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王隱和習鑿齒二人,是哪一個在對"隆中"撒謊?

由 白曜華 發表于 人文2022-01-14
簡介下面引用原文,王隱作序——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文曰: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

日居月諸什麼意思

王隱和習鑿齒二人,是哪一個在對

參考史料:

西晉史學家王隱收錄了劉弘將軍祭拜孔明的祭文《諸葛故宅銘》,王隱把劉弘將軍於沔之陽祭拜孔明之諸葛故鄉名隆中,我們看看《諸葛故宅銘》內容所告訴我們什麼歷史真相?

下面引用原文,王隱作序——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文曰:

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譯文:皇帝命令我,在沔水以北地區,聽著鼓鼙聲響,去深切地緬懷,懷念先哲孔明之遺澤與日月同長。登上隆山舉目遠望,站在車上行軾禮,致敬遠處的諸葛故鄉。】

蓋神物應機,大器無方,通人靡滯,大德不常。【譯文:神物無定式,隨機而應變;大器無形狀,非圓亦非方;達人不呆滯,大德不拘常。】

故穀風發而騶虞嘯,雲雷升而潛鱗驤;摯解褐於三聘,尼得招而褰裳。【譯文:東風漸起,神獸咆哮;雲雷升騰,潛龍出淵。承三顧之恩,伊尹終解褐以入仕;得一招之眷,仲尼亦振衣而出山。】

管豹變於受命,貢感激以回莊,異徐生之摘寶,釋臥龍於深藏。【譯文:管仲從卑微到顯達因豹變而授命於君主,貢禹因為感恩又重新回去為官,徐庶亦非常人慧眼識寶,把大隱深藏在臥龍崗的諸葛孔明舉薦出來。】

偉劉氏之傾蓋,嘉吾子之周行。夫有知己之主,則有竭命之良。【譯文:先主有寬闊胸懷能禮賢下士,請到諸葛孔明出來輔助。有成為知己的君主,就一定會有竭命相報的良臣。】

固所以三分我漢鼎,跨帶我邊荒,抗衡我北面,馳騁我魏疆者也。【譯文:誠然造就了一個三分漢室天下,掃除邊荒蠻夷,抗衡北方,在我魏國疆土上縱橫馳騁的一個英傑人物來。】

英哉吾子,獨含天靈。豈神之祗豈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異世通夢,恨不同生。【譯文:您是何等的英偉絕倫,您獨納了天地之靈。您是神明麼?是人傑麼?您之所慮的多麼深刻,德行又多麼清明!我們所處世代不同,惟有魂夢相通,只恨我與您不能生在一個時代!】

推子八陣,不在孫、吳,木牛之奇,則非般模。【譯文:八陣圖真牛,超過孫與吳(孫子、吳起);木牛更稀奇,賽過魯大師(魯班)】

神弩之功,一何微妙!千井齊甃,又何秘要!【譯文:諸葛神弩之績效,是多麼地神奇微妙;百尺井闌是絕招,這是打敗敵人秘密所在。】

昔在顛、夭,有名無跡,孰若吾儕,良籌妙畫?【譯文:(顛、夭指泰顛和閎夭,二人皆為西周功臣。)太顛輔周室,閎夭智謀高,名聲傳萬古,事蹟無處找;哪像咱諸葛孔明,籌良畫又妙?】

臧文既沒,以言見稱,又未若子,言行並徵。【譯文:臧文仲已經往矣,他以能言善辯而著稱;再沒有人能夠像先哲孔明一樣,其語言和德操如此傑出啦。】

夷吾反坫,樂毅不終,奚比於爾,明哲守衝。【譯文:就算是管仲,缺點也不少;就算是樂毅,晚節也不保。你自比管樂,人們說你驕傲;其實你本事,比他倆都高。】

臨終受寄,讓過許由,負扆蒞事,民言不流。【譯文:劉備臨終託孤帝位你在掌握之中,但你卻秉承忠義,美德賽許由。阿斗無言,實際是你一人決策天下,但你處事禮儀秩序得體,故雖處嫌疑地,也沒人說閒話。】

刑中於鄭,教美於魯,蜀民知恥,河、渭安堵。【譯文:刑罰比子產,教化賽魯國;百姓知廉恥,過上好生活。】

匪皋則伊,寧彼管、晏,豈徒聖宣,慷慨屢嘆!【譯文:你的才能若非皋陶即伊尹,管晏就差很多啦;哪像仲尼老夫子,懷才不遇屢嘆息!皋、伊指皋陶和伊尹。皋陶為上古先賢、司法鼻祖。伊尹為商朝賢相。匪皋則伊的意思是,(諸葛亮)不是皋陶,就是伊尹。這四個字的牌匾現在懸掛在武侯祠裡。】

昔爾之隱,卜惟此宅,仁智所處,能無規廓。【譯文:當年你隱居,專門挑此屋;仁者智者之所居,豈無規模輪廓。】

日居月諸,時殞其夕,誰能不歿,貴有遺格。【譯文:日月在穿梭,時光在消磨;誰人無一死,但貴在有遺格。】

惟子之勳,移風來世,詠歌餘典,懦夫將厲。【譯文:出師未捷身先死,留取丹心照來世。遺典至今有餘歌,遺風將厲懦夫志。】

遐哉邈矣,厥規卓矣,凡若吾子,難可究已。【譯文:先生之風遐且邈,先生之規卓而昭,先生之魂歸去矣,吾輩無處覓尋呵。】

疇昔之乖,萬里殊塗;今我來思,覿爾故墟。【譯文:往者往矣百年逝,逝者如斯萬里遙;今我來兮不見君,唯見故墟隔迢迢。】

漢高歸魂於豐、沛,太公五世而反周。【譯文:魂兮歸來漢高祖,魂歸豐沛葬故居;魂兮歸來太公望,五世返周終成土。太公五世而反周:《禮記·檀弓》說,“太公封於營丘,比及五世皆反葬於周”。】

想罔兩以彷彿,冀影響之有餘。魂而有靈,豈其識諸!【形之有影,影有罔兩;大音希聲,聲求其響;先生有魂,魂兮歸來;先生有靈,伏惟尚饗!】注:李興又名李安,正是李密之子。李密是譙周的學生,李興可以算譙周的徒孫。

王隱和習鑿齒二人,是哪一個在對

依據以上史料,我們看到諸葛亮卒後七十年,劉弘將軍“於沔之陽”,去諸葛故鄉祭拜先哲孔明的事件前因後果及過程。

王隱《蜀記》收錄了劉弘將軍和李興的這一篇祭文。

一、我們看看劉弘將軍、李興對諸葛故宅的描述:

1、諸葛故鄉之諸葛故宅的座標:

“於沔之陽”,“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

2、昔爾之隱,卜惟此宅,仁智所處,能無規廓?【譯文:當年你隱居,專門挑此屋;仁者智者之所居,豈無規模輪廓?】

劉弘將軍確認這個故宅,是當年諸葛孔明隱居的地方。

但劉弘將軍對先哲之居的規模輪廓提出了質疑:先哲當年所居,住宅規模不大,也看不出來當年的輪廓,荒廢得看不出原來的面貌模樣。

3、疇昔之乖,萬里殊塗;今我來思,覿爾故墟。【譯文:往者往矣百年逝,逝者如斯萬里遙;今我來兮不見君,唯見故墟隔迢迢。】

故墟,即遺址、廢墟,也指荒蕪的土地和休閒地。在這裡,劉弘將軍當然所指成為一片廢墟的居所遺蹟。

從劉弘將軍、李興的描述下,我們基本得到諸葛故宅的座標資訊,諸葛故宅成為一片廢墟的資訊,而看不出來“規模輪廓”這是對故宅形態特徵描繪。

二、王隱是對諸葛故宅是怎麼描述的呢?

王隱對祭文作序:“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文曰”。

從王隱的作序可以看得出:

1、劉弘將軍的祭文並沒有“隆中”地理座標,只有隆山地標和“於沔之陽”方位座標。是王隱對諸葛故鄉之故宅添加了“隆中”名稱,當然,王隱的隆中在於沔之陽,也就是於沔之陽隆中。

2、“立碣表閭” 。

表閭是指旌表閭里,以顯彰功德的意思(《史記·殷本紀》),劉弘、李興的這一篇祭文就是這一種

表閭。

但王隱所記述“立碣”,是劉弘、李興的祭文所不載。

3、王隱只記載“觀亮故宅”,並沒有對已經看不出“規模輪廓”廢墟故宅進行形態描述。

從上面劉弘將軍對諸葛故宅的描繪,到了王隱筆下記述,已經有了“隆中”名稱新增;故墟之看不出“規模輪廓”,演繹成為“觀亮故宅”的表述;旌表閭里,到了王隱這裡又添置“立碣”。

王隱的記述,對劉弘、李興的祭文記載,已做了三項改變。

三、習鑿齒的《漢晉春秋》對諸葛“故宅”是如何描述的呢?

諸葛孔明隱居之草廬,躬耕於南陽之住所,其在經歷百年之後於劉弘將軍所見之廢墟,其在歷經兩百年後習鑿齒先生是這樣描繪的:

1、《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王隱的沔之陽隆中,到了習鑿齒先生這裡,成為“號曰隆中”,“觀亮故宅”成為習鑿齒先生筆下的“亮家”。

襄陽古隆中以“號曰隆中”為史源,其居漢江以南,座標於襄陽城西南三十里,自古以來歸屬當時南郡,不是南陽所轄,也不是鄧縣縣境。王隱的沔之陽隆中,到了習鑿齒筆下成為“號曰隆中”,又變化無常成為沔之陰襄陽“古隆中”。

2、習鑿齒先生附會《諸葛故宅銘》,撰寫自己的“諸葛武侯宅銘”。

原文如下:

達人有作,振此頹風,

雕薄蔚採,鴟闌惟豐。

義範蒼生,道格時雍。

自昔爰止,於焉龍盤。

躬耕西畝,永嘯東巒,

跡逸中林,神凝巖端。

罔窺其奧,誰測斯歡?

堂堂偉匠,婉翮陽朝。

傾巖搜寶,高羅九霄。

慶雲集矣,鸞駕三招。

我們實在想不出,在劉弘將軍所見的廢墟一片,已經看不出“規模輪廓”的諸葛故宅,又經歷百年到了習鑿齒先生的筆下成為“雕薄蔚採,鴟闌惟豐……跡逸中林,神凝巖端……”之雕樑畫棟大宅。

三、襄陽“號曰隆中”的迷思。

襄陽關於“隆中”的座標記載,有十個之多,其座標並不相同,它們都是沔之陰“隆中”。

習鑿齒的“號曰隆中”在襄陽城西二十里。

盛弘之的沔之陰“隆中”在襄陽城西北十里許。

酈道元的沔之陰隆中,在沔之陰樂山東,與盛弘之的沔之陽鄧城西七里獨樂山又絕不相同。

襄陽古隆中在襄陽城西南三十阿頭山(現在更名隆中山)中。

王隱和習鑿齒二人,是哪一個在對

王隱和習鑿齒二人,是哪一個在對

王隱和習鑿齒二人,是哪一個在對

所以,習鑿齒先生的“號曰隆中”雕樑畫棟大宅被質疑,而遠離諸葛亮躬耕於南陽“居草廬”過去270年或315年的盛弘之和酈道元記述,只能是歷史作業,以訛傳訛啦。

透過對史料記載的辨析及對史源記載的追溯,我們瞭解到歷史史源記載是怎麼被演繹變化,成為“面目全非”的記載偏差。

所以,研究歷史問題,一個必要的前提就是淘井見底的追溯歷史本原記載,在本原記載上解決歷史認知分歧,而不是拿著後來史料文獻這些衍生物,去相互否定、相互矛盾地去辨析論證,其結果也一定不是歷史真相。

但有一些襄陽老師、學者們認為:“於沔之陽”是劉弘將軍從襄陽出發,討伐宛城張昌,也就是劉弘將軍收復“於沔之陽”失地的記載。這一種說辭有沒有道理呢?

假如劉弘將軍是效仿先哲孔明北伐,那麼他的軍隊的集結地就是湖陽東二里隆山,“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在劉弘將軍舉行祭拜及出征儀式後,向諸葛故鄉之宛城出發。收復宛城後,劉弘將軍、李興前去宛城西諸葛故居處祭拜諸葛亮。而晉永興中,是公元304年——306年,304年秋九月張昌被殺於清水。也就是說,劉弘將軍的收復宛城之戰,應當發生在晉永興初。劉弘將軍自收復宛城開始,對張昌勢力進行徹底清剿,直至平叛張昌全部。

所以,即或按襄陽老師的這一種說法,諸葛故鄉亦在於沔之陽,登隆山以遠望中。

誠如是: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成為合理的歷史情理演繹。

頭條的朋友們,你們有何見解?歡迎留言。

王隱和習鑿齒二人,是哪一個在對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