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愛情裡的“等價交換”

由 中國青年報 發表于 人文2023-01-30
簡介在交往時,我們往往會不自覺地用獎賞減去代價,計算自己得到的結果是正還是負

為什麼愛情是等價交換

前幾天,小李說有件事讓她開心又緊張。男友成功簽約一家大公司,可以直接落戶一線城市。他們終於可以圓夢大城市,不出意外,兩年內就可以買房、結婚、生子……

然而,小李卻很憂心。戶口是男友的,房子大機率也是男友出資多。萬一將來他們的感情發生變故,她幾乎沒有能力生存下去。小李說,他們之間唯一的聯絡就是感情。可感情看不見摸不著,自己總不能靠愛情過一輩子。

這個問題看似很簡單。想要獲得留在大城市的安全感,自己努力點,爭取到獨立的資本就可以了。但仔細想想,她的不安全感,很大程度上源於她的“誤解”:她把愛情當作“優秀”的等價交換。

愛情是一種等價交換?

原來,小李的媽媽高中畢業,個子高高的,長相也很清秀,當年追求她的人不少。而李爸爸雖然身高、長相都一般,但他是城市戶口,媽媽就嫁過來了。

在這種理念的影響下,小李從小覺得:兩個人的價值可以等價交換,是婚姻的重要法則。

在人際關係中,利用彼此得到理想的獎賞以維護關係是社會生活所必需的,這一過程被稱為社會交換。像李媽媽用自身的好條件去交換爸爸的城市戶口,我們就可以理解成一種交換。

在後來的發展中,人際關係學家將其稱為“相互依賴理論”。相互依賴理論中有兩個要素:獎賞和代價。

像我們與朋友接觸時得到有益的經驗,從愛人那裡得到接納和支援,凡是在人際交往中,能給我們帶來愉悅感和成就感的,都可以稱為獎賞。

而代價則是具有懲罰性的、令人不悅的經驗,比如金錢開支、身體受傷,當然在親密關係中還有心理負擔、擔憂等。

在交往時,我們往往會不自覺地用獎賞減去代價,計算自己得到的結果是正還是負。這個理論似乎將美好的愛情庸俗化了。

我們會僅僅因為“獎賞”就去建立一段親密關係嗎?當然不是。相互依賴理論不能解釋愛情發生的全部,但它卻仍有存在的意義。計算親密關係的獎賞和代價,能為關係的現狀和未來提供非同尋常的資訊。例如,一項研究,在戀人開始約會時,測量戀人們的慷慨、關愛和自我表露的程度。結果發現,這些資料能夠準確地預測:戀人在4個月之後,是否還在一起。

“價值”因人而異

男友會因為她的“低價值”離開她嗎?不一定。每個人眼中的“價值”是不一樣的。小李也曾問過男友愛她什麼?男友說覺得在她身邊很放鬆,在她身邊可以做真實的自己。這是其他東西都無法衡量的價值。

獎賞減去代價,並不能決定我們是否繼續。小李的男友生活在單親家庭中,從來沒有交過女朋友。每次她帶著好吃的東西陪伴男友,男友都覺得很感動,“原來被愛包裹,是一種如此幸福的感覺。” 這就是比較水平在影響著我們的選擇。我們常常會將自己的獎賞與期望相比較。像小李的男友,在以前可能沒有得到過細緻的關心,有了小李陪伴後,他覺得這是無與倫比的獎賞。

比較水平是測量我們對關係滿意程度的標準。與他人交往,我們的內心體驗是一個連續變化的系譜,個體的比較水平只代表他的參照點。如果交往結果超過了你的比較水平,你就會感到幸福。

比如經常會有父母對女兒說:“爸媽要對你好,這樣你長大了,才不會輕易被別人的好感動到。”這樣做,其實就是在提高女兒的比較水平。而幸福程度,往往取決於你獲得的結果超過期望的程度,如果交往結果遠遠超過你的比較水平,你就會感到非常幸福。

好的關係靠雙方努力得來

當兩人分手時,兩個人都承擔了百分之百的責任,而不是各承擔了百分之五十的責任。所以,下面的建議,不妨和伴侶一起看看。

將交換關係轉化為共有關係 在交換關係中,付出期望的同時也希望得到同等的回報。如果得到別人的幫助,就會覺得有義務回報別人,做到兩不相欠。這種關係的特徵是膚淺、短暫的,很大程度上是任務導向。

小李是典型的交換關係思維,但這種思維並不適合親密關係的發展,想要高質量的親密關係往往需要共有關係。

在共有關係中,伴侶會特別關注對方的幸福,彼此不期望任何回報地支援和關照對方。因此,尋求共有關係的人不會嚴格計算自己付出的代價,他們不會熱切希望自己的付出能立刻得到回報。即使沒有得到回報,也會密切關注伴侶的需要,常會為伴侶做出一些犧牲,結果,他們享受到了更高質量的親密關係。

提升自我,創造新的經驗 獎賞分很多種,如知識的增加、自我概念的促進,這些都會給我們快樂的體驗。當我們建立新的親密關係時,會透過伴侶的眼界和思維拓寬原有的世界。透過伴侶,培養了新的興趣、技能和經驗,這樣的伴侶關係往往就吸引人。

親密關係的日漸乏味,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雙方逐漸熟悉後,伴侶拓寬世界的作用變小了。因此,提升自我的意義就在於,在提升自我的同時,可以為伴侶帶去新知識、新體驗和新思想。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