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顧宇軒:孔子就那樣(初二學生習作)

由 稚吟秋聲文化 發表于 人文2023-01-26
簡介因此,我想說,我們一高興,就將歷史上很多人尊之為“聖”,殊不知,孔子和其他幾位“聖人”一樣,他們首先是“人”,不要過分將其神聖化

孔子是什麼樣的人作文

孔子就那樣(原稿)

顧宇軒

所謂“聖人”,皆因那個“聖”字而沾了不少光。除孔子外,孟子被稱為儒家之亞聖;畫聖吳道子;藥聖孫思邈;謀聖張良;兵聖孫武……個個都是在不同領域當之無愧的聖人。

孔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他的思想始終貫穿著濟世救民的理想,他希望社會是一個和諧的社會。

在當時,這種理念在打打殺殺中也算新穎,可放在這個不知何為黑,何為白的社會上,有點基本作文套路常識的人都能寫個八九不離十。孔子老先生,您認為這一切都歸功於《論語》嗎?我還說有一名佳偶薛某某的歌星,他畢生願望還是“世界和平”哩。

談談你對禮的執著,你深信它、敬仰它,要把“禮”這個不能吃喝的玩意發揚光大,這真是太偉大了。但不知一個叫“天命”或“歲月”的萬物之主,它的無堅不摧,能使任何事物淡去其姿色,退出歷史這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超大型舞臺。宰我對你說:“父母死了,服喪三年太長了,君子那麼長時間不行禮、談禮,這樣會禮崩樂壞。”諸如此類云云。這實在是無可厚非的一件事,其本質目的既是“尊禮與守禮”為前提,儘管方式有些不妥當,但孔子您也不必如此大動干戈的批評他呀!現在父母尚健在時可隔三差五地去探望,逝去每年清明不論如何去墳前拜他們一番,孝子之稱也算有了。

不妨對比一下明代心學聖人王陽明,他少時的思想在常人眼中是古怪甚至是匪夷所思的,有詩為利“山近目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此詩看出言詞幼稚,很有打油詩的味道,把自己“格”到龍場貶官,可他自己最後悟道了,或是頓悟了,其結果即時天理為人慾,又可稱知行合一。孔子老先生,你的古稀之年又悟了些什麼呢?

都說對人有好處的大都是好的,你的“仁”、“禮”到底能帶來些什麼?守法、掃盲,個個都能有素質?天大的笑話!溫飽之事都解決不了,談何來的盛世?

而“心學”能修身,可治國,除飢餓,順帶打仗等奇效,可謂是不悟則已,一悟驚人啊!

稚吟秋聲點評:顧宇軒同學作為一位青春期少年,自然“年少氣盛”,並帶著些許反叛,面對道學家們遵從的孔聖人,提出了自己內心對其的否定與反感,並試圖以自己的文字駁斥其思想。但是,因為作者對各家學說只是尚在浮光掠影的瞭解階段,而自身又思考尚淺,因此很多表述顯得思維混亂,邏輯上也不夠嚴密,更有混淆各派思想精髓之嫌疑。

針對昨日蔡曉蕾同學的“朦朧文學”與今天顧宇軒同學的“反叛文字”,個人在此建議,青少年想要以文字表現自己的品味與思想是好事,但是先要學會從別人的品味性和思想性文字的表象中,深析對方的真實內涵。否則,就容易邯鄲學步,寫出過於玄乎和似是而非的文章,陷入故意賣弄實則一知半解的泥沼中不能自拔。

孔子就那樣(修改稿)

所謂“聖人”,皆因那個“聖”字而沾了不少光。除孔子外,還有不少被稱為“聖人”的人:孟子被稱為儒家之亞聖;畫聖吳道子;藥聖孫思邈;謀聖張良;兵聖孫武……個個都是在不同領域當之無愧的聖人。

孔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他的思想始終貫穿著濟世救民的理想,他希望社會是一個和諧的社會。在當時,這種理念在打打殺殺中也算新穎,可放在當今社會,似乎就有點值得推敲。先談談你對禮的執著,你深信它、敬仰它,要把“禮”這個不能吃喝的玩意發揚光大,這真是太偉大了。但你卻不知,一個叫“天命”或“歲月”的萬物之主,它的無堅不摧,能使任何事物淡去其姿色,退出歷史這個超大型舞臺。宰我對你說:“父母死了,服喪三年太長了,君子那麼長時間不行禮、談禮,這樣會禮崩樂壞。”諸如此類云云。我選擇站在宰我這一邊,覺得他所說的實在是無可厚非,其本意也是以“尊禮與守禮”為前提,儘管方式有些不妥當,“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宰我認為守孝一週年就夠了。雖然宰我作為你的弟子,對你提出了不同意見,但孔子您也不必如此大動干戈地批評他“不仁”呀!我想,一個人更應該趁父母尚健在時,隔三差五地多幾次去探望,而當他們逝去後,每年清明時節無論如何去墳前拜他們一番,孝子之稱也算有了,何必一定要守孝三年?孔子所提倡的“禮”,實在是有些形式主義呀!

不妨對比一下明代心學聖人王陽明,他少時的思想在常人眼中是古怪甚至是匪夷所思的,“山近目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此詩在一般人看來,言詞幼稚,很有打油詩的味道,但其實已經有非同一般的境界。他的人生幾經挫折後,終於悟道。他面對“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什麼都沒有得知,由此對朱熹的“格物致知”產生了根本的懷疑。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因此他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

在我看來,王陽明的心學,不僅開悟了自己,還開悟了後世很多人。孔老先生,你的古稀之年,又悟出了多少對己對人深有幫助的思想呢?據我所知,“子欲居九夷”、“道不行,乘桴浮於海”,您在晚年時,發現禮儀不能帶來“有道”的仁政,則“意欲遁世”,實在也是有點消極與厭世呀!

因此,我想說,我們一高興,就將歷史上很多人尊之為“聖”,殊不知,孔子和其他幾位“聖人”一樣,他們首先是“人”,不要過分將其神聖化。而一個人假如像王陽明那樣,一心一意尋求真知,反倒最終真的會有“真知灼見”。

稚吟秋聲語:為了體現作者對於宰我的支援,與對孔子的“禮”的不以為然,我刪改了部分文字,以使表達更加明瞭透徹。年少的作者對於王陽明的“心學”應該不甚明瞭,只是聽說而已,對其少年時代的詩作存在誤讀的情況,又將陽明學說與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性”混淆起來,故一一作出調整。既然作者質疑孔子晚年的思想成就,我索性在結尾舉出例證,直接表現他鮮為人知的晚年消極遁世的另一面。

青少年朋友如一心想要驚世駭俗,光在文字中執意標新立異恐怕不是上策,或許還是要一頭扎進書堆,邊讀邊思考,書讀多了,想法通透了,文字自然就會一鳴驚人。張愛玲說,出名要乘早,我卻想說,這事急不得。

顧宇軒:孔子就那樣(初二學生習作)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