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康熙削藩,動手過早了嗎?

由 詩心雋永 發表于 運動2022-10-03
簡介歷史證明,撤藩並最終平息吳三桂叛亂,為清朝肅清各地割據勢力奠定基礎,國內實現穩定並達到大治,最終成就了康熙盛世

康熙撤藩什麼時候

康熙削藩時才20歲出頭,血氣方剛,他用了8年時間才平定吳三桂叛亂。這樣做值得嗎?他是不是操之過早,打草驚蛇了呢?如果不削藩,清朝會變成另一個西周王朝嗎?

一、削藩是大一統的政治需要,也是中國政治史統分矛盾的集中解決。

削藩解決好了,政令暢通,開源節支,王朝有可能出現盛世;如果削藩的時機和策略不對,皇權就可能被顛覆,國家陷入兵荒馬亂的動盪之中。

削藩,就是封建君主為收回地方諸侯手中的權力而採取的行動。我國在秦朝以前採取的治理模式是分封制,特點是中央與地方分權,“朝小野大”,中央向地方收取貢品,地方事務及賦稅自理。分封制在東周、西周能夠維持800餘年,是因為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中央的力量難以到達遠地,所以分封制在秦以前是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春秋末期鐵器的廣泛應用和農業的發展推動了生產力的進一步增長,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的秦朝,地方管理採用郡縣制,中央任命地方的官吏,並向地方收稅,中央保持強大的軍事和國防力量。自秦開始,中國走上了封建中央集權之路。

我國封建王朝的盛世大多出現在新的朝代建立初期,皇帝經濟上採取與民生息、減稅負的政策,政治上中央集權,才能做到事權統一,政令暢通;王朝的末期多為諸侯林立,藩鎮割據,中央弱勢,土地兼併越演越烈,農民大起義爆發。如果康熙不削藩,姑息養奸,不僅不會出現西周分封制下的相安無事;反而政權會被吞噬,這是血的教訓。

康熙削藩,動手過早了嗎?

康熙皇帝圖片

二、藩王為什麼會出現呢?

新的王朝建立,必然會有功臣分封,國內人心不穩就需要賦權給功臣,讓他們治理地方。等到新的王朝實力恢復後,地方藩鎮威脅到皇權的政令統一,就必須採取削藩行動,維護中央的權威。

歷史上出現過四次較大規模的削藩。

第一次西漢景帝的削藩,引發七國之亂。漢景帝在平定七國之亂後確立了中央對地方的權威。

第二次唐朝中晚期削藩:唐代宗、德宗、憲宗、穆宗朝的歷次削藩,先成後敗,藩鎮成尾大不掉,安史之亂雖然平息了,新的藩鎮遙相呼應,唐王朝也為藩鎮所滅。

第三次明朝建文帝削藩:引發靖難之役,藩王朱棣奪位後對其他藩王削藩,成功建立明朝集權統治。

第四次是清康熙帝削藩,引發三藩之亂。康熙平定三藩,清朝確定了對地方的垂直有效管理。

康熙削藩,動手過早了嗎?

康熙皇帝圖片

三、康熙削藩的時機和效果分析。

清初藩王分封

。清朝的三個藩王分別是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滿清進關時,明朝大將吳三桂等人的歸降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三個人帶領部屬隨清兵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

吳三桂勢力

做大

三位藩王中吳三桂功勞最大,他曾與多爾袞配合消滅李自成大順政權,又出兵清除西北義軍餘部,還剿殺了南明桂王。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清廷還在旨意中說“假以便宜,不復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財,戶部不得稽遲”。大軍駐守當地,保衛並治理屬於他們的領地。藩王不僅有管理地方、收稅的權力,而且自行任免官員,中央插不上手。吳三桂壟斷了雲南的貿易和銅礦開採,中央還要出錢養他的武裝。吳三桂試圖壟斷雲南的權力,世代相傳。這就與清朝皇權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康熙撤藩。

1663年,康熙以雲貴軍事行動已經停止為理由,收繳了吳三桂的平西大將軍印信,接著,又“截其用人題補之權,遷除悉歸部選”。康熙六年(1667年),吳三桂上疏辭去總管雲貴兩省事務,康熙趁機下令兩省督撫聽命於中央。同時,還剝奪了吳三桂的的司法特權,“平西藩下逃人,俱歸有司審理,章京不得干預”。吳三桂則以“構釁苗蠻,借事用兵”,向中央要錢平叛。吳三桂和清政府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了。

吳三桂反了。

這年平南王尚可喜提出辭職回遼東,康熙准奏並撤藩;隨後又對平南王耿精忠撤藩,吳三桂為試探朝廷,也提出撤藩。康熙認為:“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力排眾議決定撤掉雲南藩鎮。吳三桂打出“興明討虜”的旗幟,興兵造反。已提出撤藩的耿精忠、尚可喜及吳三桂在內地四川、山西的黨羽紛紛響應,形勢危急。1678年,吳三桂在永興打敗清軍,佔領除梧州以外的廣西全境。1678年,稱帝5個月的吳三桂病死。三年後,康熙平定三藩叛亂。

康熙削藩,動手過早了嗎?

吳三桂圖片

吳三桂靠反叛明朝起家,這次反叛清朝的綱領卻是反清復明,不能不說這是戰略的失敗。

吳三桂叛清不得人心,原因在於:一方面清朝經過多爾袞和康熙的治理,逐漸恢復了生產力發展,民心思治;另一方面吳三桂的手下離心離德,均為個人私利盤算,加之軍力財力經不起長期消耗。

撤藩的時機分析。

吳三桂在雲南坐大,任命官員盡由己出,壟斷資源,中央還要為他的私兵買單,這是對皇權的極大挑戰。要想中央集權,非撤掉藩王不可。撤藩時民心思治,康熙果斷採取措施,即使藩王造反也不惜一搏。早撤也反,晚撤也反,晚撤還可能翻車。康熙在兩害取其輕的思路下,作出了艱難的選擇。

歷史證明,撤藩並最終平息吳三桂叛亂,為清朝肅清各地割據勢力奠定基礎,國內實現穩定並達到大治,最終成就了康熙盛世。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