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嬰戲蓮印花絹”西夏佛教文化與中原儒家文化結合的產物!

由 男人們這點事兒 發表于 人文2021-06-27
簡介這塊西夏“嬰戲蓮印花絹”,長85釐米,寬29釐米,以印花方菱形雙蓮弧線紋和連珠圓形花卉紋飾為主體,上面有四位女嬰,每位女嬰雙手持花卉枝條,圍繞中間方菱形雙蓮弧線紋圖案作飛天狀

佛教講什麼是無二無別

1986年,寧夏文物部門在維修賀蘭山拜寺口雙塔時,從雙塔的天宮中出土了幾件西夏文物,西夏絲綢“嬰戲蓮印花絹”就是其中的一件。嬰戲蓮印花絹

嬰戲紋,又叫童子紋、童戲紋,是一種以描寫嬰兒玩耍、戲鬧為內容的吉祥圖畫,生動活潑,情趣盎然,象徵著人們多子多孫的期盼。其紋樣定型於隋唐而成熟、繁榮於兩宋。明清時期,嬰戲紋更是被廣泛應用在衣服、帷幔、被面等載體上,成為中國人喜聞樂見的傳統紋樣之一。

“嬰戲蓮印花絹”西夏佛教文化與中原儒家文化結合的產物!

這塊西夏“嬰戲蓮印花絹”,長85釐米,寬29釐米,以印花方菱形雙蓮弧線紋和連珠圓形花卉紋飾為主體,上面有四位女嬰,每位女嬰雙手持花卉枝條,圍繞中間方菱形雙蓮弧線紋圖案作飛天狀。它以黑、紅兩種色彩為主,黑彩勾畫人物、花卉枝條和雙蓮弧線紋;紅彩為漫地色,巧妙地用絹質的自然白顯出菊花圖案,再用自然白色圈形紋飾單獨成為一組圖案,與嬰戲花卉紋飾圖案成為既聯絡又分開的效果。

在我國古代紋樣史上,嬰兒題材很早就被用作工藝品的裝飾。嬰戲紋源於佛教的化生童子,與佛教的轉世入淨土觀念有關。

“嬰戲蓮印花絹”西夏佛教文化與中原儒家文化結合的產物!

西夏是由党項人在中國西北部建立的一個封建政權,但是他們受漢文化影響很大,對於絲織業的生產也很重視,專門設立了“絹織院”管理絲綢紡織和刺繡工作。

西夏統治的心臟地帶在今天的寧夏地區,這裡自古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譽,蠶業和絲織業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魏晉時期,蠶絲就是當地的主要紡織原料之一。

西夏重視絲織業的生產,曾向宋朝要求派絲綢匠人傳授中原地區的絲織技術,包括通經斷緯的緙絲、捻織金線的織金、花紋特起的透貝等核心技術,並逐漸能生產精美絹、紗、羅、綺、綾、錦和刺繡。

“嬰戲蓮印花絹”西夏佛教文化與中原儒家文化結合的產物!

西夏生產的絹分生、熟兩種,主要用印染方法進行裝飾。今天出土的西夏絹中,有白色、黃色、淺湖色、深褐色等多種熟絹,“嬰戲蓮印花絹”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件,是西夏時期紡織品的高超與精美的工藝的體現。

“嬰戲蓮印花絹”共兩塊,一塊長84釐米,寬30釐米;另一塊長87釐米,寬29。8釐米,兩塊圖案紋樣均採用四方連續紋樣,區別在於一組為圓形花環,另一組為菱形花。圓形花環內繪有四朵小白花,花環中心有四片大小相等的葉子簇擁在一起,環外環繞有一圈白色聯珠紋;菱形中間也被四朵小白花包圍。兩塊絹上,嬰孩都是裸露肌膚,帶桃形項圈和環形手鐲,肚皮上圍著黃色兜兜,雙手持花卉枝條,雙腿騰空躍起作飛天狀。

“嬰戲蓮印花絹”西夏佛教文化與中原儒家文化結合的產物!

這種以童子與蓮花為主題元素的組合,通常表現的都是佛教題材的化生童子形象。這類影象從十六國至宋代曾廣泛流行於佛教藝術中。

在南北朝石窟寺壁畫中,出現了大量以蓮花中出現佛、菩薩、飛天、童子等的化生影象。化生童子以裸露全身的姿態出現,童子或雙手合十,或凝神沉思,表現為恭敬供養聽法狀。

唐宋時期的蓮花童子衣著裝扮充滿世俗色彩。莫高窟中的化生童子,有的站在蓮花之中極目張望,有的坐在蓮花中靜心冥想 ,童子一般穿紅上衣、綠短褲,充滿世俗生活氣息。

“嬰戲蓮印花絹”西夏佛教文化與中原儒家文化結合的產物!

西夏舉國信佛,除了誦讀、供養淨土佛經和陀羅尼外,出現了各類描繪淨土的繪畫及佛像。這些繪畫構圖簡潔,童子立於蓮花之中,大多手執蓮花供養,也有雙手合十做虔誠狀。這些童子造型鮮明的體現出童子的党項民族髮式和服裝特徵,世俗生活色彩濃厚,只見童子化身像,童子或立或坐或跪於蓮花上,以完整的身形出現。

童子的形象是西夏人民的佛教信仰與民俗文化相融的結果,是佛教和和中國傳統的“宜子”觀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產物。這些孩童與蓮花、蓮蓬、花生、桂圓等圖案,都是這種觀念的體現。“蓮”與“連”諧音,寓意“連生貴子”;在佛教中,蓮花有生命的母胎之意,能幻化出童子,符合民間多子多福的理念。兒童與蓮花圖案連在一起,體現的是新生命誕生的主題,表達的是華夏民族的求子習俗。

“嬰戲蓮印花絹”西夏佛教文化與中原儒家文化結合的產物!

中國的儒家思想講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西夏極力推崇儒家文化,尊孔子為“文宣帝”,孝道觀與中原人並無二致,也有多子多福的觀念。他們期望子嗣繁衍,平安康樂,家族興旺,認為生子是人生大事,民間祈子、育嬰風俗十分興盛。

“嬰戲蓮”圖案,在西夏被賦予了更多的象徵意義,藉此表達人們得百子千孫,家族香火興旺不衰的願望。“嬰戲蓮印花絹”中,嬰兒手持花卉的枝條,反映了我國以農耕文化為核心的文化,也體現出了對自然的一種感恩,反映了古代人民對於自然和美的理解統一。

“嬰戲蓮印花絹”西夏佛教文化與中原儒家文化結合的產物!

“嬰戲蓮印花絹”紋樣帶有深層次的文化內涵。西夏是以農牧為主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受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人丁興旺是整個國家與家庭的大事。嬰兒題材正好迎合了人們對“多子多福”的無限企盼。孩子,不僅是人類延續生命、繁衍後代的象徵和希望,更是寄託了百姓對吉祥、富貴、平安的無限憧憬。

西夏經常與宋、遼發生戰爭,增加人口是西夏人普遍的願望,作為日用品的絲綢,在圖案的設計中也自然而然的帶上了這種相互的願望。人們將自己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用藝術形式去再現出來,表達人們的企盼與追求,所以在西夏當時特定的歷史時代及文化生活背景下,嬰戲紋極為流行。

“嬰戲蓮印花絹”西夏佛教文化與中原儒家文化結合的產物!

“嬰戲蓮印花紋”簡繁有序、誇張自然、抽象與寫實並存,讓人產生無限的聯想。這種紋樣的設計源於自然中的花卉植物,但又完全不受花卉自然生長規律的拘束,大膽地進行簡化和誇張,肢體以線代之,更顯得靜中有動,動中有靜。

“嬰戲蓮印花絹”紋飾以黑、白、紅三色為主,黑彩勾畫人物、花卉枝條和雙蓮弧線紋;紅彩為漫地色,並非常巧妙地用絹質的自然白顯出花卉圖案,再用自然白色圈形紋飾單獨成為一組圖案,與嬰戲花卉紋飾圖案成為既聯絡又分開的效果,這樣黑、紅、白三色相互映襯,美觀大方。整體淡雅柔和,典雅莊重,體現了西夏織物的色彩特徵。

“嬰戲蓮印花絹”西夏佛教文化與中原儒家文化結合的產物!

從影象來看,西夏嬰戲紋中的童子造型也極具民族特色。這些童子髮式大多為禿髮,挽有雙髮髻或多髻,垂有小辮,這正是党項族特有的髮式。

儘管西夏已由遊牧文化逐步轉向定居的農耕文化,但党項的文化基本核心並沒有喪失。西夏皇帝李元昊繼位後,為突出党項民族特點,改大漢衣冠,下令禿髮,“先自禿其發,然後下令國中,使屬蕃遵此,三日不從,許眾共殺之。於是民爭禿其發,耳垂重環以異之”。嬰戲圖反映了那個時代西夏特色。

“嬰戲蓮印花絹”西夏佛教文化與中原儒家文化結合的產物!

“嬰戲蓮印花絹”是西夏嬰戲紋樣的典型代表,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它既是佛教思想“蓮花化生”的體現,也是儒家文化“連生貴子”的象徵,表現了人們祈求子嗣繁衍、渴望子孫昌盛的社會文化心理,寄託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它既反映了西夏對中原裝飾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也體現了宋元時期中國各族民俗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並且在融合中注入了党項民族的髮式和服飾元素,再現了西夏社會生活的風貌。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