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明朝是亡於小冰河期嗎?

由 春臺先生 發表于 人文2023-02-04
簡介陳高傭先生分析明朝276年的災害,總計有1224次(清朝是1121),導致減產和饑荒的原因,主要是水災和旱災,各400次以上

明朝和魏晉相隔多少年

現在有一個比較流行的說法,第四次冰河期導致明朝的滅亡。

今天不討論冰期說法是否成立。但歷史角度來看,這種說法是把國家中的政治行為、內外戰爭、統治技術,特別是土地兼併這些嚴重的階級矛盾,全盤的弱化了。

明朝是亡於小冰河期嗎?

閒話不多講,我們且去看看相關的歷史資料。去了解一下明朝的災害情況。

據陳高傭先生研究,我國從秦朝到清朝,共計發生了9697次大型災害。其中,明朝確實是最不幸的。主要表現為災害多。辦法少,暴民多。。

陳高傭先生分析明朝276年的災害,總計有1224次(清朝是1121),導致減產和饑荒的原因,主要是水災和旱災,各400次以上。

鄧拓先生在《中國救災史》中記載,明朝災害的次數是1011次。水災是196次,旱災174次,地震156次,雹災120次,風災97次,蝗災94次。此外還有其它各種複雜的災害。

我們再看來自地緣方面的資料。

湖北省的

東漢為8。43年,魏晉南北朝為8。71年,唐朝為7。96年,北宋為5。68年,南宋為4。20年,元朝為1。93年,明朝為1。63年;

乾旱頻率,東漢為11。50年,魏晉南北朝為19。50年,唐朝為11。95年,北宋為7。57年,南宋為3。26年,元朝為2。78年,明朝為1。78年

陝西省,李闖的家鄉

水災平均間隔,隋唐五代為4。41年,宋遼金元為8。5年,明代為2。46年;

旱災平均間隔,隋唐五代為2。51年,宋遼金元為2。72年,明朝為1。70年。

廣東旱澇災害頻率

宋代為22。8年,元代為5。9年,明代為1。3年;廣西旱澇災害頻率,宋代為16。8年,元代為3。3年,明代為2。0年

在明朝的時空裡,我們換個時間段看。洪武年間,明朝早期,江南居然是主要的災區。主要因素也是頻繁的水災。

從以上的資料中可以看出,以水稻和小麥為主要種植物的古代農業,國家的生產全盤依賴水資源,但水旱災害也最為嚴重。

時間線上,明朝實際上是從成化年間開始,便頻頻災害不斷,朝廷基本束手無策。《明憲宗實錄》中頻繁的記載出現人相食,到明末形成現象級別的人相食的,一直持續到明亡。

明朝是亡於小冰河期嗎?

由此,災民反覆成災民,災民變成流民,流民生出流民二代、三代。而有些地區一旦成為災區,就反覆變成災區,直至大面積無人化(包括逃荒)。

到後期,流民演化成為暴民,情況變得和元末差不多,暴民四處燒殺搶掠,災區裡尋常可見人相食,進而有農民領袖出世,整合暴民成為起義大軍。

所以,我們還是需要回來真正的歷史共識上來看問題。農耕社會的災害,主要是水旱災害。導致水旱災害頻發的原因是不是冰河期的到來?這個有待討論。但是,在明朝,中國封建皇帝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卻給遺漏了。就是興修水利。

其實,一部華夏文明就是一部治水的文明,一部和大自然搏鬥的文明。我國從二千多年前就開始有了了不起的大型水利工程,從先秦到唐時期,總有雄主和賢君把治水、興水利作為最重要的國家戰略。

即便到了元朝,朝廷也在貫徹全民大治水利的思想。清朝在治理水患上也下了細緻的功夫,挖的溝渠和防洪壩最多。

但明朝因為受國力限制,加之墨守成規,心思放到與人鬥上。早期的國家資金主要用於修建皇陵、皇宮、鳳陽城,以及在軍事上的北伐南征。這些也無可厚非。

明朝是亡於小冰河期嗎?

中期之後,打仗少了,其它成本倍級增加了。依然沒有資金能主動投入到水利上。

更重要的是,明朝一直都缺乏治水精神。明朝前期的水利建設,侷限在給配套的農田挖一個個的水塘,便於灌溉,因為朱元璋關注的是莊稼生長。朱棣時期溝通了運河,也是為了運糧,他想的是軍糧。

終明朝二百多年,在洪水的治理和災害的處理上,從來沒有過一個整體的戰略思路,更別說行之有效的大型工程了。國家的財政也沒有固定的水利建設費用。地方上修理堤防,挖溝渠,主要是依賴徵發民力,後來改成徵農民的土地役錢。各地的水渠河道都是修修補補,除了災情,也是等皇帝下幾道雞湯旨意,戶部擠一點錢。整體的管理和他們的國家財政狀態一般。

當然,水患的問題,是三千年五千年的歷史大問題。大興水利,公建為民,利在百代這樣的偉業,也只能靠一代代人去努力。

明朝是亡於小冰河期嗎?

明朝在水利上消極如此,也說明了封建帝皇和他們的政權能力總是有限的。中國水患的基本消除,也還是得新中國的九八洪水之後。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