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媒體人看待世界為什麼幫理不幫親?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人文2022-05-19
簡介”看待世界幫理不幫親是作為一個媒體人的素養要求,熱愛新聞工作的人在隨時謹記著自己應該要理性的思考,理性的認識新聞事件的發生

如何看待無冕之王

媒體人看待世界為什麼幫理不幫親?

媒體人看待世界為什麼幫理不幫親?

作者:文金月

專業不同,視角不同,自然不同

傳媒人看世界總是帶著幾分中立與客觀,理性的背後少不了感性的表達

理工人看世界帶著幾分線性和邏輯,步步都踏實的朝著目標前進

在一個IT人看來,幾乎沒什麼問題是敲幾行程式碼不能解決的

在一個體育人看來,更高更快更強就是使命

……

媒體人看待世界為什麼幫理不幫親?

記者,是時代大船上的瞭望者。如果瞭望者的信仰出了問題,看錯了方向,甚至故意指錯方向,那大船就可能觸礁或駛向深淵。

媒體人專業化的看待世界

媒體人具備行業的專業知識。對各種傳播載體有客觀的見解和認知,對市場的發展變化能具備前瞻性,並對各行業有一定的瞭解和研究。

中國老報人王芸生在《報魂》一書中說道:“新聞記者這種職業,就現在的情形看來,似乎人人都可以幹,但要幹得盡職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媒體人要有職業化激情。為職業而激動,為職業而自豪,為職業而緊張,為職業而戰鬥的一種情緒狀態。從事新聞工作的人應該都曾有過為新聞而激動,為新聞為自豪,為新聞而緊張,為新聞而戰鬥的經歷。

企業與媒體人

現如今,企業的形象很大程度影響著企業的經濟效益,具有長遠眼光的企業都會在公共關係上投入巨大的資本。

對於以盈利為首要目的的企業而言,如何降低公關成本又能做到較好的維護企業形象,方法之一就是找媒體。媒體不僅廉價,而且傳播力強,可信度高,是減少預算之捷徑,資源整合之良方。

企業們總想把軟文做大,把自身宣傳做好,它們根本不會按照新聞規律辦事。企業不停地在廣告和新聞二者之間尋找中間地帶,希望花小錢辦成事,與媒體人形成親近關係,做出軟新聞。

媒體人看待世界為什麼幫理不幫親?

而正真的媒體人不想受制於人,接受企業的軟新聞。媒體在和社會共同成長的過程中,媒體人要擔負社會責任。因為媒體的特殊性,媒體不生產產品,不像企業一樣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更多的是一種職業道德和職業責任。

媒體人的社會責任其實就是媒體的生存法則,媒體要“促進新聞資訊真實、準確、全面、客觀傳播”。

在注重新聞效益的同時,更應該重視社會效益。時刻遵守新聞人的職業道德,在報道新聞的同時挖掘新聞的社會價值,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

此外,媒體的閃光燈在聚焦政治人物,經濟大亨的同時,也會關注著處於底層的弱勢群體,督促社會的公平正義,成為社會的“良心秤”。

幫理不幫親

1、真實報道事實,不顛倒是非,不屈服於權利,有獨立話語權。

2、價值中立性,不會偏袒誰,只報道事實,不傷害報道人。

3、全面描述,不斷章取義,片面,給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4、不刊發騙人的廣告。

做到這些,才能算合格的媒體人,具有新聞意識的職業敏感性和職業道德。

新快報兩根骨頭事件中,陳姓記者因為收受他人錢財,發表十餘篇攻擊中聯重科集團新聞,被長沙警方抓走。一時間,包括中華記者協會在內的一些團體,製造各種輿論對公安機關施壓,新快報更是連續兩天頭版頭條《請放人》、《再請放人》。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某副院長更直言:“這事過了!警方有亂抓人的嫌疑。”

媒體人看待世界為什麼幫理不幫親?

在當時新京報等就受到質疑—這算不算幫親不幫理?事實無情地證明了陳姓記者犯罪事實確鑿並最終判處有期徒刑,而那些幫新快報站場子的媒體們,被狠狠的打了臉。

這似乎是在做著媒介審判,在事實還沒弄明白時就開始批判,很容易損害媒體公信力。

每年九月八日是“世界新聞記者日”,其目的是喚起全世界的新聞工作者加強團結、努力工作、認真採寫真實報導、及時報導事件發生的真相、打擊壞人壞事,保衛世界和平。

媒體人的職業操守要求在看待世界時要客觀公正,幫理不幫親。

在中國的親文化

傳統的中國處世文化,從來都是把“親”擺在第一位的。

都說中國是人情大國,我們平時生活中方方面面都能有這樣的事,所以我們就形成中國人大都是幫親不幫理的意識。

身為主持界扛把子,處事周到的代言人,何炅多年專注“幫親不幫理”,他會幫歐陽娜娜說話表示演技差並不是她的責任,也是出於習慣。

媒體人看待世界為什麼幫理不幫親?

他習慣於幫人說話:《嚮往的生活》中,他幫譚松韻說話,解釋說她並沒有在守喪期間約會,都是媒體誤導。

作為何炅的人設,他可以這樣做。但作為真正意義上的媒體人,理為大,親次之。

作為媒體人:

踏踏實實寫稿子、拍圖片、做片子。相比於自以為是的交情,這些才是自己安身立命之本。

好好去和採訪物件溝通,瞭解他們,和他們建立真誠而長久的聯絡。相比於同行們,這些人更值得交往。

認真總結每一次採訪與創作之中的成敗得失。相比於在飯局中聽到的各種教條、經驗、規則、潛規則,親身獲取的經歷最可貴。

保持對新知的渴望。相比於那些坐吃山空的前輩和他們口中千年不變的段子,對於未知世界的洞察能夠讓自己迅速地脫穎而出。

是金子在媒體工作是掩蓋不了你的光芒的。

保持自己的客觀和中立。這很難很難,但相比於那些不過腦子甚至是由外界完全操縱的槍稿,言之有物的媒體作品才能讓媒體人獲得尊敬。

客觀看待事件

應該真實報道事件、堅持真理,這才算的上是優秀媒體工作者。

新華社以《西安:“廁所革命”讓“尷尬角落”融入古都美景》為題點贊西安“廁所革命”發展成效,報道中說,小廁所,實則關係居民關係與城市文明,西安的“廁所革命”體現著人性化服務的溫度,讓城市曾經的尷尬角落融入古都美景。

拔高做法,樹立典型。新華社作為全國媒體的代表,本身就能讓我們產生它報道出來的新聞、發表的建議能讓人信服的感覺。

媒體人看待世界為什麼幫理不幫親?

廈門一名女記者在採訪志願者時,戴墨鏡打遮陽傘被停職一事,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在如今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作為一名記者,其言行舉止也是會被網民無限放大,甚至有時網民還會出現抵抗心理,對其言論、報道產生“對抗式”解讀的現象。

讓受眾信任你是媒體人在報道事件的前提。站在客觀角度去評說,報道時注意隱藏自己的主觀傾向。

“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

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長度的,但在有限的人生中活出深度和廣度,最能體現生命的意義和分量。

理想主義,你得相信點什麼,同時你也應該知道什麼樣的價值觀是進步的,是不反人類的。

曾為央視記者的張泉靈說:“我愛記者這一行,最核心的動機就是一輩子可以當幾輩活。記者可以快速切換人生軌道,向最優秀的人學習,可以到本人到不了的地方去體驗,可以抓緊時間活著。”

媒體人的邊界意識

很多時候,新聞人自詡“無冕之王”,而如何不僅僅只是戴著所謂“無冕之王”的帽子,能真正做好新聞呢?

新聞工作者的邊界其實並不明確,首先中國沒有新聞法,其次對於不同的新聞事件,邊界也是模糊的。

比起所謂的法條限定下的邊界,在心中不確定的邊界更讓人捉摸不透。

媒體人看待世界為什麼幫理不幫親?

一次活動白巖松用足球場的邊界做比喻。“就如足球場沒有邊界,那球員何談一場精彩的球賽,恐怕所有買票的觀眾都找不到他們想看的球員,因為沒有邊界,所以球員肆意奔跑,無影無蹤”。

邊界是一種約束,要心存敬畏感,知道什麼應該靠近,什麼應該遠離。

尤其在利益競爭使邊界動態化當下,清醒的意識到什麼是“無冕之王”肩負的責任。

新聞是一種有使命感的職業。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生活。那麼新聞人的英雄主義也許就是,認清了做新聞的挑戰與艱難,經歷過無數次新聞理想燃燒與破滅的迴圈,還依然選擇並且堅守在這個行業。

“杯子碰在一起都是夢碎的聲音”。

這份職業賦予你一定的權力,但權力不代表膨脹,權力代表一種自我約束的警醒。

沉醉迷失之時給自己一盆冷水,讓自己變得更加理性。

媒體人看待世界為什麼幫理不幫親?

鮑毓明事件剛出來時,作為一個媒體人,只會也只能公正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到警方還沒有給出最後的調查結果不能妄下結論,即使這個世界已經是罵聲一片,這可能就是世界的本來面目,對受害者的聲援與同情和對施暴者的憎恨。

當真相來臨時,網路的聲音又在不斷的更新,而媒體人面對這些事件時,只能選擇幫理不幫親,站在法律面前,站在道理面前。

如果你想做媒體,不管是娛樂性的也好,新聞也好,你要有異於常人的冷靜和控制情緒的能力。

世界可以嘈雜,資訊可以真真假假,如果你要做媒體人,你需要讓自己從事件中跳脫出來,以上帝視角看待一切,這樣傳遞出的東西才是有價值的。

而不是帶有情感色彩的親近弱勢的一方。

美國著名的新聞理論家梅爾文門徹在《新聞報道與寫作》一書中說:記者的素質包括:堅持不懈;公正;知識面廣;進取心;勇敢;富有同情心。

媒體人看待世界也多了份思考

老報人範敬宜在《如果有來世,還是做記者》的文章中說:“我認為有五種人不可以做記者:不熱愛新聞工作的不可以,怕吃苦的不可以,畏風險的不可以,慕浮華的不可以,無悟性的不可以。只有熱愛新聞工作你才能心甘情願地去吃苦。”

媒體人看待世界為什麼幫理不幫親?

看待世界幫理不幫親是作為一個媒體人的素養要求,熱愛新聞工作的人在隨時謹記著自己應該要理性的思考,理性的認識新聞事件的發生。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