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三國時期玉器①曹植墓玉組佩

由 玉從何來往何處 發表于 人文2023-01-30
簡介其形制樣式、組合形式和佩系方法與漢代的玉組佩不同,是目前所見王粲新款玉佩的最早例項,更是反映出三國時期玉器由濃重的政治等級化向世俗化轉變的重要史實

飛閣流丹怎麼用

【鼓勵創作,煩請點選關注本百家號,感謝互動】

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自220年曹丕稱帝始,至280年西晉滅東吳止,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和東吳三個主要政權。

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曹操第三子,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曹植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步詩》《七哀詩》等,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

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陳王,11月曹植在憂鬱中病逝,時年41歲,遵照遺願,將其葬於東阿魚山。後人稱之為“陳王”或“陳思王”。

三國時期玉器①曹植墓玉組佩

1951年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魚山西麓三國時期曹植墓出土的玉組佩1套,青玉質,光素無紋飾。一套4件,包含雲形玉佩1件、璜形玉佩2件和梯形玉佩1件。

三國時期玉器①曹植墓玉組佩

雲形玉佩(亦稱雲形玉珩),青綠色。長8。6釐米,寬3。3釐米,厚0。5釐米,大致呈橢圓形。上部為弧形,正中邊緣有三個連續凸起的弧形脊,正中弧脊下部有一透孔(此孔上應連有頸飾,出土時僅發現瑪瑙珠,其它或已被盜)。下端平直,正中邊緣有兩個連續凸起的弧形脊,每個弧形脊上部各鑽一透孔,用以垂系下面的璜形玉佩。玉佩兩側為圓弧狀。

該器作為玉組佩的中間部分,置於墓主人胸前,以作護佑之用。筆者認為,該雲形玉佩或取形於紅山文化勾雲形器,是為人與天神溝通之重要媒介。

三國時期玉器①曹植墓玉組佩

璜形玉佩2件,青綠色,形制基本相同。長8。4釐米,寬2。5釐米,厚0。5釐米,體扁平,似半璧形。璜上端一側有一透孔,另一側有兩個透孔上下排列。器磨製光潤,光素無紋飾。是玉組佩中間的佩玉。使用時將玉璜豎起側立,分別垂掛於兩側,上下串聯。

三國時期玉器①曹植墓玉組佩

梯形玉佩,青綠色。長11。9釐米,寬3。6釐米,厚0。5釐米,近似長梯形,體扁平。上部正中邊緣有三個連續凸起的弧形脊,中間弧形凸下部有一透孔,用於穿系,兩邊些直,底部向上凹呈弧形。該梯形玉佩是玉組佩最下面的佩玉,也稱梯形玉衝。

玉組佩興盛於西周,至西漢趨於衰落,再至東漢初期漢明帝簡化“大佩”。曹丕稱帝前,玉組佩制度湮沒不存,出於政治需要恢復傳統玉佩制度,侍中王粲“識舊佩,始復作之”,創制出一套新式樣的玉組佩。

曹植墓玉組佩,1959年收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其造型簡約,光素無紋,用料也不是很講究。其形制樣式、組合形式和佩系方法與漢代的玉組佩不同,是目前所見王粲新款玉佩的最早例項,更是反映出三國時期玉器由濃重的政治等級化向世俗化轉變的重要史實。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