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為什麼夏天的結束總讓人戀戀不捨?

由 介面新聞 發表于 人文2023-01-24
簡介“但我更要迎接的是夏天的到來

煙花出自哪裡

為什麼夏天的結束總讓人戀戀不捨?

為什麼夏天的結束總讓人戀戀不捨?

“但我更要迎接的是夏天的到來。我要迎接漫天的星斗。我要迎接滿河的龍蝦。我要迎接能刺痛我面板的帶刺的野草。我要迎接能刺痛我眼睛的我從不敢正視的太陽。”

這是《1988》裡的一段話。

你有沒有發現,最近的朋友圈和微博都在紀念夏天的結束,滿屏都是對夏天的不捨。如果列一個大家對每個季節的內心OS,大概是這樣的:

秋天:夏天走了

冬天:夏天什麼時候來啊

春天:夏天快來了

夏天:夏天終於來了!

相比於其他季節來說,夏天的到來與結束為什麼如此令人印象深刻?對於我們自己而言,夏天又為什麼如此與眾不同?

為什麼夏天的結束總讓人戀戀不捨?

日語裡有一句話叫“夏天結束了”。日語很擅長表意上的隱晦和欲語還休,因此這句話可以應用於所有“逝去的美好”——是夜晚的微風散了,心裡的愛人去了遠方,教室變成了辦公室,青澀又莽撞的少年們戴上了成年人的面具,一頭扎入了平淡無奇的生活裡。

中文則是將夏天賦予了蓬勃生命力。“生如夏花”出自泰戈爾的“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一詩,原句意為“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英文中也有一個微妙的夏日詞彙:summer crush。它很難在中文裡找到完全對應的翻譯,通常會放在愛情的語境下理解:一見鍾情時靜止的世界、漏拍的心跳、腦海中早已閃過與對方共度一生的畫面,也是偷瞄對方時突然對視的臉紅羞澀和慌亂無措。summer cush是發生在夏天的青澀的、瞬間的暗戀,也是猛烈的、恨不得飛蛾撲火的心動。

語言學領域有一個理論,叫“語言相對論”(linguistic relativity),語言相對論認為,人的語言影響人們對世界的認知。不同文化下,不同語言所具有的結構、意義和使用等方面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使用者的思維方式。人類學家薩皮爾說,“語言與我們的思維習慣不可分解地交織在一起,換言之,它們是一回事”。

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看到,無論是憂傷的、熱烈的,還是曖昧的,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之下,人們都無法平淡地看待夏天這個季節。

為什麼夏天的結束總讓人戀戀不捨?

更何況適合戀愛的氣氛也讓人們對夏季充滿了期待。

夏日裡明朗的陽光和長期的戶外活動提高了人體內血清素的水平和內啡肽的分泌,人們會變得更容易興奮和激動。《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馬小軍說:“我的故事總是發生在夏天。炎熱的天氣里人們裸露得更多,也更難掩飾心中的慾望。”漫長的白晝、通宵營業的公共場所為人們創造了更多的相遇契機,為羞澀青年的戀愛狠狠助攻了一把。

因此這個瀰漫著情愫的季節也得到了許多文藝作品的偏愛。在那個熱情浪漫的羅馬假日,安妮公主遛出了城堡,愛上了一個不知名的社報記者(電影《羅馬假日》);還有那個八十年代義大利炎熱的假期,Oliver和Elio在月光下溫柔地呢喃著“Call me by your name and I’ll call you by mine”,洶湧的情愫盡是曖昧和情慾(電影《Call me by your name》)。

為什麼夏天的結束總讓人戀戀不捨?

電影《Call me by your name》(2017)中主人公定情的經典場面

夏天專屬的“限定記憶”短暫且珍貴,讓我們更加貪戀這個美妙的季節。

小時候暑假的下午,你有沒有在電視前傻樂過?“有一個姑娘,她有一些任性,她還有一些囂張……”、“嘿,兄弟,我們好久不見你在哪裡”、“妖怪吃俺老孫一棒!”陪著你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漫長的暑假。

暑期檔的概念最早來源於美國,專門針對年輕學生這一龐大的消費族群上映比較輕鬆愉快的電影。隨後電視臺也開展了暑期檔,專門在夏季的白天和十點之後播放大量適合青少年觀看的電視節目,創造了專屬於我們的童年記憶。如今代表暑假的《還珠格格》已經不像以前播放得那麼頻繁了,我們也都沒有暑假了,可就算是看到一個爾康或者五阿哥的表情包,我們都會想起曾經在家裡偷摸看電視的自己,和好像永遠過不完的童年。

為什麼夏天的結束總讓人戀戀不捨?

看完電視,悶熱的白天也過去了。燒烤攤、大排檔都支起了攤子,三兩好友,拖著拖鞋,穿著清涼寬鬆的衣服,勾肩搭背地來吃夜宵,是好吃的中國人慶祝夏日的方式。對於同樣熱愛夏日的日本人,他們在慶祝夏天這件事上特別認真,會舉辦專門的夏日祭,其中最有名的活動就是煙火大會。在講究“四季風物”的日本,煙花代表著夏天,和喜歡的人一起看煙火是少男少女們專屬於夏天的幻想。

為什麼夏天的結束總讓人戀戀不捨?

音樂節是狂歡的夏日限定。起源於英國的音樂節最早就在夏天舉辦,因為在高緯度的歐洲,只有夏天才有夠長的白天和適宜的溫度能讓人長期從事戶外活動。而後夏天舉辦音樂節逐漸成為了一種習慣,跟著音樂在草地上肆意舞動,逐漸成了當代年輕人必備的夏日消遣之一。

同樣,夏天裡還有四年一度的世界盃、奧運會,揮灑在體育賽場上的熱血也為夏日記憶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些只存在於夏季的場景就像夏日限定的美食,過了夏天就不會再擁有。短暫的珍貴讓人對此十分渴望,是感性人類面對珍稀事物的天然反應。我們想要留住夏天,其實是想把這個季節帶給我們的美好一直延續下去。

為什麼夏天的結束總讓人戀戀不捨?

夏天為我們製造了限定的記憶,我們也把人生的限定時刻留給了夏天。高考、畢業、初入社會工作,人生重要的篇章都在夏天開啟,讓這個季節變得很有儀式感。

我們會在某個一如既往的夏日,背上行囊遠赴他鄉讀書;也會在四年之後的一個夏日把宿舍裡全部物品打包好郵寄回老家後,開始為自己的生活打拼;直到再從網上購物結算時才發現,預設收貨地址應該從學校改成自己租下的小屋子。值得銘記的相遇和離別都在夏天完成,炙熱的陽光和滂沱的大雨一起見證了我們的黃金時代。我們不想讓夏天離去,是為了拼命地記住自己的黃金時代,甚至貪婪地把它定格為永恆。

不經意間,人生最重要的元素和夏天種下了深深的聯結,為夏天賦予許多了意義——童年、熱血、愛情、青春……構成了我們對夏天的印象。認知符號學認為意義需要透過符號表達,而夏天就是代表這些重要意義的符號,所以我們的認知裡會把夏天看得十分重要。我們懷念夏天,其實是懷念夏天裡發生過的故事;我們期待夏天,其實是期待下一個夏天可以像以前一樣精彩。

為什麼夏天的結束總讓人戀戀不捨?

年少時總覺得有好多個夏天可以揮霍,每個夏天都會過著閃耀的日子。長大了才知道,在平凡無奇的生活裡,只有夏天才能感受到一點當初的自己——對一切都好奇,對一切都期待。所謂的夏日情結,也是自己深藏的赤子之心仍在跳動,是對未來仍然敢想敢做,是對自己仍然充滿希望。

夏天就要過去了,夏天還會遠嗎?

為什麼夏天的結束總讓人戀戀不捨?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