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南昌的滕王閣,王勃在這裡贏得名聲,輸了性命

由 西魏遺少 發表于 人文2022-05-03
簡介後人還爭議不決的,就是王勃的《滕王閣序》中,到底是“南昌故郡”,還是“豫章故郡”

豈乏明時的豈

說起滕王閣,很多人都不陌生。滕王閣與湖北黃鶴樓、湖南嶽陽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滕王閣是唐高祖李淵的兒子李元英建造的,因其被封為滕王,故名“滕王閣”。李元英最初是在山東的滕州封王,所以稱為滕王,他在滕州建立了第一個滕王閣。

李元英後來又任職南昌,在贛江河邊又建造了南昌的滕王閣。過了幾年,他又去了四川的閬中,在那裡也建了一座滕王閣,在這三處滕王閣中,以南昌的滕王閣最為著名。

南昌的滕王閣,王勃在這裡贏得名聲,輸了性命

南昌的滕王閣名氣很大,王勃功不可沒。“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為滕王閣所作之序,讓這座江南閣樓名動千古,流芳後世。

《滕王閣序》通篇24個典故,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兩句最為世人稱頌。而王勃寫《滕王閣序》的橋段,簡直就是一部狗血的電視劇。

王勃為什麼要去南昌的滕王閣呢呢?起因是王勃殺了人,這個文人太重義氣,先是私藏了一個犯罪的家奴,後來擔心事情洩露,就把這個罪犯殺了,但東窗事發,王勃被判死刑。

南昌的滕王閣,王勃在這裡贏得名聲,輸了性命

可命運無常,就在王勃行刑前,正好趕上天下大赦,王勃被貶為平民。同時,他做官的父親也受到此事連累,被髮配到嶺南。王勃從大牢出來,第一件事就是去看他的父親,恰好要路過滕王閣。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 王勃經歷過大喜大悲,感受了命運無常,還準備再施展抱負,這種心緒和情感,是當時滕王閣筆會上的文人都沒有的。

王勃提筆就寫,揮毫潑墨,一氣呵成,這正是前期在大牢裡沉澱的厚積薄發。

當場,王勃成為公認的天才。據說很多現場的官員就與王勃交換了聯絡方式,等王勃看望父親回來任職。

南昌的滕王閣,王勃在這裡贏得名聲,輸了性命

誰有想到,天妒英才,寫完《滕王閣序》之後,王勃離開南昌,繼續趕路,在廣州渡海時溺水,現場驚悸而死,走完了二十八歲的跌宕人生。

據說,唐高宗知道這個訊息後,甚為惋惜,“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王勃剛剛遇到了好的時代和知己,可惜“勝地不常,盛筵難再”,一語成忌。

後人還爭議不決的,就是王勃的《滕王閣序》中,到底是“南昌故郡”,還是“豫章故郡”。

南昌的滕王閣,王勃在這裡贏得名聲,輸了性命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滕王閣石刻序文上刻的是“南昌故郡”,中學語文課文裡卻是“豫章故郡”?其實這是一個文化傳承的問題,豫章郡在灌嬰築城之前已建立,但非嚴格意義上的城市,築城後初取名為灌嬰城,置南昌縣為豫章郡的附廓,寓有“南方昌盛”、“昌大南疆”之意。

因此,“南昌故郡”才是正確的說法。“南昌故郡,洪都新府”的釋義應為:南昌,是漢代豫章郡郡治所在地(省會之意);洪都,是唐代洪州府府治所在地(市府之意)。

南昌的滕王閣,王勃在這裡贏得名聲,輸了性命

《滕王閣序》從來都是“南昌故郡”,“豫章故郡”版本是錯誤的,包括蘇軾、文徵明、祝枝山、董其昌、翁方剛書寫的版本都是“南昌故郡”。

有的學者認為,唐代宗李豫上臺後,為避皇帝名諱,“豫章故郡”被替換為“南昌故郡”。也有的學者認為,王勃作此序時,南昌為“州”、“府”,而不是故“郡”,歷史上沒有過“南昌郡”,只有豫章郡、南昌州、南昌總管府。

南昌的滕王閣,王勃在這裡贏得名聲,輸了性命

當然,這些都是很多學者的個人推斷,不能代替明確的史料。其實,古籍版本異同形成的原因十分複雜,版本繁雜,舛訛叢生,就《滕王閣序》內容而言,唯一的辦法就是“尊重歷史,求同存異,兼收並用”。

到底是豫章故郡還是南昌故郡,恐怕只有王勃自己知道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西魏遺少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