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孔子周遊列國第一站去了哪國?提出了什麼治國良策?

由 龍二行天下 發表于 人文2023-02-01
簡介”《論語·子路》譯註:孔子說:“‘善人治理國家需要一百年,也可以克服殘暴消除殺伐現象了

周遊列國指的哪幾個國家

孔子在魯國失勢,辭去官職後,率領弟子們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漫長曆程,前後共經歷了14年的時間。他說:“哪裡用我,我就到哪裡去。”這一年,孔子已經55歲。

01、第一站去了哪國?

原文13.7

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論語·子路》

譯註:

孔子說:“魯國的政事和衛國的政事,像兄弟一樣(兄弟之國,政事也很相似)。”

孔子周遊列國第一站首選的是衛國。由於孔子在魯國政績卓著,聲名遠揚,受到衛國邊境一個叫“儀”的地方的封人(邊防軍官)熱烈歡迎。儀封人在弟子們的引薦下,見到了孔子,聆聽了孔子的言談,目睹了孔子的儀容和態度都是心悅誠服,十分敬佩。臨分手時感慨的說:“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木鐸,以木為舌的銅質鍾鈴。《論語·八佾》)認定孔子就是那個能號令天下的人。孔子為什麼第一站選擇衛國呢?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魯衛兩國是鄰國,地域比較,近走起來方便。馬車不會多,只能孔子坐,弟子們大多都得用腳趕路。所以,去衛國是最近的。二、兩國是兄弟之國,魯國是周公旦的後代,衛國是康叔的後代,周公旦和康叔是親兄弟。兩國政治狀況基本相似。三、最重要的原因是子路的妻兄顏濁鄒是衛國的大夫,而且以賢能出名。有熟人,好說話,有人罩著就可以“論道”。所以,孔子第一站選在衛國。

孔子周遊列國第一站去了哪國?提出了什麼治國良策?

02、對衛公子荊的評價

原文13.8

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論語·子路》

譯註:

孔子談論衛國公子荊:“他善於治理家政。開始有財有物,便說:‘差不多了。’稍微多起來,便說:‘足夠了。’財物富足時,便說:‘太完美了。’”注:居室,居家過日子。苟,暫且,粗略。合,足。完,備。

衛國在當時經濟比較富裕,政治比較安穩。孔子對衛公子荊評價很高,充滿了溢美之辭。衛公子荊不追求物質享受,知足常樂,保持自身心境恬淡安然,簡直就是亂世下濁水中的一股清流。這正是孔子所看重的品行,家事能處理井井有條,還怕國事處理不好嗎?

03、孔子提出了什麼治國良策?

原文13.9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論語·子路》

譯註:

孔子來到衛國,冉有給他駕車。孔子說:“(衛國)人口眾多啊!”冉有說:“人口已經眾多了,又該再做什麼呢?”孔子說:“讓他們富裕起來。”冉有說:“已經富裕起來了,又該再做什麼呢?”孔子說:“教化他們。”注:適,到。庶,眾多。加,增加。

針對衛國的情況,冉有提出疑問,孔子做出了乾淨利落的回答,兩句話四個字:先“富之”,後“教之”。生活富裕到一定程度,教化才能發揮作用。這是孔子到了衛國之後提出的治國良策。孔子主張透過教化讓百姓擺脫落後愚昧,依照周禮行事,恢復禮樂規範,達到和諧共處。但前提是先富後教,按照“有教無類”的說法理解,就是實行全民教化。

04、孔子還是很想當官

原文13.10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論語·子路》

譯註:

孔子說:“假如有人用我從政,一年之內可以見成效,三年可以有成就。”注:期月,一年。

孔子在魯國辭官不做,並不是想不做官,只是魯國已經不接受他的政治主張。周遊列國就是為了尋找能夠發揮他的才華和接受他的政治主張的地方。所以,來到衛國後有了“苟有用我者”的想法,並提出了中短期規劃,一年見效,三年有成的奮鬥目標。孔子還是很想做官的,在有生之年成就一番事業,“達則兼濟天下”。

孔子周遊列國第一站去了哪國?提出了什麼治國良策?

05、善人治邦需要一百年

原文13.11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論語·子路》

譯註:

孔子說:“‘善人治理國家需要一百年,也可以克服殘暴消除殺伐現象了。’這句話說得真對啊!”注:為邦,治國。勝殘,克服殘暴。去伐,消除殺伐。

諸侯爭霸,不修德政,社會混亂,世風敗壞,急需有人出來治理。如果是善人治理國家,可以勝殘,指克服國內殘酷的暴政,肆虐的爭奪;可以去伐,指國外征戰攻伐,爭奪霸權,掠奪土地和人口。勝殘是對內治理,去伐是對外治理。持久堅持下去,實現政通人和還得需要一百年。

06、王者治國需要三十年

原文13.12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論語·子路》

譯註:

孔子說:“如果有王者治國,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實現仁政。”注:世,三十年為一世。

在這種亂世下,王者治理國家也需要三十年的努力才能實現天下安寧祥和。顯然,王者相比善人更高明、更有能力,善人需要一百年,王者需要三十年。其實說的是一個意思,治理國家需要循序漸進,長期堅持。

無論善人還是王者,與聖人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若夫聖人,則不待百年,其化亦不止此(《論語集註》)。”聖人治理國家,不需要一百年,教化效果也不止於此。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只需三年時間,國家必有改觀,而且卓有成效。從這些章句裡可以看出孔子從政的信心和推行仁政的決心,也是希望國家安寧祥和,民心向善歸仁。

孔子周遊列國第一站去了哪國?提出了什麼治國良策?

此篇為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絡作者。歡迎分享,關注“百家號-都市散步”。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