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蔡崇達《皮囊》之《母親的房子》:父母那個年代的動人愛情故事

由 劉犇犇呀 發表于 運動2023-01-30
簡介作者母親想要建一座房子,一座四樓的房子,因為“這附近沒有人建到四樓,我們建到了,就真的站起來了”

不要介意的閩南話怎麼說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著你這幅皮囊,是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才。 —《皮囊》

《皮囊》我想每個人看到這個書名,都會好奇這兩個字到底是在表達什麼。《皮囊》是文中的阿太,一位99歲的老太太,沒有文化,卻是一個神婆,從她的身上,作者想要表達的是一種生活的態度:“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用《皮囊》這個具有指向本質意味的書名,來表達作者對父母、家鄉的緬懷,對朋友命運的關切,同時也回答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

但是這本書有不少的爭議,有人說全書出了第一章點題之外,剩餘全部像在寫帖子一樣堆砌故事,時間線混亂,故事的講述感覺非常侷限,文字也是平鋪直敘,並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也有人說細膩的情感被作者輕描淡寫地表達出來,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會有一直有種流淚的衝動。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皮囊》具有話題挺好的,說明大家看這本書的時候進行思考了。

蔡崇達《皮囊》之《母親的房子》:父母那個年代的動人愛情故事

無論是一部作品、一個人,還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生出許多不同的話題。將這些話題細分出來,分別進行討論,自己就會有更多收穫的。對於我來說,任何一本書都有可取之處,看你怎麼去讀,像我就會選擇吸取好的故事與文字,在其中細細體會,對於不好之處,看完我會選擇忽視,不去細究就當是在打發時間好了。所以我建議大家看書之前最好不要去翻書評,俗話說先入為主,別人的不好的觀點也會影響到你讀這本書的感受,不管是什麼事情都需要自己去體驗才知道它到底好不好。

《皮囊》作者蔡崇達,1982年生人,閩南人。大隱隱於市的新生代媒體人,韓寒口中的“寫作高手” ,現任《中國新聞週刊》執行主編。《皮囊》是一部有著小說閱讀質感的散文集,文集風格沉穩,本著對故鄉親人的情感,用一種客觀、細緻、冷靜的方式,講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間故事。一個福建漁業小鎮上的風土人情和時代變遷,在這些溫情而又殘酷的書中一一體現,表達了作者這一代理想膨脹卻又深感現實骨感而無處安身的青年人對自己命運的深切思考。

書中收錄有《皮囊》《母親的房子》《殘疾》《重症病房裡的聖誕節》《我的神明朋友》《張美麗》《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海是藏不住的》《願每個城市都不被閹割》《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回家》《火車伊要開往叨位》共14篇作品。今天想給大家分享的是《母親的房子》這部作品。這部作品讓我都有著觸碰心靈最深處的感動,可能因為有著共鳴。父母可以說是現在我們的軟肋吧,提及父母我們的內心總會變得非常柔軟,然而房子,對於我們來說,它更像是承載了一家人成長的記憶。

蔡崇達《皮囊》之《母親的房子》:父母那個年代的動人愛情故事

《母親的房子》

母親還是決定要把房子修建完成,即使她心裡清楚,房子將可能在半年或者一年後被拆遷掉。

作者母親想要建一座房子,一座四樓的房子,因為“這附近沒有人建到四樓,我們建到了,就真的站起來了”。為了房子,她做苦工,撿菜葉,拒絕所有人的同情,哪怕明知這座房子不久後會被拆毀,但他母親卻執意建房確實很容易讓人不理解,甚至你看到這裡會認為這是愚昧,自私,虛榮的表現。

母親講過太多次這塊地的故事。那年她二十四歲,父親二十七歲。兩個人在媒人的介紹下,各自害羞地瞄了一眼,彼此下半輩子的事情就這麼定了。父親的父親是個田地被政府收回而自暴自棄的浪蕩子,因為吸食鴉片,早早地把家庭拖入了困境。十幾歲的父親和他的其他兄弟一樣,結婚都得靠自己。當時他沒房沒錢,第一次約會只是拉著母親來到這塊地,說,我會把這塊地買下來,然後蓋一座大房子。

母親相信了。

買下這塊地是他們結婚三年後的事情。父親把多年積攢的錢加上母親稀少的嫁妝湊在一起,終於把地買下。地有了,建房子還要一筆花費。當時還兼職混黑社會的父親,正處於天不怕地不怕的年紀,拍拍胸膛到處找人舉債,總算建起了前面那一百多平方米,留下偏房的位置,說以後再修。

父親不算食言——母親總三不五時回憶這段故事,這幾乎是父親最輝煌的時刻。

可是看到後面當他母親推著他父親逛市場,要將他父親的名字放在地基上的時候,你就知道表面上作者看是圍繞修房子來寫的,實則這是寫那個年代的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

果然,房子建到第四層後,小鎮一片譁然。建成的第一天,落成的鞭炮一放,母親特意扶著父親到市場裡去走一圈。

邊走邊和周圍的人炫耀:“你們等著,再過幾年,我和我兒子會把前面的也拆了,圍成小庭院,外裝修全部弄好,到時候邀請你們來看看。”一旁的父親也用偏癱的舌頭幫腔:“到時候來看看啊。”

又走了幾步路,母親終於鼓起勇氣和我說了另外一個事情:“有個事情我怕你生氣,但我很想你能答應我。老家的房子最重要是門口那塊奠基的石頭,你介意這房子的建造者打的是你父親的名字嗎?”

蔡崇達《皮囊》之《母親的房子》:父母那個年代的動人愛情故事

他父親實現了對他母親的諾言,但他父親後面生病了,他母親就把這個實現的諾言一步步完善,為的就是更好地完成他父親生病前的願望。他母親是一個多麼任性可愛的女人啊,三次建房,歷經磨難不懼別人的眼光,貧窮、困難都沒能把她打倒,這需要多深沉的愛才能支撐她挑起生活加給她的重擔啊!

事實上,直到母親堅持要建好這房子的那一刻,我才明白過來,前兩次建房子,為的不是她或者我的臉面,而是父親的臉面——她想讓父親發起的這個家庭看上去是那麼健全和完整。

這是母親從沒表達過,也不可能說出口的愛情。

我想這是一種偉大,就像是對愛情的承諾一樣,一個本來應該是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的承諾,但卻因為命運的作弄,變成這個女人自己孤獨地堅持著。這份堅持讓我感動,也許我們這代人不一定能理解那個房子在於他們心中的地位,但我知道這是屬於他們那個年代的浪漫,同時這座房子也讓作者之後有了“這一輩子,都有家可歸”的感覺。

我知道,即使那房子終究被拆了,即使我有一段時間裡買不起北京的房子,但我知道,我這一輩子,都有家可回。

接下來我會在有空的時候更新《皮囊》這本書其他部作品,感興趣的可以留意期待一下,謝謝,最後祝大家今晚,晚安好夢。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