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從論語看職場,處事以德為重

由 凡凡職場日記 發表于 人文2022-04-01
簡介剃度的時候,師父對鑑真說:”你向佛的決心我已經瞭解了,但是如果要當和尚,還有一件事你得答應我,那就是凡事要聽我的安排

不成敬意請笑納是什麼意思

大家好,這裡是凡凡的職場日記。

從論語看職場,處事以德為重

孔子最注重德育。德在孔子看來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基礎,學習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學習的目的是在高尚的品行基礎上,增廣見聞,開闊胸襟,提高志趣。如果僅僅是一味著意於典籍文章而不重德行,即使學得再精也是一個廢人。

《論語學而》中有段話:“子日:‘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勃,則以學文。’”這就是孔子教誨弟子入門後的第一]功課。弟子們前來求學, 往往都惦記著怎樣努力學習。但孔子卻告誡他們先要存心於品行,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待人友善,做事謹慎而守信,拿出愛心去對待別人,多親近有德者。只有做到了這些,才能拿出多餘的精力學習各種文章、技藝。讀書是為明理,不是為了考試考得多好。反觀現代中國的教育,考試成績成了教育的唯一目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學生們往往揹負無比沉重的課業負擔,不僅沒有時間玩耍,更重要的是學生並沒有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到如何做人,如何與人相處。這在儒家思想看來是與教育目的背道而馳的,是一種丟下西瓜撿芝麻的極端做法,最為儒家所摒棄。

從論語看職場,處事以德為重

唐朝的呂元應曾官拜東都留守,他有一個最大的愛好就是下圍棋。為了找人下棋,他招納了一批圍棋高手為食客。開始的時候,這些寄人籬下的食客還都很客氣,因擔心呂元應的面子,不肯拿出真本事與他對弈。元應看出了他們的心事後向他們承諾,如果誰能贏自己一盤棋,便可以出入配備馬,如果能贏兩盤,便可以把全家接到府中供養。

聽說贏棋能有如此豐厚的獎賞,這些食客果然都不再矜持。躍躍欲試,都想找呂元應分出個高下,因此呂元應每到閒暇的時候就會接受食客們的挑戰。可是呂元應的棋藝十分了得,這些食客即使絞盡腦汁,也鮮有能勝過他的。

有一天,呂元應正在和一位食客在花園下棋。雙方你來我往激戰正酣之際,門外一位差人匆匆忙忙走了進來,手理還拿著一份公文。差人見大人正在下棋,不便打攪,只是恭恭敬敬地站在-旁等候。但是那盤棋殺得實在是難解難分, 一時半會兒很難分出勝負,而那份公文又是個急件。差人不得已只好打斷呂元應,將公文遞了上去。

從論語看職場,處事以德為重

呂元應雖嗜棋如命,但他不是不分輕重緩急的渾人。當即中斷下棋轉身去批示公文。那位食客趁呂元應轉過身去的一瞬間,袍袖一展,飛快地從棋盤上取走了呂應元的一枚關鍵棋子。而食客的這個小動作,其實已經被呂元應看在眼裡。他批示公文後,不露聲色,繼續下棋。結果這盤棋食客贏了。

這位出老千的高手,回到自己的屋裡,實在是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逢人便誇耀道:”我今天贏了呂留守。”食客們一聽,無不羨慕。他們都知道呂元應的規矩,紛紛前來向這位食客道喜。這位食客更高興了,以至於他興奮得整夜都沒睡好覺,滿腦子想的全是呂元應會如何提高自己的待遇,想到開心處,禁不住笑出了聲。他就這樣一直高興到天亮,果然,一大早呂元應便帶著五六個從人拿著禮物前來登門拜訪。

食客高興地將他請進屋中坐下。這時其他的食客也都圍攏過來看熱鬧,他們的心裡又是羨慕又是忌妒。只見呂元應坐下後,不緊不慢地向那食客-拱手,說道: ”先生大才,呂某佩服。區區薄禮,不成敬意,望先生笑納。只是呂某這裡頗為鄙陋,恐怕會埋沒了先生的前程,呂某不敢耽誤,還請您另尋高就吧!”

圍觀的食客們,一聽全愣住了, 這是怎麼回事?呂元應怎麼是個出爾反爾的人呢?但只有那位出老幹的食客心裡明白。他滿面羞慚,二話不說,轉身就去收拾行囊。此後,呂元應一直沒有再提起過這件事。直到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才將兒孫們叫到近前,重新提起了這段往事:“當時那個人偷了我的一枚棋子,本來棋盤上的輸贏也並不重要,我也沒太在意 ,並準備履行諾言。但是我後來一想,棋品如人品,以小能見大。棋品不好的人,其人品-定也很卑劣,不可深交。這句話你們一定要記住。”

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閉門造車,最終還得進入社會與人交往。品德對-個人來說至關重要,如果做人無德,不論他的學業多麼輝煌,技藝多麼精湛,也必將被人視為下流。所以做事必須按部就班,做人首先要做的就是磨練品德。

從論語看職場,處事以德為重

德行與學問並舉

儒家重學問,更重德操,學以成德,學問與德行是密不可分的。在德行方面,有的人是擁有極高天賦的,如孔子的弟子閔子騫、三國時大賢孔融等不勝列舉。但是即使擁有再高的天賦,如果不注重學習,那麼這個人也終無大用。

《論語學而》: “子夏日: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期,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而有信。雖未有學,吾必謂之學矣。’”子夏是孔子弟子卜商,他才氣過人,在孔門弟子中屬於重視理論研究的一派,並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在孔子思想的繼承上,子夏最為全面。

孔子死後,子夏開宗立派,影響深遠,為儒家思想的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子夏的這段話與前一篇文中孔子的話在《論語》中首尾相連。子夏所闡述的也是德行的重要性。大意是說,一個志趣高雅、品行端莊的人,即使是尚未經學問,在我看來,他已經很有學問了。子夏這段話的重點同樣是說明品德在學習中的重要性,但話中的語氣輕重之間也容易令人產生歧義,容易將德行與學問一分為二,以德廢學。

而將上一段孔子的話放在了前面,更能完整地展現德、學為一,以德為重的儒家思想。

唐朝著名的鑑真大師,年輕時就喜歡研究佛學,而且心得頗高。為了進一步深造,他毅然削髮出家,當了和尚。剃度的時候,師父對鑑真說:”你向佛的決心我已經瞭解了,但是如果要當和尚,還有一件事你得答應我,那就是凡事要聽我的安排。”

鑑鎮恭敬地答道:“一切全聽師父教誨。可進入寺院後,鑑鎮並未能如願追隨師父專注於佛學研究。師父給他安排了一個差事,讓他每天出門去化緣。這種辛苦的行腳僧,一般和尚都不願意去做。但鑑真既然答應了師父,也只好託著缽盂開始每天四處化緣的生活。

從論語看職場,處事以德為重

鑑真就這樣兢兢業業地做了一年化緣僧,但是師父那邊好像並沒有給他換差事的意思,鑑鎮心裡不禁開始不滿起來。有一天,太陽都已經老高了,鑑真還在禪房裡睡大覺,不肯起床。師父聽說後,非常生氣,親自去禪房裡責問他: ”鑑真!都這個時候了,你怎麼還不出去化緣?”

鑑真見師父來了,從床上爬起來,指了指床下的一堆僧鞋。師父問道:”你指鞋幹什麼?難道想讓它們替你去化緣嗎?”鑑真抱怨道:”別人三年穿不壞一雙鞋,您看我一年之內就走壞了這麼多鞋。”

師父明白了鑑真的意思,笑了一下,說道:“好吧,你跟我來。”鑑真隨師父來到寺院門外的一處土坡前,由於昨夜剛下完一場雨,路上很是泥濘。師父指著土坡說: ”昨天你是從那裡回來的吧?你去找找你昨天留下的腳印。”鑑真看了一眼,說道:”昨天這裡還沒有下雨,怎麼會有腳印呢。”師父笑了笑,拉著鑑真一直走到了坡上,然後回過頭來說:”你現在看看,咱們留沒留下腳印?”鑑真看著他們師徒剛剛在泥地裡留下的兩行腳印,心裡很不解,問道: “師父您這是什麼意思?”

師父反問他說: ”你是想當一個每天撞鐘混飯吃的和尚,還是想當一個弘揚佛法的高僧呢?”鑑真鑑定地說:”當然是高僧。師父拍了拍鑑真的肩膀,說道:”要想當高僧,哪有那麼容易?就像這裡的地一樣,碌碌無為的人,往往都不會經歷什麼風雨,在一塊又乾又硬的地上,到頭來什麼也不會留下。

這則小故事中,真的師父用一個巧妙的比喻,點化了鑑真那顆迷茫的向佛之心。他雖然是-個對佛學頗有靈性的人,想進入寺廟深造,開闊自己的眼界。但學佛並非意味著一定閉門造車,踐行,就是

最好的學習。相信這一點正是鑑真和尚學到的最大感悟,最終才成就了他不畏艱險,六次東渡日本的壯舉,成為日本律宗開山祖師。這也是子夏所謂“雖未有學,吾必謂之學矣”的真正含義。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