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跟著“水靈龍” 逛古韻中軸

由 北京西城官方釋出 發表于 運動2022-10-24
簡介除萬寧橋打卡點正在開展環境整治工程完工後才能體驗外,即日起,市民、遊客們即可下載“靈圖遊”APP,在小神獸“水靈龍”的引導下,在地體驗虛擬與現實結合,歷史與當下輝映的數字中軸新景觀,沉浸式領略增強現實數字文化場景,感受“活”起來的中軸線文化

日和京可以組成什麼字

在鼓樓前聽老北京吆喝聲,在萬春亭一覽中軸全貌,在萬寧橋聽北京城營城建都規劃……如今,這些場景依託AR數字技術得以再現。日前,西城區文旅局攜手北京河圖組織實施的“永珍中軸”數字文化體驗專案正式釋出,市民、遊客在小神獸“水靈龍”的引導下,可以開啟時空穿越之門,在歷史與當下間遊走。

數字中軸

西城3點位上線數字體驗

8月7日,

北京市西城區文旅局攜手北京河圖組織實施的“永珍中軸”數字文化體驗專案正式釋出上線

,同步公佈此前開展的專案IP形象——助力中軸線申遺“北京中軸線上的鎮水小神獸”卡通形象徵名活動的定名結果為“水靈龍”。

跟著“水靈龍” 逛古韻中軸

專案首發上線鼓樓前、萬寧橋、萬春亭等3個打卡體驗點。

除萬寧橋打卡點正在開展環境整治工程完工後才能體驗外,即日起,市民、遊客們即可下載“靈圖遊”APP,在小神獸“水靈龍”的引導下,在地體驗虛擬與現實結合,歷史與當下輝映的數字中軸新景觀,沉浸式領略增強現實數字文化場景,感受“活”起來的中軸線文化。

跟著“水靈龍” 逛古韻中軸

只需開啟手機,公眾就能穿越時空之門,在歷史與當下間遊走。在鼓樓前,逛沙燕風箏、京式旗袍等非遺攤位,聽老北京吆喝聲、鐘鼓樓報時聲,感受中軸線後市熱鬧的商業氛圍;在萬春亭,一覽中軸全貌,看中軸線數字國風畫卷,瞭解中軸線相關14處遺產點。在萬寧橋,市民、遊客將和小神獸“水靈龍”一起回到它的誕生地,聽劉秉忠講中軸線基點的設計和北京城營城建都的規劃,在澄清上閘體驗開閘放水,瞭解中軸線與大運河唯一交匯處的歷史故事和特殊意義。

跟著“水靈龍” 逛古韻中軸

首次亮相的“永珍中軸”專案包括“預見中軸——數字文化探訪線”和“再現中軸——數字時空博物館”兩個功能模組。

“預見中軸”主要是依託河圖的大規模3D地圖構建、高精度空間計算等技術能力,線上下真實的物理空間疊加虛擬數字內容,對中軸線歷史場景和滅失的文物建築進行數字重現,並嵌入數字展陳、沉浸式體驗和虛擬互動等多種效果,構築線下增強現實體驗。“再現中軸”將提供線上體驗,具有數字藏品的收藏、展示功能,透過收集線下體驗的場景素材,將中軸線文化“帶回家”,離開現場也能瞭解相關中軸線知識點、小故事。未來,結合專案可持續社會化運營,還將開發建設“印象中軸——數字記憶分享廳”功能模組,打造線上與線下互動的中軸線文化傳播分享平臺。

跟著“水靈龍” 逛古韻中軸

鼓樓前:曾是老北京繁華商業街區

長達7。8公里的中軸線是北京城的筋脈和脊樑,整座城市幾乎是在這條中軸線的基礎上生長壯大起來的。

一代代的北京人心目中總有個“東四、西單、鼓樓前”的記憶

。鼓樓跟前的這條大街是北京城裡屈指可數的商業區。如今在小神獸“水靈龍”的引導下,可見旗幌招搖翻飛交錯,叫賣聲不絕於耳。

元大都營建之際,劉秉忠按照《周禮·考工記》中的匠人篇所記載的周代王城來規劃新都,其中“面朝後市”意為都城南部為皇宮官署,北部為市場和商業街。鐘鼓樓所在的後門大街恰好屬於都城中的“後市”區,歷來便是京城富庶繁華的所在。清代學者震鈞的《天咫偶聞》也說:“地安門外大街,最為駢闐,北至鼓樓,凡二里餘,每日中為市,攘往熙來,無物不有。”

《燕京訪古錄》載:“燕京有四大水鎮,積水潭即其中之一。在元時即為水運終點碼頭。有很多的官船與民船,運來南方等地的商品。舳艫蔽水,盛況空前。附近的地安門、鼓樓大街,在當時就成了繁華的商業市場。”南北貨運物流在此交會往來,一艘艘漕船帶來了物資也帶來了商機,店鋪沿水林立,達官顯貴王公富豪自然也趨之若鶩,久而久之,東富西貴的格局就在後門大街兩翼生根延展開來。

跟著“水靈龍” 逛古韻中軸

從鼓樓到地安門這條不到二里長的大街,在清末民國時期曾湧現出一百多家店鋪,涵括七八十個行業,古玩鋪、綢緞莊、珠寶店和酒樓飯莊不一而足,其繁盛程度可想而知。

以上這些店鋪字號在今日絕大多數已經看不到了,不過這條街上今天依然能看到幾處頗具煙火氣的歷史景觀。比如在地安門外大街路東有一家新華書店,其建築是中西合璧式的磚混結構二層樓房,這家書店的前身是民國時期的為寶書局。為寶二字取《大學》“惟善以為寶”之意。店內專營書籍文具,名為書局其實更像一家文化用品商店。現在書店裡開闢了老北京書籍專櫃,成為一家頗有特色的書店,也是此地一處著名的文化地標。

由此往北馬路西側是著名的火德真君廟。火德真君廟俗稱“火神廟”,始建於唐代,元代重修,明清屢有增建。每年陰曆八月上戊日是火神生辰,這天廟內香火尤盛,民眾紛紛燃香祝禱,祈求火神爺保佑平安,直到今天依然人氣不減。

火神廟往北是昔日曾經風光無限的地安門百貨商場,是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營業的一家老牌商鋪,到上世紀末逐漸成為北京數一數二的大型百貨商場,經營上萬種商品,包括生活百貨、紡織品、服裝鞋帽、黃金首飾、日用家電等,是整個地安門外大街和什剎海地區最有人氣的商業地標。地安門百貨商場在前幾年已完成升級改建,由五層改為兩層仿古建築,與馬路對面的東來順等店鋪的中式建築造型相得益彰。

近年來,西城區持續完善地外大街業態調整,將逐步實現亮相經營

。經過沿街立面的區域性“削層、退臺”改造,商場已經亮出古樸的外立面。這裡也將成為與菸袋斜街一樣的文化打卡地標,邀市民與遊客感受老北京文化魅力。

萬寧橋:元代大運河漕運的北端點

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上,在鼓樓前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有一座古老的石橋。站在橋上向西望去,什剎海的碧波垂柳就在眼前。老北京會自豪地告訴你,這是萬寧橋,也叫後門橋,始建於元代的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是元代大運河漕運的北端點。

萬寧橋開始時為木橋,後改為單孔石橋,處於地安門大街中央。由於與前門南北相對,京城百姓俗稱地安門為後門,因而此橋也叫後門橋。

元代建都北京後,為解決漕運,在郭守敬的指揮下,引昌平白浮泉水入城,修建了通惠河,由南方沿大運河北上的漕運船隻,經通惠河可直入大都城內的積水潭。而後門橋是積水潭的入口,漕船進積水潭必須從橋下經過。由於交通便利,又毗鄰皇城,加之景色不遜江南,因此,當時後門橋附近商肆畫舫雲集,絲竹悅耳,酒香醉人,一派繁華景象。

明清後期,後門橋是北京南北陸路交通的必經之地,但隨著時間推移,後門橋河道逐漸淤塞、廢棄,橋東西兩側原河道上增加了許多建築物,橋身下半部已被埋入地下,如今斑駁古老的橋欄安靜地臥在地安門大街旁,欄上雕刻的花紋依稀可見。

2000年,後門橋進行了大規模修整,再現了小橋流水的景觀。此次修復,最可喜的是挖出了被埋多年的鎮水神獸。橋邊四隻鎮水獸姿態不一,橋東兩隻爬在岸沿上,伸頭成伏岸望水的姿勢,有透過橋孔望水勢的寓意;橋西兩隻則是用有吸盤的爪緊貼岸牆,身體的一側掛在岸沿外,大有了解水勢、保一方水運平安之意。

跟著“水靈龍” 逛古韻中軸

關於橋下的鎮水獸也有一段不可追尋的傳說。據說,後門橋的橋臺下刻著“北京”二字,如果橋下的水沒過這兩個字,北京就會被洪水淹沒。在神獸沒來之前,北京到處都是洪水,怪物遍佈,臭氣熏天。一天,空中電閃雷鳴,狂風大作,如同海嘯一般。忽然,天崩地裂,兩道白光帶著神獸從天而降。神獸連施法力,所到之處,萬物臣服。幾日後,洪水退去,妖獸散盡,大地露出了肥沃的土壤。此後神獸留了下來,蹲守在後門橋,保住北京安寧。

如今,

萬寧橋成為了什剎海地區一道歷史韻味獨具的風景

。今年以來,西城區以中軸線申遺保護三年行動計劃為指引,按照“一軸(中軸線地外大街)兩翼(南鑼街區和什剎海街區)三節點(鼓樓、萬寧橋和地安門)”的空間佈局,全面提升地外大街整體空間品質。萬寧橋周邊環境綜合整治啟動,將拆除掛在萬寧橋身上的多餘管線。透過對橋體緊鄰四角雁翅、濱水岸線、景觀綠化等進行適當調整,強化中軸線在萬寧橋節點的空間統領作用,最佳化周邊區域設施秩序,形成中軸線上文物保護、文化展示、文化探訪的高品質空間節點。

萬春亭:京城攬勝第一處

景山公園同鐘鼓樓一樣,坐落於北京南北中軸線上。自鼓樓二層走廊俯瞰京城之時,最為惹眼的莫過於中軸線之脊——景山公園的萬春亭。萬春亭作為中軸線最高點,觀景視角必然是絕佳的。

景山為元、明、清三代御園,有800年的歷史,是元明清三代都城中軸線上的中心

。它在紫禁城的北邊,是紫禁城的陪襯建築。古代建築講風水,要前水後山,沒有山水也要人工造山水,景山就是人工造成的山。據史書記載,景山高度為14。7丈,按1清尺等於0。32米計為47。04米,是明清北京城的最高點。在600多年前的元代,這裡還只是一個低矮的小土丘。明代修建紫禁城時,小土丘成了堆放煤炭的地方,於是便有了“煤山”的俗稱。明永樂年間,開挖故宮護城河時,泥土全部堆積於此,小土丘終成大山,於是又有了“萬歲山”的威名。“景山”之名是清初由順治帝確立的,“景”是高大的意思,景字由日和京組成,“京”上之“日”即皇帝天子。那時景山還是隻有山,沒有亭,到了乾隆年間才在景山的山峰上建了五座觀景亭,使景山的景緻更美好。

從景山萬春亭向南俯瞰故宮,令人震撼的金色屋頂群,便是北京最廣為人知的第五立面景觀。清晰的城廓、宏大的宮殿群、嚴整的南北軸線、有機的水系、起伏的城市天際線……登高眺望,目力所及之處,優美而富於觀賞價值的城市視覺景觀成為了北京的一張名片。近年來,西城區以景觀眺望為抓手,加強整體建築高度、體量控制與建築屋頂精細化引導,進而保護好“衚衕——四合院”組成的傳統城市肌理及平緩開闊的天際線,烘托老城空間形態的整體價值。

踏上景山公園萬春亭俯瞰宏偉壯麗的京城美景。南望金碧輝煌的故宮建築群,北眺與中軸線一脈相承的鐘鼓樓,並隱約可見被人們戲稱為“大釘子”的奧運塔,西觀同是皇家御苑北海的白塔和作為北京新十六景之一的地標性建築,長安街上的璀璨明珠——國家大劇院,東望精巧美妙的故宮角樓與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正是“江山無限景,都取一亭中”。

在萬春亭的觀景平臺上,兩個銅製圓盤引起很多人的興趣,南側圓盤寫著“北京城中心點”,北側寫著“北京城南北中軸線”,不少好奇的遊客邀同伴站上圓盤拍照。如今,以中軸線申遺保護帶動重點文物、歷史建築騰退,強化文物保護和周邊環境整治,成為北京老城保護的重要路徑。2011年,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啟動。2012年,其被列入國家文物局《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申遺預備名單》。今年8月7日,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表示,將推薦“北京中軸線”作為中國2024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專案。十餘年的申遺路上,北京中軸線這一古都脊樑,壯美再現。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