天生愛學習的”

。小孩子如果不當把這件事情當成一個負擔,我們沒有給他一個很大壓力,那麼小孩子就是喜歡的。喜歡的來源,一是覺得“我自己又變得更厲害了”,二是“我又認識了這個世界上的又一個東西了。”但是我們往往發現,孩子們覺得學習是壓抑、恐懼、無聊的。到底為什麼變成這樣的?又如何應對呢?

顧遠:

為什麼我們都知道孩子本身愛學習,後來又不愛學習了呢?我的第一個回答都是,請家長自我反省一下。問題不是“我家孩子為什麼不愛學習”,而是“我怎麼就讓孩子變得不願意學習了?”反思物件是自己。所以問題其實是,

“我該如何助力、支援孩子學習?我該如何助力孩子釋放天性?”

有沒有什麼特別簡單的方法?簡單的方法未必容易,simple和easy是兩個概念。其中有一個建議是我必然會給的,就是“鼓勵提問”。很簡單,但是不容易。

我經常問家長一個問題:孩子最近一次問問題是什麼時候?他問的是什麼問題?他的反應是什麼?一般就兩種情況,第一種是一問就答,家長一聽孩子問問題了,可算是得到一個顯示學問的機會了,趕緊給一個答案。第二種是不耐煩,家長覺得孩子問起來沒完沒了,說你別問了,長大就知道了。

這兩種反應都在抑制孩子問問題和探索。著重解釋下第一種情況:問答,未必要一問一答。如果一問就答,孩子記住就行了,不需要思考和探索,當下這個學習的時刻就結束了。還有一種可能是,孩子問的問題可能不是你想象的那樣。我遇到一個特別典型的例子,女兒問媽媽,“冬天到了,天冷了,樹為什麼會落葉子啊?”媽媽第一反應就是從生物角度去給孩子解釋。最後孩子說,“媽媽,天冷了,葉子掉了,樹會冷嗎?”家長有太多的假設了,認為自己知道得太多了,所以不願意傾聽。

景芳:

如果孩子問一個問題,我們回答的標準可以是“儘可能多和孩子對話幾輪”,把問問題看作一個多交談一會兒的契機。和孩子一來一回的對話,是最容易啟發孩子智力發展的。一個啟發,一個思考,可能比一個量化的技巧是更重要的。

新式教育和應試教育,兩者如何兼得?

新式教育與應試教育可以兼得

景芳:

在教育3。0時代,我們亟需把孩子從枯燥的、被動灌輸的學習革新出來,革新到新時代的學習,在分散式的、生活場景中的學習,進行主動學習。我們很多家長很困惑,孩子平時仍然面臨很多學校的學習負擔。這種情況下,家長能做點什麼讓教育方式能發生改變呢?

顧遠:

家長們一方面覺得新式教育很好,另一方面又覺得應試教育壓力很大,家長就很困惑,不知道該怎麼做了。這裡有很簡單的一句話,可以讓家長放下焦慮。

先來分析一下,家長焦慮的背後,預設的前提是“兩者不可兼得”,是此消彼長、對沖的狀態認為如果讓孩子更快樂、自主、探索了,可能就會佔用他應試、刷題、提分的時間;如果應試了,探索的時間又少了。

這裡要告訴告訴大家的是,“不可兼得的前提可能是不成立的,新式教育、應試教育未必是對立的,很多時候它們不是此消彼長、不能相容的過程。”簡單一句話就是——

素質教育做好了,應試教育不會差。

想明白了這話,焦慮就會卸下來了,我們就會更大膽地讓孩子們按照一種好的、理應的、支援他天性的方式支援他成長,也不用擔心考試成績會下來。這是觀念層面要去打破的。

景芳:

我也特別支援這個觀點。很多家長說,我學習都沒時間了,沒空學通識教育。我很想說的是,真的把素質教育做好了,應試教育反而可以花更少的時間、做得更好。

新式教育和應試教育,兩者如何兼得?

顧遠老師解析PBL:

學習是目的,謹防形式主義

景芳:

我們也想跟顧遠老師請教下更好的教育方法。顧遠老師引進的一部紀錄片叫做

《Most Likely to Succeed(極有可能成功)》

,是關於PBL(Project-Basement Learning)專案制學習的。這部紀錄片影響到了我和團隊,影響到中國很多的創新教育者。當時您為什麼對這種方法很傾心,這種方法是為什麼讓孩子更喜歡學習、思考的呢?

顧遠:

這個紀錄片有很多教育細節,真實地展現了學校裡非常細緻的專案是怎麼做的,以及孩子們發生的變化,很好的體現了我一直想推動的好的教育的樣貌。

我們對好的教育有一個心目中的想象、正規化,PBL是一個載體,把我們心目中的教育實現了、落地了,做到位了。

一個好的PBL教學,有幾個關鍵要素:

一是驅動性的問題

,這個是學習者自身想要去探究的問題,而不是外在給予的。

二是探索的路徑本身

,是開放的,孩子們自由嘗試各種方法路徑去嘗試、碰撞,不合適了再回來,總結原因,再看看另一條路。這是真正的成長路徑。

教師在PBL中起到的作用,是作為一個支援的角色,支援學習者去發現,而不是把路徑都擺在那,讓學習者按部就班地做。很多家長都上過初高中實驗課,只需要按照步驟做完而已,那不是探索,不需要思考。

最終,PBL學習的效果是,既有結果性的評估,也有過程性的評估,不僅有學科知識的增長,還有獲得資源、合作、獨立思考這些能力的培養。

還有兩點補充資訊:

第一,PBL的根源我理解是一種教育的教學方式的框架,或者是好的教育理念落地的載體、形態,但是千萬不要把它作為一個教條。

PBL三個字裡哪個最重要?我們發現最重要的是learning這個詞。但如果是教條性的、形式主義的,就變成了project,為了把它變成一個美輪美奐的專案,讓它好看,就有意無意地偏離了學習的軌道。所以要識別,怎樣的課程是真正的PBL。

第二,好的教育理念,它的載體、落地,可以有不同的嘗試,PBL

是之一,但不是唯一。

新式教育和應試教育,兩者如何兼得?

景芳:

顧遠老師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

驅動性

問題,這是PBL很重要的核心,童行PBL課程每次都花很大的力氣去找那個驅動性的問題,這個問題要適合孩子的年齡、又讓孩子願意去探究,找對了問題就成功了一半。我們比較不贊成兩種,一種是弱化為一個手工課,另一種是把PBL把最後的作品等同於作業了。

為什麼顧遠老師說,PBL如果做好了就是通向自由的教育呢?那是因為,我們要回到學習、教育的本質。什麼是學習呢?孩子腦子裡原本沒有這條通路,後來他新建了這條通路,這條通路固化下來了,他就可以走這條新路了。

學習相當於是在大腦裡修新路的過程。如果讓孩子自己去探索、修這條路,他將來就有了思考的技術,所以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非常重要。這就是教育、學習最核心的部分。

比如童行學院的火星探測營,讓孩子探索怎樣讓火星探測器落下來的時候不要摔碎,孩子們就去想辦法做實驗,每個小組都有激烈的討論、各種嘗試,還有一個小組最後失敗了。但是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還是學會了很多東西,尤其是如何控制失敗給我帶來的挫敗情緒。

如果真正讓孩子自己去探索、發現,那就沒有成功、失敗一說,成功了也能學習,失敗了也能學習。所以非常推薦《教育3。0》這本書,裡面有關於PBL的詳細解答,也推薦體驗童行的PBL課程。

教育者最大的挑戰:耐心、信心

景芳:

很多人願意去推廣PBL的教育理念,您覺得目前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顧遠:

要分教學的場景。如果是體制內、主流公辦學校,最大的困難是體制本身,學校上課有固定時間,按照學科劃分教學,包括教研室、獎懲制度都有了,這和PBL是違和的。比如課程是45分鐘,可能學習者的學習熱情、思路高峰在下課前才剛剛到來,或者剛剛爬升,下課鈴一響就停了。

對於體制外來說,相對容易一些,主要挑戰就是教育者自身,而最大的挑戰,是耐心和信心。很多教育者一開始也知道要讓孩子主動去探索,但是他的耐心不夠,看到孩子們探索探偏了,就忍不住要干預,看到孩子們討論半天討論不出驅動性問題的時候,老師忍不住地就跳出來,“別吵了,都聽我的”,“少數服從多數”。這個時候要多一點對孩子和自己的耐心。此刻思考的問題,不是“我怎麼可以達成既定目標”,而是“我怎麼把它變成一個教學的機會”。

“偏”也可以成為一個教學的機會,這時候出現的是一個“張力”,而不是“教學事故”。一個好的教育者,可以把每一個“張力”,都變成“teachable moment(可以教學的時刻)”,這是考驗教育者水平的地方。

耐心與信心相輔相成,耐心需要信心支撐,耐心積累多了也會變得越來越有信心。

新式教育和應試教育,兩者如何兼得?

景芳:

特別關鍵的一點是,能不能容忍孩子偏離你給他設定的“航道”,並且把其中的問題、衝突、變化都變成可以教學的時刻。

不管是父母或老師,經常遇到孩子不跟著你的節奏走的情況,對我們要引導的東西不感興趣,比如我想讓孩子背古詩詞,他不感興趣。出現這種張力的時候,應該怎樣跟孩子互動,才能把這個時刻變成“可以教學的時刻”呢?

顧遠:

還是耐心和信心。

很多時候是時機的問題,人一輩子要學的和成長的東西太多了,古詩詞好,可他當下不學古詩詞,他學另外一樣好東西,也是可以的。

舉一個時機的例子。我當老師的時候,那年冬天南京飄下第一場雪,我趕緊把《first snow》這首英文小詩打印出來,第二天上課的時候發給每一個同學。配合當時外面真實飄著的雪,清新泠冽的空氣,同時手上又拿的是這樣的文字,此情此景就這麼打動到你,天然就會喜歡,學生們齊聲朗讀。這時候不需要引導,因為在時機點上了。

教育者真的要會觀察,看到某個關鍵點就抓住,追隨那個興趣,然後那個點就到了。

所以不要總想著我們要去引導他,而是追隨他觀察他。當然我們不是完全被動,我們主動要做的事情是,創造一個多元的、支援探索的環境。不管是在你家庭、學校還是社會,讓孩子多動手,多提問,多說話。

景芳:

既不是父母完全控制孩子,也不是父母完全放棄教育,而是父母能跟隨孩子當時的狀態。早一點、晚一點其實有時候沒有那麼大關係。有時候父母的焦慮來自於時間焦慮,比如“我孩子4歲了,都不透過自然拼讀,5歲還不能分級閱讀,我的孩子完蛋了”,真不是這樣的。

有時孩子當下真的很抗拒,那我們等上幾個月再試試,或者換個有趣點的方式,他可能又覺得有意思了。甚至晚一點都沒關係,可能到八九歲、十來歲,才跟人家六七歲差不多,也沒關心,實際上只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心態在,早一點晚一點,但凡孩子起了興趣去理解、探究,都能學得很好。所以顧遠老師提的都是非常有教育智慧的,可以多體會一下。

請顧遠老師介紹下《教育3。0》這本書,以及如何閱讀它吧。

顧遠:

一種方式是精讀和泛讀結合,也就是主題閱讀和延展閱讀相結合的方式,文章後面二維碼掃一下就可以讀到和這篇文章相關的文章。

還有一種方式,書中既講到了教育的變化,也講到了教學具體的要素,也講到了教育創編者的變化,你可以跳著讀,找關聯讀。

第三種讀法就是找當下最能打動你的標題,從這個感興趣的地方開始讀,因為這個文章又聯想到了另外一個主題,像一個網狀結構探索式閱讀,這個閱讀過程本身也非常好的,呼應了我們的教育3。0的理念。

教育1。0肯定是讓你從頭讀到尾,每個字都記下來。而

3.0的方式,它更像是追隨你自己的興趣,然後逐漸探索的過程,把知識的圖譜變成了一個網狀結構,而不是線性結構。

新式教育和應試教育,兩者如何兼得?

互動話題

你平時是如何平衡孩子玩遊戲和學習的時間呢?歡迎和我們留言分享你的經歷和想法!

拓展閱讀

重磅!童行年度童書書單來啦!科幻、冒險、自然科學……

精選好書!給家長的年度書單

“人機共處”時代真的來了,怎樣不被淘汰?

學渣怎樣煉成學霸,宋少衛老師送給你逆襲指南

為什麼孩子小學學習好,到了初高中就不行了?

投稿 | 歡迎投遞原創稿件,來稿請投郵箱:tianxiaotu@tongxingschool。com

轉載 | 後臺回覆“轉載”,獲取授權方式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