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唐詩三百年》:跨越千年的情感碰觸

由 京報網 發表于 運動2023-01-07
簡介詩隨人走,人隨世遷,《唐詩三百年》恰按時間排序,雖是一篇篇文學賞析性質的文章,也能悄然為讀者搭建起唐詩的“史觀”,閱讀起來也免受時空情感跳躍割裂之苦

跨越的跨能組什麼詞

《唐詩三百年》:跨越千年的情感碰觸

《唐詩三百年》 黃天驥著 東方出版社

編者按:著名古典文學專家黃天驥先生1935年出生於廣州,曾任中山大學中文系系主任,中國古典戲曲協會會長,出版有《黃天驥文集》十五卷。黃老先生半個多世紀來專研古典文學,如今以耄耋之齡,筆耕不輟,精選唐詩三百年名家名篇,解讀詩人,賞析詩歌,刻畫時代,其中不乏令人拍案的創新之論,引發共鳴;黃老獨特的幽默也貫穿文中,時常令人會心一笑。

前段時間“東方甄選”直播間大火,偶然刷到一條影片,內容大概如此:俞敏洪老師搭檔兩位主播在直播間賣燒雞,其中的兩位主播競相背誦有關“雞”的詩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此番引來俞老師幾句“妒言”,實在太有才華,壓力很大,最近開始在家偷偷背詩了。

這番賣貨的景象確是頭一回見,一來感嘆中國詩詞實在太美,聽起來美,說起來也美,讓語言變得有力量;二來也是焦慮,畢竟在中文系待過,背不出幾句詩說來慚愧。遂向好友請教是否有推薦的關於中國詩詞的書,得到黃先生的新作《唐詩三百年》。大概翻閱,雖是學者著述,詩詞麻瓜仍能懂有悟,思覺甚好,旋即又購入兩冊贈予友人,敦促閱讀、背誦。好書宜多傳閱,宜多分享。

“唐詩”是一個時代的符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在我國詩歌史上舉足輕重。距今一千多年的唐代詩人,將情感與生命力注入這些詩文之中,向今人傾訴著什麼。當我們面對這一千多年的文化斷層,面對這截然不同的思想觀念與生命軌跡,要如何才能聽懂他們的訴說,跨越千年與之共情?在黃天驥先生的新作中可以尋得一些途徑與法門。

詩情從人情,詩文是詩人性情與命運的表達。唐詩三百年,撐起這番天地的,不僅是一篇篇千古傳唱的詩文,更是一位位才情出眾的詩人。據今人統計,現存的唐詩有五千五百首左右,作者近三千人,數量龐雜,良莠不齊,不可盡讀。《唐詩三百年》擇詩人三十二位,擇詩歌三十五首,是萬里星河中的點點恆星,可啟人尋軌跡,見模樣。

詩人的性情是詩文的肌骨,詩人的命運是詩文的血肉。黃先生對詩文的解讀與賞析每每都離不開對詩人性情與命運的闡述與分析,且往往是做在前面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摯友分別本應傷心不捨,何以寫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壯句?恰是王勃的年少成名、豁達樂觀。“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李白為何單挑謝靈運的典故入詩?恰是兩人的思想、命運相似,引李白相惜之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漁翁為何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還要江上獨釣?恰是蘊含了柳宗元“革新”抱負未酬的心境。

黃先生曾在採訪中提道,“對任何一篇詩詞或者一個詩人的評價,都不能脫離所在的時代背景。因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面貌,個人情感的抒發跟時代有著密切的聯絡”。

唐代詩壇被大致劃分為四個階段:初唐(618—712)、盛唐(713—765)、中唐(766—826)、晚唐(827—904)。這與唐朝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節奏如出一轍,詩人的命運大抵抵不過時代的命運,在時代的大背景下再看詩文,有些情感便不再突兀,有些矛盾便不再矛盾。

初唐,由開國百廢待舉到太宗“貞觀之治”,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家前途一片光明,詩文中多流露出詩人的開闊與樂觀;盛唐,秉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國力達到鼎盛,“雄都定鼎地,勢據萬國尊”,詩文多充滿生氣,洋溢著自由浪漫的氣質;中唐,“安史之亂”由盛轉衰,但國風尚存,詩人們從萬國來朝的盛世中冷靜下來,詩文多了幾分靜思與哀憂;晚唐,藩鎮割據,宦官掌權,農民起義,遺風不再,國運將盡,詩文中難掩懷古傷今的感傷色彩。

詩隨人走,人隨世遷,《唐詩三百年》恰按時間排序,雖是一篇篇文學賞析性質的文章,也能悄然為讀者搭建起唐詩的“史觀”,閱讀起來也免受時空情感跳躍割裂之苦。

姚蓉教授在前言中提道,“先生賞析詩句,之所以每每能講到點子上,是因為他自己有著豐富的創作經驗。吾師得詹安泰、黃海章兩先生傳授舊體詩詞寫作技法,本身又極具創作才華,堪稱‘廣東詩詞界的翹楚’(黃修己教授語)。”

王士禛評李商隱的《錦瑟》,“一篇錦瑟解人難”。黃先生認為《錦瑟》的“解人難”源自“讀者對詩中意象的審美過程,比較曲折和複雜”。要理解這些就需要了解一些詩歌創作中的技巧。

這種“曲折和複雜”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用典多。中間四句連用四個典故:“莊生夢蝶”“望帝化杜鵑”“滄海月明、映珠有淚”“藍田日暖、良玉生煙”。用典是詩歌創作中常用的技法,用古事說今事,以彼事寄我情,起事半功倍之效。然用典如此之多、之緊密,不多見,亦不易懂。二是“組接意象”的寫法與眾不同。組接意象的寫法,多是七律中,詩人用中間兩聯四句,描繪四種不同景色畫面,讓其排列組接在一起,以此傳達作品的意象、詩人的情緒,而《錦瑟》中則是挑選了四個內容不同的典故組接在一起。看出、理解典故本是一折,四典再拼合組接又是一折,自是難懂了多。

《論語》有云,“不學詩,無以言”。詩句可以武裝語言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浸潤人心,增強感受世界、感受人情、感受美的能力。科學拓寬人與自然間的邊界,文學搭建人與人間的橋樑。唐詩,不妨多讀一點,多背一點,多懂一點。

(原標題:跨越千年的情感碰觸)

流程編輯:u060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