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明朝權宦王振,是如何以一己之力,讓明朝從巔峰走向深淵的?

由 方芳談歷史 發表于 運動2023-02-02
簡介明軍本就疲憊,加之沒有與瓦剌交戰就撤退,士氣遭受進一步打壓,當瓦剌軍隊突然出現的時候,朱祁鎮和王振簡直驚呆了,將士們也十分害怕

什麼梁三尺的成語

導讀: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有鑑於歷史教訓,對宦官進行了嚴格限制,他還在宮門上懸掛鐵牌,上面刻著禁止宦官干政的字樣。

明朝權宦王振,是如何以一己之力,讓明朝從巔峰走向深淵的?

靖難之役之後,明成祖朱棣為了表彰有功的宦官,開始對宦官進行重用,宦官參政由此在明朝出現。

明宣宗朱瞻基繼位之後,進一步加強了宦官的權力,他在宮中設定

內書堂,讓翰林學士教宦官讀書,並完善了司禮監,讓宦官代替自己在奏章上“批紅”,宦官干政由此變得合法化。

司禮監,作為內廷二十四衙門中最重要的一個機構,不但是明朝皇帝制衡內閣的利器,而且掌握著東廠和錦衣衛等特務機構,是保護皇權的重要武器。

表面上看,司禮監不過是皇帝的助手,平時只負責幫著皇帝在

章奏和檔案上寫下處理意見以及加蓋印章,並執行皇帝的其他旨意。

實際上,司禮監這個機構是存在很大漏洞的,因為司禮監太監作為皇帝和群臣之間的唯一橋樑,一旦出現了腐敗,很容易產生欺上瞞下,

假傳諭旨或歪曲、篡改諭旨等事件。

如果皇帝無法及時察覺,那麼司禮監就會暫時取代皇權,從而掌控朝堂,進而造成十分惡劣的影響。

明朝權宦王振,是如何以一己之力,讓明朝從巔峰走向深淵的?

以此作為背景,我們來聊一聊明朝第一位權宦王振,看看他是如何以一己之力,將明朝從巔峰帶入深淵的。

王振,不知道何時出生,只知道他是河北

蔚州(今蔚縣)

人,他入宮之前,是一位落第的秀才,認為考舉人、中進士十分困難,於是自我閹割之後入宮,成為了一名宦官。

由於王振善聰明機警、善於察言觀色,所以得到了明宣宗的喜愛,被任命為

東宮局郎,成為太子朱祁鎮的貼身太監。

那時候,朱祁鎮不過五六歲,十分調皮搗蛋,孫皇后無可奈何,只有王振能哄他開心,他因此十分喜歡王振。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明宣宗去世,年僅八歲的朱祁鎮繼位,是為明英宗。

由於朱祁鎮年紀太小,因此大權掌握的太皇太后張氏(明宣宗遺詔由張太后主政)手上,但張太后並不喜歡政治,因此讓內閣的“三楊”代替自己處理朝政。

朱祁鎮雖然無法插手朝政,但在內廷還是說一不二的,由於他很喜歡王振,所以破格任命王振為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振由此成為司禮監的一把手。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朱祁鎮這麼做也無可厚非,但他不知道的是,他的這個做法,卻為王振擅權干政鋪平了道路。

明朝權宦王振,是如何以一己之力,讓明朝從巔峰走向深淵的?

王振這個人,其實有很大的野心,他當初自閹入宮,就是為了獲得權力,因此當他成為司禮監張印太監之後,他的野心就開始膨脹了。

不過,那時候張太后以及三楊還在,這是王振難以繞不過去的坎,為此他選擇隱忍,先將重點放在巴結朱祁鎮以及培植黨羽這件事上。

在朱祁鎮在位的前幾年時間裡,王振幾乎不怎麼幹涉朝政,而是高調做事低調做人,暗地裡卻培植心腹,將朝中大臣以及內廷太監網路到自己麾下。

那時候,經常有大臣在朱祁鎮面前誇讚王振,朱祁鎮因此更加喜歡王振,王振的權勢也由此逐漸加強。

那麼,王振究竟有多得寵?我舉個例子來說明。

正統六年(1441年)十月,奉天、華蓋、謹身

三大殿

重建竣,朱祁鎮大擺宴席,宴請文武大臣及諸王、皇子。

按照明朝禮制,宦官是沒有資格參加宴會的,但朱祁鎮在宴會上看不到王振,總覺得少了點什麼,於是讓人去請王振。

明朝權宦王振,是如何以一己之力,讓明朝從巔峰走向深淵的?

王振見到朱祁鎮的使者,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於是自比周公,說什麼周公輔佐成王,為什麼我不可以參加宴會呢?

王振顯然是在對朱祁鎮發牢騷,但使者將他的話稟報給朱祁鎮之後,朱祁鎮不但不怪罪,反而自責說自己讓王振受委屈了。

等到王振剛走到宮門外,百官就向他朝拜,對他的到來表示歡迎,明英宗還特意讓人為他設定座位,坐在靠近自己的地方,儼然如同宰輔之臣。

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儘管張太后還在,但因為王振得寵,所以他的權勢已經達到了一定高度了。

正統七年(1442年),張太后去世了,而在此之前兩年,三楊當中的

楊榮已經去世,楊士奇也因為兒子殺人而辭職,唯一一個還在內閣任職的楊溥,也因為年老而處在半退休狀態。

種種跡象表明,沒有人可以約束王振了,擅權的一切條件都成熟了,為此他開始了謀劃。

王振做得第一件事,就是將朱元璋懸掛在宮門上的不許宦官干政的鐵牌摘下,從而為自己抓權掃清了道路。

緊接著,王振在京城內大興土木,建造了一座豪華府邸,此舉是為了立威,讓群臣知道自己的地位有的多高。

在做完這兩件事之後,王振開始著手佈局了,他對十五歲的朱祁鎮說,你想現在年輕,肯定會被群臣壓制,所以要用“

重典治御臣下

”,朱祁鎮表示贊同,還將這件事交給他去做。

明朝權宦王振,是如何以一己之力,讓明朝從巔峰走向深淵的?

就這樣,一件可怕的事情發生了,王振一夜之間大權在握,凡是巴結他的人,他都予以提拔;凡是反對他的人,都被他貶黜到外地。

在不到一年時間,朝堂上就充斥著王振的黨羽,他的兄弟、侄子全部成為高官,他的心腹也都被安插到要害部門,包括內閣在內。

一時間,從中央到地方迅速形成了一個以王振為首的朋黨集團,這也是明朝歷史上第一個閹黨集團。

對於王振的所作所為,朱祁鎮選擇默許,一些正直的大臣上書彈劾王振,說一些諸如“

皇帝應親自處理政務,不可使權力下移

”之類的話,他都不予理睬,而是讓王振處理這些人。

王振當然不會手軟,將這些反對自己的大臣投入大牢,對他們嚴刑拷打,打到他們屈服為止,如果有人不屈服,王振就捏造罪名將其貶黜或者處死。

王振不僅喜歡權力,還特別喜歡錢,群臣為了巴結他,每次朝會都會給他送禮,他甚至為官職明碼標價,價高者得,並將這件事明確告訴百官。

那時候,凡是給王振送禮的,都可以得到升遷,沒有送禮的則會被貶黜,關於這件事,還有個小故事,跟名臣于謙有關的。

正統十一年(1446年),在地方任職的于謙準備到京城覲見皇帝,有一個朋友勸他給王振帶點禮物,但他為人清廉剛正,就沒有帶禮物。

明朝權宦王振,是如何以一己之力,讓明朝從巔峰走向深淵的?

王振感到很生氣,就讓

黨羽

李錫捏造于謙對皇帝不滿的罪名,判決于謙斬立決。

要不是

山西、河南兩省官民入京為于謙請願,朱祁鎮迫於壓力釋放于謙的話,于謙恐怕早就被處死了,也就沒有後來他拯救大明的壯舉了。

總之,王振為了撈錢那是不擇手段,後來他被殺之後,朝廷在抄沒他家產的時候,竟然在他家發現了六十餘座金庫,金銀財寶、珍奇古玩不計其數,真可謂富可敵國。

其實,王振擅權、貪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他為此不惜犧牲明朝的利益,竟然與敵對的外族進行勾結,結果造成了惡性事件。

明朝初期,蒙古在明朝軍隊的打壓下,分裂成為

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個部分,這三部每年都要嚮明朝進貢。

正統初年,瓦剌逐漸統一了蒙古,雖然明面上臣服明朝,每年繼續嚮明朝進貢,但時常到明朝境內騷擾,由此重新成為明朝的邊患。

王振掌權之後,非但不加強邊防建設,反而與瓦剌王公進行私下交易,並從中獲取鉅額利潤。

我舉個例子來說,當時有個叫做郭敬的太監,在邊防重鎮大同擔任監軍太監,他是王振的鐵桿心腹,在王振的指使下,他私造了大量箭支送給瓦剌,作為回報,瓦剌則送給王振大量良馬。

明朝權宦王振,是如何以一己之力,讓明朝從巔峰走向深淵的?

在王振的縱容之下,瓦剌的軍事力量得到不斷加強,對明朝的威脅也越來越大,甚至他為了巴結瓦剌,竟然允許瓦剌擴大使者團隊規模。

那時候,瓦剌嚮明朝進貢一般是這樣進行的,瓦剌派遣使團攜帶良馬等商品來到明朝,明朝則按照使團人數及

貢品多少,給予瓦剌相應的回賜,一般回賜的總金額是大於貢品的總價值的,這是為了體現明朝作為天朝上國的地位。

因為瓦剌可以得到更多好處,所以很願意嚮明朝朝貢,並且使團規模越大,得到的回報也越多。

不過,按照明朝初年的規定,瓦剌使團的規模一般不超過五十人,但王振為了從瓦剌獲取更多賄賂,竟然默許瓦剌擴大使團規模,一度達到了二千餘人,導致瓦剌的胃口越來越大。

正統十四年,瓦剌首領也先派遣了一支二千五百人組成的使團,謊報成三千人,由於事先他賄賂王振大量金銀,所以王振對此表示默許。

原本,一切在雙方的默許下進行,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但王振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竟然下令有司,只按照瓦剌使團的實際人數進行賞賜,並且回收瓦剌馬匹的價格,也被他降低到原來的五分之一。

至於省下來那一部分錢,則被王振給私吞了,他本以為也先會忍氣吞聲,但他不知道瓦剌在他的長期縱容之下,實力已經大為增長了,早就不懼怕明朝了。

話說瓦剌使團沒有得到滿足,就悻悻而去了,也先得知這件事之後,認為王振欺人太甚,於是一怒之下下令攻打明朝。

明朝權宦王振,是如何以一己之力,讓明朝從巔峰走向深淵的?

那時候,明朝邊防鬆弛,軍備嚴重不足,幾次與瓦剌交戰都以失敗而告終,便急忙上書朱祁鎮求援。

王振不懂軍事,對瓦剌的實力認識也不足,卻貿然勸說朱祁鎮御駕親征,其實他是夾帶私貨的,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王振認為明軍必勝,如果讓朱祁鎮親征的話,可以起到巴結朱祁鎮的作用;

第二,王振作為朱祁鎮的“周公”,如果因為勸說朱祁鎮親征,又取得勝利的話,那自己臉上有光,威望和權勢也將更大;

第三,王振的老家就在出徵的半路上,如果能讓朱祁鎮去一趟自己的家鄉,那可真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自己將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得到這種榮譽的宦官。

那時候,朱祁鎮年輕氣盛,對御駕親征這件事很感興趣,又認為自己如果能像宋真宗那樣青史留名,那就真是太好了,於是接受了王振的建議。

不過,朱祁鎮的這一決定,卻遭到了群臣的反對,兵部、吏部及許多內閣成員都陳述了親征的弊端,就沒有一個人認為明軍是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的,但朱祁鎮聽不進去。

明朝權宦王振,是如何以一己之力,讓明朝從巔峰走向深淵的?

最終,朱祁鎮堅持御駕親征,為了確保取得勝利,他帶走了大半個朝堂的文武官員,包括

英國公

張輔

、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及內閣大學士

曹鼐

、張益等一百多名文武高官,

以及近三十萬精銳士兵。

而留守京城的人,則是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以及於謙等少數大臣,而且防守十分薄弱。

可以說,朱祁鎮的決定是十分草率的,準備也是嚴重不足的,但明朝國力在瓦剌之上,如果發揮正常的話,獲勝也是大機率的事情。

但是,王振卻成為了攪屎棍,他以一人之力讓三十萬明軍損失殆盡,明朝的武人集團,以及大量賢能的文臣也遭受滅頂之災。

朱祁鎮下旨親征瓦剌的時候,原本是沒打算馬上出發的,但王振為了早點立功,竟然下令軍隊在兩天之內出征,許多將士連武器都沒有領到,就草草出發了。

由於準備不足,所以大軍剛出發的時候,許多將士就已經感到害怕了,士氣十分低沉;等大軍走到大同的時候,就開始缺糧了,每天都有大量將士餓死。

其實,明軍中不乏良將,別的不說,單說

英國公

張輔,就是靖難之役的功臣,能征慣戰,是一位優秀的將帥。

明朝權宦王振,是如何以一己之力,讓明朝從巔峰走向深淵的?

但是,在王振的蠱惑下,朱祁鎮不讓百官參與決策,而是讓王振一人決斷,至於他本人,絕大部分時間,都只是在觀光遊覽。

由於王振掌握了決策權,又沒有治軍能力,張輔等人又說不上話,結果導致軍隊在出現缺衣少食的情況下,沒有及時採取措施,士氣因此一落千丈。

沒過幾天,死亡的將士就越來越多了,再加上大雨連綿不絕,更多將士因為寒冷死去,史書說屍體鋪滿了道路,由此可見一斑。

戰爭還沒開打,就有這麼多非戰鬥減員,明軍的前途讓人堪憂,一些正直的大臣實在看不下去了,就上書朱祁鎮班師回朝,但王振卻感到非常生氣,將上書的大臣處死,以此來殺一儆百。

然而,更大的危機還在後面,瓦剌也先得知朱祁鎮御駕親征,便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那就是將朱祁鎮給活捉!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也先採取了多種措施,比如情報刺探、對明軍進行情報誤導,等等,總之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將明軍引入包圍圈。

當時,瓦剌其實已經打到大同了,但為了引誘明軍,也先下令大軍從大同撤退,而且佯裝成潰逃的模樣。

明朝權宦王振,是如何以一己之力,讓明朝從巔峰走向深淵的?

這就導致一個結果,當明軍來到大同的時候,誤以為瓦剌是害怕明軍才撤退的,王振由此下達了追擊瓦剌的命令。

鄺埜是個明白人,他沒有看見瓦剌一兵一卒,而且瓦剌大軍未損一矢,就認為這不是什麼好兆頭,於是勸說王振不要貿然出擊,但王振不聽。

一直到第二天,

郭敬給王振寫了一份信,說明了之前守邊明軍慘敗的狀況,還說如果明軍繼續前進的話,“

正中瓦剌之計

”,王振這才感到害怕,也由此產生了撤軍的打算。

其實,到這個時候,撤退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畢竟瓦剌也已經退出明朝了,但王振這個天殺的,竟然又開始作妖了。

王振認為,既然自己立功的願望沒有實現,怎麼著也要請皇帝去自己的家鄉

蔚州做客,這樣也不枉此行。

只不過,明軍如果先去

蔚州再撤退,其實是繞了很遠的路,直接撤退到宣府才是正確的選擇。

但是,朱祁鎮卻答應去

蔚州做客,大軍便浩浩蕩蕩地往蔚州而去,但剛走出四十里,王振又突然想起,三十萬大軍經過蔚州,勢必會損壞莊稼,那自己豈不是成了家鄉的罪人,這樣對自己的名聲不利啊!

明朝權宦王振,是如何以一己之力,讓明朝從巔峰走向深淵的?

左右權衡之下,王振最終做出了不去

蔚州的決定,而是下令大軍轉道去宣府,但其實這個決定也不太好,正如當時大同參將

郭登

,以及大學士曹鼐對王振說的一番話:

自此趨紫荊關,只有四十里,大人應該從紫荊關回京,不應再取道宣府,以免被瓦剌大軍追及。

大意是明軍繞道去宣府,不是最佳選擇,從紫荊關回京才是最佳選擇,但王振就是不聽,執意繞道宣府回京。

明軍是八月一日進入大同的,等抵達宣府的時候,已經八月十日了,這個時候瓦剌早就偵查到明軍的動向了,並透過俘虜的明軍將士及太監口中得知了明軍的退軍路線。

於是,在明軍抵達宣府之前,也先就率軍趕往宣府,當明軍剛抵達宣府,也先就追上來了。

明軍本就疲憊,加之沒有與瓦剌交戰就撤退,士氣遭受進一步打壓,當瓦剌軍隊突然出現的時候,朱祁鎮和王振簡直驚呆了,將士們也十分害怕。

這個時候,朱祁鎮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逃跑,他留下

恭順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斷後,結果兩人率軍力戰而死;朱祁鎮又讓成國公朱勇率軍三萬阻擊瓦剌,結果朱勇陷入包圍圈,又全軍覆沒。

明朝權宦王振,是如何以一己之力,讓明朝從巔峰走向深淵的?

八月十三日,明軍終於退到了土木堡,距離

懷來城僅僅二十里,文武百官都勸王振進入懷來城堅守待援,但王振卻不同意。

懷來城城池堅固,還有大量補給,是宿營最好的選擇,王振為何不去呢?

原來,王振在出徵的一路上,四處搜刮官員、百姓的錢財,足足裝了一千多車,由於大軍後撤的速度過快,這一千多車財寶還在後面呢!

王振擔心這些財寶的安全,所以不願意去懷來城,而是勸說朱祁鎮在土木堡安營紮寨,等待財寶運上來了再去懷來城。

這個時候,

鄺埜又對王振說,大軍留在土木堡可以,那你先讓皇帝進入居庸關,這樣至少可以保證皇帝的安全!王振依然置若罔聞。

就這樣,幾十萬大軍擠在狹小的土木堡,結果第二天一大早,瓦剌大軍就將土木堡圍得水洩不通了,明軍逃無可逃。

從十三日到十五日,明軍將士被圍困了兩天,缺衣少食還沒有水喝,都埋怨王振瞎指揮,但王振卻處死了幾名士兵,將士們群情激奮,只差一點點就要爆發了。

十五日,也先為了麻痺明軍,假意與明軍講和,王振不辨真偽,滿口答應下來,雙方便互派使者交流議和細節。

為了表示誠意,也先提出一個建議,他說自己可以讓出土木堡南面的一條河,方便明軍將士喝水,實際上他是準備等到明軍喝水的時候,來個突然襲擊,將明軍一網打盡。

明朝權宦王振,是如何以一己之力,讓明朝從巔峰走向深淵的?

王振又作出了一個愚蠢的決定,竟然同意了也先的提議,當時將士們飢渴難耐,得知可以去喝水的時候,竟然一哄而上,結果造成了嚴重的踩踏事件,大量將士死去。

而就在明軍將士喝水的時候,也先突然下令進攻,將士們在惶恐之餘開始四散而逃,再次造成踩踏事件,又有大量將士死去,死者堆積如山,還有許多人根本沒有力氣反抗,只能解甲待死。

速傳令臺營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復圍,四面擊之,竟無一人與鬥,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營中,積疊如山。

當然了,以張輔等人為首的一些武將則組織反抗,但遭到了瓦剌的無情殺戮,最終二十餘萬明軍幾乎損失殆盡。

而在這些死去的明軍當中,包含張輔等文武官員一百多人,這些人要麼是有爵位的,要麼是朝廷高官,總之都是明朝的棟樑之臣,只有極少數人逃了出去。

至於說朱祁鎮,他知道自己逃出無望,於是從馬上下來坐在地上,等待被俘,

護衛將軍

樊忠感到非常憤怒,認為這一切都是王振造成的,於是憤而將王振錘死,還大聲說,“

吾為天下誅此賊

”,嚇得朱祁鎮不敢說話,良久之後才說樊忠做得對。

明朝權宦王振,是如何以一己之力,讓明朝從巔峰走向深淵的?

沒躲多久,一個瓦剌士兵就找到了朱祁鎮,他見朱祁鎮穿著與眾不同,於是帶他去見也先,經過詢問之後得知了朱祁鎮的真實身份,朱祁鎮由此成為明朝第一個被俘的皇帝,簡直是奇恥大辱。

訊息傳回北京的時候,孫太后及群臣都嚎啕大哭,都將罪責歸於王振一人,一些憤怒的大臣甚至當著孫太后的面,對王振的死黨錦衣衛指揮使

馬順拳打腳踢,最終將馬順活活打死,之後又打死了宦官

毛貴

和王長隨。

至於王振的其他同黨,有四百多人被抓捕或殺掉,王振滿門男女老少則全部被殺,家產也都被抄沒。

這一事件,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之變,一戰葬送了明朝的武人集團和精銳軍隊,還讓朝堂為之一空,明朝自此之後就再也沒有站起來過,開始不斷走下坡路,直到滅亡為止。

而我們很難想象,造成這一惡劣後果的人竟然是個太監,王振作為明朝第一位權宦,直接將明朝走下巔峰,教訓是極其慘痛的。

然而,明朝皇帝並未汲取教訓,明英宗之後的歷代皇帝都重用宦官,又湧現出了汪直、劉瑾和魏忠賢等閹黨,禍害明朝不淺。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