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學歷史:亂成一鍋粥的春秋(四百)

由 貼心的丘丘 發表于 人文2023-02-05
簡介文種說:“大王可以派人到吳王面前哭訴,就說越國今年的收成特別差,百姓吃不飽肚子,請求吳國同意賣些糧食給越國

自以為然中然的意思是什麼

吳王夫差圖霸(5)

艾陵之戰的勝利讓吳王夫差躊躇滿志。第二年,即公元前483年,魯哀公和夫差在橐皋(今安徽省巢湖西北拓皋鎮)舉行會晤。夫差派太宰伯嚭代表自己向魯國提出,要重溫過去的盟約。

吳國和魯國上一次訂立盟約是在公元前488年,當時吳國蠻橫地要求魯國以百牢之禮接待吳王,魯國迫於壓力,不得不遵照對方的要求,宰殺了一百頭牛、一百隻羊和一百口豬。這件事雖然已經過去了五年,但魯國人心裡的憋屈恐怕一直沒有消散。現在吳國提出重溫舊盟,魯哀公感到十分不快。他不願意再次受氣,就派孔子的弟子端木賜(子貢)去辭謝伯嚭。

學歷史:亂成一鍋粥的春秋(四百)

子貢對伯嚭說:“盟誓是用來鞏固信用的,因此要用誠意來約束它,要把華美的玉帛奉獻給它,要用莊嚴的言語來完成它,要請神明來守護它。寡君認為,一旦訂立了盟約,就不能動輒更改。如果可以隨意更改誓言,那麼即使每天都指天劃地地發誓,又有什麼用呢?您現在說‘一定要重溫過去的盟誓’,如果需要重溫,它同樣可以寒涼下去。”

子貢口才了得,伯嚭被他說得無言以對,再也沒有提起重溫盟約的事情。

《吳越春秋》記載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公元前484年,就在吳王夫差北征齊國的前夕,越王勾踐再次向文種請教削弱吳國的辦法。

勾踐說:“您從前出的幾個主意,讓夫差大興土木,讓他沉迷於女色,效果都非常好。還有什麼別的辦法讓吳國衰落下去嗎?”

文種笑著說:“辦法當然有。”

紀連海講歷史:春秋戰國篇

家長必讀

購買專欄

有人將文種稱為“春秋第一毒士”,他此次向越王勾踐獻上的計策非常符合這個稱號。

文種說:“大王可以派人到吳王面前哭訴,就說越國今年的收成特別差,百姓吃不飽肚子,請求吳國同意賣些糧食給越國。如果上天將要拋棄吳國,吳王一定不會識破這條計策,他會答應大王的請求。”

勾踐說:“妙啊!你就去一趟姑蘇,向吳王請求吧!”

文種來到吳國,先給太宰伯嚭送了禮物,請他帶自己去見吳王。文種伏在地上,聲淚俱下地說:“越國地勢低下,時而乾旱,時而洪澇,今年的莊稼沒有長成熟就遭受了災害,人民飢餓睏乏,路上到處可見逃荒的饑民。懇請大王憐憫守苦的民眾,賣一些糧食給越國,以緩解饑荒。等到來年秋天,越國會立刻將收上來的糧食歸還給貴國國庫。越國上下就盼著大王對我們的困厄進行援救了!”

夫差聽了文種的話,心裡也很難過,說道:“越王真誠老實,堅守道義,對我不懷異心。現在他的國家陷於困境,特地派臣子來訴說他的苦衷,我難道會因為吝惜財物而使他的願望落空嗎?”

此時伍子胥還沒有被夫差賜死,文種裝模作樣地演戲的時候,他就在一旁冷眼觀看。現在聽到夫差動了惻隱之心,想撥給越國糧食,趕忙出聲阻攔道:“不行!”

伍子胥說:“吳越兩國是你死我活的關係,不是吳國佔有越國,就是越國佔有吳國。如果咱們放手讓吉利跑去了越國,那麼不幸就會來到吳國。賣糧給越國,就是養活了敵寇,而使自己的國家破亡啊!即使咱們把糧食給他們,也不能讓他們親近咱們;即使不給他們糧食,他們原先怎麼怨恨吳國,以後還是會繼續怨恨。越國有很多賢明的臣子,他們不但勇敢而且善於謀劃,依我看,他們這次來,並非是因為國家貧窮、人們困厄,而是在用買糧作為藉口,以此來偵察我國的漏洞,希望大王您做出錯誤的決定啊!”

夫差不以為然地說:“我早已使越王低頭屈服,吳國佔有了越國的人民,擁有了越國的土地,勾踐為此慚愧萬分,已經由衷地屈服了。他親自為我養馬,給我準備車輛,在我的馬前倒退著行走,為我開路,這些事情在諸侯當中都傳遍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現在我讓他回國供奉他的祖宗廟宇,恢復越國的社稷,他怎麼敢生出背叛我的念頭呢?”

吳王不肯聽從伍子胥的勸諫,太宰伯嚭也在一旁駁斥伍子胥說:“我聽說,鄰國有了緊急的事情,就要日行千里地趕去解救。這是王者和霸主應有的美德。”

伯嚭的話說到了吳王夫差的心坎上,他當場傳下命令,給越國運送一萬石穀子。

夫差告訴文種:“我頂住了臣下的議論,把糧食輸送給越國。來年越國豐收了,你們必須把等數的穀子還給我。”

文種叩頭拜謝說:“我接受使命回到越國,來年如果豐收,馬上歸還吳國借出的糧食。”

一百六十年前,晉國糧食歉收,晉惠公向秦國請求購糧,秦穆公出於對晉國百姓的憐憫,暫時放下與晉惠公的仇怨,從水路將糧食運送到晉國都城絳城,史稱“泛舟之役”。《左傳·僖公十三年》記載:“冬,晉荐饑,使乞糴於秦。”這裡的“糴”字是買米的意思,也就是說,晉國出錢買了糧食。

學歷史:亂成一鍋粥的春秋(四百)

而這次越國向吳國購糧,吳王夫差卻說要借糧給對方,並要求來年豐收後歸還。也就是說,越國人沒有付出代價就獲得了糧食。

文種帶著一萬石糧食回到越國,勾踐把其中的一部分賞賜給群臣,其餘的分發給越國百姓。

第二年,越國糧食大豐收,文種命人挑選了上等的穀子,把它們蒸熟,然後送到吳國,數量和去年吳國出借的糧食相等。

夫差看到越國的穀子,嘆了一口氣,對伯嚭說:“越國的土地肥沃,產出的稻穀品質很好。就把這些穀子留下來當種子吧,讓咱們的農人去種植。”

蒸熟的稻穀當然不可能發芽生長,結果這一年吳國發生了大饑荒。

勾踐得知訊息後,問文種:“吳國已經處於困境,現在可以攻擊他們了吧?”

文種說:“還不行。他們的國家不過是剛剛開始貧困而已,尚未露出衰敗的跡象,大王還需要等待時機。”

這個故事聽上去很有意思,然而經不起推敲。蒸熟的稻穀很容易發黴變質,即使晾曬乾燥後再裝進袋子裡運輸,也容易粉碎,而且穀粒會變得皺巴巴的,瞭解農事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有蹊蹺,根本不用等到播種,這是其一。其二,種子種下去不發芽,農人自然會尋找原因,不可能等到第二年沒有收成了再著急。糧食是一個國家的頭等大事,如果很多土地都出現種子不發芽的現象,官府必然會過問,一旦追根溯源,越國的謀略就暴露了。所以,這恐怕只是一個故事而已。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