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蘇州河畔的老人們:半生傍水而居,十年志願護河

由 澎湃新聞 發表于 人文2022-04-17
簡介72歲的戴天豪是上海市黃浦區外灘街道山北居委蘇州河護河隊的隊長,同護河隊裡許多其他的老年志願者一樣,戴天豪在蘇州河畔生活了大半輩子

鷗水相依是什麼故事

“那個時候蘇州河髒亂差,我們看到運輸船裝了西瓜,會滾下來掉進河裡。然後就有人從四川北路橋上跳下去,去水裡撈西瓜。”回憶20多年前的場景,戴天豪仍記憶猶新。

72歲的戴天豪是上海市黃浦區外灘街道山北居委蘇州河護河隊的隊長,同護河隊裡許多其他的老年志願者一樣,戴天豪在蘇州河畔生活了大半輩子。

從黑臭喧囂、超運嚴重的主要航道,到碧波盈盈、鷗水相依的景觀河……數十年來,山北居委的老居民們見證了上海這條母親河的命運變幻——她與城市的發展沿革緊緊聯絡在一起。

蘇州河畔的老人們:半生傍水而居,十年志願護河

老年護河隊的舊照片。黃浦區外灘街道山北居委供圖

整治近30年的“母親河”

上世紀90年代以前,蘇州河流經山東北路處有一個垃圾碼頭,運輸工人每天從岸上把垃圾搬到船上,然後透過蘇州河運出去,裝卸時,難免有些垃圾落在河面上;福建路橋處則有一個貨運碼頭。

在老居民的記憶中,彼時,蘇州河作為內河骨幹航道,每天早上6點到晚上11-12點一直有船隻來往,而且河上超運嚴重,喧囂異常。“砰砰砰砰砰砰,噪音不得了。前面開著機帆船,後面拖著駁船,都是柴油機發動的。”護河隊的老志願者陸元德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回憶說。

而更讓居民苦不堪言的是河水的黑臭,“熱天是南風,問題不大,味道往北吹了。熱天過了以後基本上是西北風,不能開窗了。一股味道特別強烈,家裡有時候也有味道。嚴重的時候,下面走路的人都要捂著鼻子走。”陸元德今年87歲,他自60年代便在蘇州河畔的弄堂裡安家落戶,1991年,他搬到了離河岸更近的銀河公寓裡,但即使在高層,也難以擺脫河水的臭味。

陸元德記得,後來,政府開始採取一系列措施整治蘇州河,把垃圾碼頭和貨運碼頭都搬走了。同時,把河底沉積了幾十年的淤泥也清理掉了,這些淤泥裡混雜了各種東西,是河水黑臭的主因之一。

此外,據歷史資料記載,從1979年至1997年底,隨著橋樑建設的發展,蘇州河的船渡線依次全部撤銷。1998年,上海市政府釋出並實施《上海市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管理辦法》,使得蘇州河整治有法可依。這則地方法規還確定了整治的總體目標:2000年以前,水域消除黑臭;2010年,水域恢復生態功能,陸域範圍建成綠化林帶。

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透過持續十多年、接連實施三期的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工程,蘇州河干流全部消除黑臭。2018年底,上海啟動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四期工程,這次的時間節點是2020年:力爭全面消除劣V類水體、幹流堤防工程全面達標、航運功能得到最佳化、生態景觀廊道基本建成。

近30年來,蘇州河水日漸清澈,河畔的居民們也見證著周圍的環境悄然發生變化。

蘇州河畔的老人們:半生傍水而居,十年志願護河

我眼中的母親河。陸元德 攝

山北居委的十年護河隊

護河隊的故事則要從10年前開始講起。

2010年,適逢上海舉辦世博會,上海市市容環境衛生水上管理處提出,蘇州河流經黃浦、虹口、閘北、靜安、普陀、長寧等區,因水管處力量有限,沿路的長線由一家單位進行監管具有一定困難,所以希望周邊居民能參與到其中。當時,黃浦區外灘街道山北居委書記牟建林立即響應號召,首先在老年協會里招募志願者。

“大家知道這個訊息以後報名很積極,幾乎全員報名。”隊長戴天豪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他最後挑選了20人成為護河隊的首批成員,其中大部分是黨員,這也成為蘇州河畔的第一支志願者隊伍。大家共同的目標就是保護蘇州河。

戴天豪介紹,隊伍建設起來後分成了5個小組,就近的四個人一組;每週一到週五,一組負責一天,每個組自己安排巡邏的時間。護河隊的日常工作是對不文明的行為進行檢查、勸阻,舉著寫著“不要隨地吐痰,不要丟東西”的宣傳板給人看;志願者還會帶著夾子,把地上的垃圾和香菸屁股撿起來。每天,從山西路橋到外白渡橋,志願者們一座一座橋地走過去。

值得一提的是,護河隊的工作是規範化的。每組都有一個專門的本子,記錄每次幾點去巡邏、發現了什麼問題;巡邏的志願者會在現場拍照,將相關情況向居委或者城管反映。此外,居委也有專門負責整理記錄的同志。“這樣十年下來所有的記錄都還是儲存得很完整。”戴天豪說,黃浦區委領導和街道對這支隊伍十分珍惜,也十分重視它的建設和發展。

因為志願者均是老人,這支隊伍也叫老年護河隊。老人們都覺得,做這份服務工作不求回報,只是想體現人生的價值、為社群服務盡一點綿薄之力。

後來,隨著全市黨建聯建工作的展開,山北居委向外灘街道的其他居委和單位宣傳了保護蘇州河的工作,團隊由此得到擴建,包括黃浦區牙防所、黃浦區發改委、上海市口腔病防治院等18個單位均參與其中。

如今,護河隊志願者已從最初的20個人,發展到現在的180個人。2020年底,恰逢蘇州河中心城區42公里岸線基本實現貫通,護河隊也迎來了自己的十歲生日。

蘇州河畔的老人們:半生傍水而居,十年志願護河

老年護河隊的舊照片。黃浦區外灘街道山北居委供圖

從護河隊“退休”了的老人

事實上,雖然在蘇州河沿岸也有其他隊伍,但像外灘街道山北居委的護河隊這樣連年開展活動的隊伍並不多。而對十年的老志願者們來說,“護河”也成為融進骨子裡的習慣。

“在蘇州河邊上散步的時候,看到不文明的事情,心裡面就很難過的。”老志願者方秀紅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前幾天,她看到有幾個人把狗屎扔進蘇州河裡,她就說:“這怎麼能扔到蘇州河裡去啊?我就跟他們說,你要扔去垃圾桶裡,我就帶他們去找垃圾桶。(我)告訴他們蘇州河現在多幹淨了,要好好保護,他們聽了以後也答應。”方秀紅說,有的人有些不文明的舉動,但是看到志願者這麼大年紀,他們基本都比較尊重,會聽勸。也有個別遊客說老太太多管閒事,方秀紅便“懟”回去:“對,我就喜歡多管閒事。”

方秀紅還記得,自己有一次生病住院,原本醫生安排她星期二出院,她卻一定要星期一出院。醫生問她原因,她便告訴醫生,自己星期二要去蘇州河巡邏,所以星期一要出院。

然而,為老人的身體考慮,護河隊規定75歲以上的老人不能參與志願服務工作,到了年紀的老志願者只能“退休”。

“退出的人也非常不捨得,其實他們都非常熱愛護河隊的。”去年,方秀紅到了75歲,按規定只能退出服務隊。她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自己從一開始就參加護河隊,和護河隊一起成長,見證了蘇州河的變化,因為還差半年正好滿十年,感覺非常遺憾。

如今服務隊有什麼活動,方秀紅仍要去參加。有時候吃完晚飯,她便去蘇州河沿岸走走。由於這裡鄰近外灘源,遊客特別多,方秀紅常常給問路的人指路。

蘇州河畔的老人們:半生傍水而居,十年志願護河

蘇州河上拍的鳥。陸元德 攝

拍蘇州河和水鳥的老人

同樣,已經從護河隊“退休”的陸元德也仍然關心蘇州河的方方面面。“我到現在還是會注意蘇州河水清的程度,有的時候下了暴雨以後,雨水管的汙水往蘇州河排,水又黑臭了,我就馬上打電話,或者向居委會反映。有的時候(看到)有死魚飄過,也蠻關心的。喲,這個水質不好了,有魚死掉了。”陸元德說。

“到現在為止(對蘇州河)還有這種感情,不可能有什麼厭煩情緒的。”他表示,做這些事也只是舉手之勞。

陸元德在蘇州河畔生活了近60年,蘇州河的環境開始改善後,2000年他買了一臺相機,一開始用的是定焦鏡頭,後來又換了長焦,相機也換了幾次,方便拍鳥。

他居住的銀河公寓高層的視角正好可以俯瞰蘇州河。“現在生態環境好了,這裡水鳥很多,野鷺、白鷺都飛過來了。”

“有鳥的時候我就拿著相機,就在陽臺上面等著,等到它起飛,或者等到它抓魚,就把快門按下去。”談及自己的攝影愛好,老人臉上浮現出藏不住的喜悅,“拍到了以後,高興死了今天,總算有一張兩張照片成功了。”

在陸元德看來,無論是拍照片、看照片,還是後期處理,都自有樂趣。“特別是拍的時候,咔咔咔咔咔咔,這種感覺只有自己知道。”陸元德拍著胸脯說,“做後期的時候也要動點腦子,因為數碼裡面有很多東西,你想得到它都可以做得到。”講到這裡,他爽朗地哈哈大笑起來。

之前,居委發起了一個攝影展,題目叫《我眼中的母親河》。看到這個題目之後,陸元德就上心了,他在陽臺上拍下了蘇州河在不同時段的遠景照片送去參賽,其中有幾張得了獎。他自豪地向記者介紹,手上戴著的智慧手環便是攝影展的獎品。

陸元德還記得,自己剛搬進銀河公寓時,浦東只有東方明珠;生活在蘇州河畔,隨時可以抬眼望見上海的標誌性建築,心裡有種自豪感。

蘇州河畔的老人們:半生傍水而居,十年志願護河

蘇州河上拍的鳥。陸元德 攝偶爾,陸元德也會懷念更早時候夜不閉戶的生活。“以前在石庫門,一個門洞裡有七家八家人,一個共用的廚房間,那麼到這裡以後是獨門獨戶了,相對而言接觸比較少。”

不過,時間長了以後,鄰居之間熟悉了,還成立了一個自治家園,“就是由居民自己來管理大樓的公共秩序、公共環境衛生,大家相互交流交流情況。”陸元德介紹,他甚至在自治家園的幫助和見證下立好了個人遺囑,“他們拿手機拍影片,我自己寫個書面的東西”,解決了此前辦不下來公證的難題。

“不搬走,我在這裡就一輩子待下去了。現在這裡是景觀房、水景房。”陸元德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如今的蘇州河兩岸綠化好,空氣好,住在這裡也是一種享受。

“人是不能缺水的,水是人的生命,所以一定要把它(蘇州河)保護好。”老人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