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解讀王陽明傳習錄149節:正心誠意,格物致知

由 楊山談心 發表于 人文2021-08-30
簡介所以,羅整庵看到的是“物”和“意”、“心”之間的區別,陽明強調的是“物”和“意”、“心”——當然,作為一個系統,還包括“知”、“性”——的同源關係,“物”、“知”、“意”、“心”、“性”皆來自於“理”,這個“理”在陽明心學的體系中,一旦被提

明覺是屬於哪裡的

解讀王陽明傳習錄149節:正心誠意,格物致知

原文:

來教謂:“如必以學不資於外求,但當反觀內省以為務,則正心誠意四字亦何不盡之有,何必於入門之際,便困以格物一段工夫也?”誠然誠然!若語其要,則“修身”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正心”?“正心”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誠意”?“誠意”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致知”,又言“格物”?惟其工夫之詳密,而要之只是一事,此所以為“精一”之學,此正不可不思者也。夫理無內外,性無內外,故學無內外。講習討論,未嘗非內也;反觀內省,未嘗遺外也。夫謂學必資於外求,是以己性為有外也,是“義外”也,“用智”者也。謂反觀內省為求之於內,是以己性為有內也,是有我也,自私者也。是皆不知性之無內外也。故曰:“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此可以知格物之學矣。“格物”者,《大學》之實下手處,徹首徹尾,自始學至聖人,只此工夫而已,非但入門之際有此一段也。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皆所以修身。而格物者,其所用力,日可見之地。故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誠意者,誠其物之意也。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此豈有內外彼此之分哉?理一而已。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則謂之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則謂之心,以其主宰之發動而言則謂之意,以其發動之明覺而言則謂之知,以其明覺之感應而言則謂之物。故就物而言謂之格,就知而言謂之致,就意而言謂之誠,就心而言謂之正。正者,正此也;誠者,誠此也;致者,致此也;格者,格此也。皆所謂窮理以儘性也。天下無性外之理,無性外之物。學之不明,皆由世之儒者認理為外,認物為外,而不知

外之說,孟子蓋嘗闢之。乃至襲陷其內而不覺,豈非亦有似是而難明者歟?不可以不察也。

譯文:

來信指教中寫道:“若認定學問根本不必到心外尋求,只需要致力於返身自省,那麼,“正心誠意”四個字豈不是已經說得很透徹了嗎?又何必在學問的入門處用“格物”這一功夫來困擾學習者呢?”

所言極是!所言極是!如果說學問要旨的話,“修身”兩個字就夠了,又何必再講“正心”呢?“正心”兩個字也足夠了,又何必再講“誠意”呢?“誠意”兩個字也足夠了,又何必再講“致知”,再講“格物”呢?只是因為學問的工夫詳盡周密。但其要點也只是一件事,這才是被稱為“精一”之學的原因,這裡正是不得不深思的地方。理是不分內外的,性是不分內外的,所以學也是不分內外的。講習討論,並不是說否認了內在;返身自省,也並不是說否認了外在。如果說學問一定要到心外尋求,那就是認為自己的性還有外在的部分,也就成了“義外”,也就成了“用智”。如果說返身自省就是求之於內,那就是認為自己的性還有內在的部分,就成了“有我”,就成了“自私”。這兩者都是不明白性是無內外之分的。所以說:“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從此處就可以知道格物的學問了。“格物”是《大學》中指出的切實著手處,徹頭徹尾,從初學者直到聖人,只有這一個工夫而已,不僅僅是入門時有這一工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都是為了修身。而格物的功夫,是使人所用之力每天落實到能看見的地方。因此,格物是格其心中的物,格其意中的物,格其知中的物。正心,就是正其物之心。誠意,就是誠其物之意。致知,就是致其物之知。這哪裡有內外彼此的區別呢?理僅有一個而已。從理的凝聚上而言稱為性,從凝聚的主宰處而言稱為心,從主宰的發動處而言稱之為意,從發動的明覺處而言稱為知,從明覺的感應處而言稱為物。所以,從物上來說稱為格,從知上來說稱為致,從意上來說稱為誠,從心上來說稱為正。正,就是正這個;誠,就是誠這個;致,就是致這個;格,就是格這個,這都可以稱作“窮理而儘性”。天下沒有性外之理,沒有性外之物。聖人的學說之所以不能倡明,都是因為世上的儒生認為理是外在的,認為物是外在的,而不知道“義外”的說法,這種說法孟子曾反駁過,以致於重蹈覆轍而不覺得。此處豈不是也好象對而實際難以說明的地方嗎?不能不加以明察啊!。

解讀:

羅整庵之所以提出這段的問題,原因就是他注意到了“物”和“意”、“心”之間的一個明顯差別,即一個是人心之外的存在,一個是人心之內的存在,產生此疑問時的羅整庵的腦波頻率,反而和我們現代人在理解“意識”和“物質”關係時的腦波頻率相一致,兩者的共同點是:都認為外在之物和人的內在意識可以劃分為兩個完全獨立的兩個事物。但是在前面我們就反覆說過,陽明對這種解釋世界的方式一直都是一種視而不見的態度,他認為自己的這種看待世界的方式才是有意義的。

所以,羅整庵看到的是“物”和“意”、“心”之間的區別,陽明強調的是“物”和“意”、“心”——當然,作為一個系統,還包括“知”、“性”——的同源關係,“物”、“知”、“意”、“心”、“性”皆來自於“理”,這個“理”在陽明心學的體系中,一旦被提及,就必然涵蓋如下意義:理是本然如此的自然之則在人心的如實投射。

雖然在這個定義中,出現了“自然之則”,但是陽明更重視的是“如實投射”這四個字,因為對於世界的其他萬物而言,自然之則同樣會對他們起作用,而“如實投射”這個功能是“人”所獨具的,我們知道,從常理而言,我們定義一個東西,是從其所獨有的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方面的性質來定義的。比如我們說飛機,同樣作為一種交通工具,它區別於汽車和輪船的特點就是能在空中飛,所以,說到“飛機”這兩個字,我們的重點會落到“飛”字上,雖然從製造材料上來說,飛機、汽車、輪船可能會用到同樣的金屬材料,都要靠機器發動作為動力,但是我們不會在理解“飛機”這兩個字時將重點落在“機”字上。唯物主義在闡釋“意識”和“物質”的關係時,將“物質”作為決定性因素,雖然從邏輯上也可以建立一套自圓其說的理論,但是,從我們通常對事物定義的角度看,這顯然是忽略了人所特有的這種區別於世間其他萬物的特性,即對“自然之則”能“如實投射”的這種特性,反而抓住了世間萬物和人類所共同遵循的無法區別的“自然之則”作為定義“天人關係”的總前提,豈能不謬?

歡迎關注我:

“一生伏拜王陽明、曾國藩,想交一起知行合一、修身養性的朋友”

推薦文章

  • 江西上饒火車站拉開2023年春運序幕,預計春運期間傳送旅客98.1萬人

    江西上饒火車站拉開2023年春運序幕,預計春運期間傳送旅客98.1萬人車站宣傳員為旅客講解鐵路新規定 王鳳楠 攝家住貴陽的李先生一家,在春運首日的當天也踏上了歸家的列車,收到節日的祝福,李先生一家十分開心,李先生表示:“現如今我們國家鐵路飛速發展,不僅大大縮短了旅途時間,車站的暖心服務也是讓我們的旅途更加便捷...

  • 軍援還是圈套?英國也要送烏坦克,除了消耗俄羅斯,還要發戰爭財

    軍援還是圈套?英國也要送烏坦克,除了消耗俄羅斯,還要發戰爭財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先進武器都適合烏克蘭使用,海馬斯火箭炮在經歷多次戰鬥中,被證明是高機動性、高準確性的對敵武器,但彈簧刀無人機卻沒有這樣的評價,在該武器用於戰場後,一直沒有好的實戰效果,反而是伊朗提供給俄軍的無人機,憑藉其物美價廉的優點,成...

  • 警惕“甜蜜”併發症

    警惕“甜蜜”併發症手術前手術後經診斷,魯女士的右眼已發展到“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增殖期”,侷限牽拉視網膜脫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