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屈原留給後人的,不僅是端午節習俗

由 全是帥哥 發表于 人文2022-02-03
簡介”將朝堂上男子的權謀鬥爭化作了一出宮闈內女子的“宮鬥”故事,將奸佞之人比作一些善妒的女子,她們妒忌屈原的“蛾眉”(可理解為屈原的才華),便造謠說其“善淫”

人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端午節到了,很多人認為端午節的習俗是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留給後人的“遺產”。

實際上,屈原留給後人的,不僅是端午節習俗。以屈原《離騷》為代表的楚辭更是被視作中國古代文學的“兩大源頭”之一(另一為《詩經》)。

除此之外,屈原還為後人留下了在詩歌中出現的美人——以美人自喻,幾乎是從屈原的《離騷》開始的。

屈原留給後人的,不僅是端午節習俗

根據《史記》記載,屈原因為才華橫溢而遭人嫉妒,終被排擠出權力中樞。無限忠誠於楚懷王的屈原仍希望能夠得到君王的青睞,重新為其效力。屈原自知,時光易逝,年華易老,他擔心萬一哪天懷王回心轉意時自己卻已經老去,不能效力。故而將自己的這番擔心化作了哀怨的感慨:“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屈原在《離騷》中還將其他奸佞之人對他的嫉妒與汙衊寫了下來:“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將朝堂上男子的權謀鬥爭化作了一出宮闈內女子的“宮鬥”故事,將奸佞之人比作一些善妒的女子,她們妒忌屈原的“蛾眉”(可理解為屈原的才華),便造謠說其“善淫”。顯而易見,屈原在此處也將自己比作了女子。

在詩中描繪男女之情肇始於《詩經》,當下人們耳熟能詳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等句子都是描寫男女愛情的經典。

在屈原這裡,則是將君王對臣子的賞識、臣子竭力報答君主知遇之恩的情感進行了類比,以男女感情隱晦地暗喻君臣之誼。

屈原留給後人的,不僅是端午節習俗

屈原之珠玉在前,後世詩人開始爭相效仿。

黃初二年(221),曹植為其兄曹丕疏遠,被改封為鄄城侯,一時間陷入了無法實現自己政治抱負的憤懣。在《美人篇》中,曹植描寫了一位貌若天仙、吐氣如蘭的美女希望找到心儀的配偶。然而,真實的情況卻是“佳人慕高義,求賢良獨難”,曹植在此透過佳人難得良偶的境況自喻賢臣難得理想君主重用的情境。

曹植所處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古代中國政治上較為灰暗的時期,這種灰暗還體現在官宦的選拔上。曹魏時開始實行九品中正制,之後門閥制度逐步確立,一直延續到南北朝時期,使得寒門讀書人難以參政,士族與庶族間的鴻溝漸大。

屈原留給後人的,不僅是端午節習俗

南朝文學家鮑照就是一位寒門讀書人的典型代表,出身寒門的他空有才學而無法登上廟堂施展自己的抱負,這種幽憤在其作《擬行路難》中就可見一斑:“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鮑照透過這首詩慨嘆自己因出身而無出頭之日的際遇,只能飲酒自寬,舉起酒杯卻發現連放聲高歌都無人傾聽,但出身貧寒的鮑照卻終究“吞聲”而“不敢言”。

這種愁苦一直圍繞著鮑照,直到他為臨川王劉義慶(《世說新語》的作者)呈上了自己的詩作《代淮南王》才得以改善。

詩中有這樣的說法:“朱城九門門九閨,願逐明月入君懷。入君懷,結君佩,怨君恨君恃君愛。”鮑照將自己比作一位待字閨中的小女子,願意隨著明月投入如意郎君的懷抱,哪怕日後愛恨交織,卻也總是仗著“君”之喜愛。此處的君既有郎君之意,也有君主之義,不可謂不巧妙。

最終,鮑照也獲得了同為文人的劉義慶青睞,得償所願“入君懷”,從此“築城思堅劍思利,同盛同衰莫相棄”。

屈原留給後人的,不僅是端午節習俗

之後隋朝統一天下,開始逐步確立科舉制度,到了唐代已經較為完善,讀書人可以透過全國考試步入官場。

學子朱慶餘曾在考試之後向朝中官員問及自己的考試成績,但十分隱晦:“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在這首題為《近試上張水部》(又名《閨意獻張水部》)的詩中,朱慶餘將自己等待考試成績的焦灼和試問成績的羞澀與新婚之夜的夫婦間焦灼而羞澀的閨情做了類比,極其巧妙。

張水部張籍的回詩也十分巧妙,同樣用“比”答道:“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以此委婉地告知朱慶餘,越女美豔且歌喉動聽,既然寫得出可抵萬金的一曲菱歌,便無須擔心“入時無”了。

屈原留給後人的,不僅是端午節習俗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