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孩子間的謙讓不是退讓、犧牲的代名詞,而是一種合理的適度分享

由 寶寶好萌 發表于 人文2023-01-19
簡介首先,家長要明白謙讓的意義和價值孩子階段的謙讓,是兩個或多個孩子同時喜歡某件物品,但是其中一方不得不按捺住自己的“慾望”,向對方“妥協”“退讓”的行為,這種行為可以讓孩子有機會獲得“友誼““誇獎”等等

什麼是謙讓行為

瑤瑤剛過生日,那天媽媽給她買了又大又漂亮的蛋糕,瑤瑤很喜歡,但是拒絕讓家人吃蛋糕。她認為,是瑤瑤自己過生日,蛋糕理應是自己的,大人又不喜歡吃甜食,所以不想分給叔叔阿姨們。

大田和小田作為姊妹花,一直被爸爸視為掌上明珠,但是兩歲半的小田近來一直朝著姐姐大田說,這是我的爸爸,你不要讓爸爸抱。

孩子有的時候既不喜歡和別人分享自己的事物和玩具,也不希望分享爸爸媽媽的愛。到底孩子之間需不要學習“分享”“謙讓”,還是多教孩子“爭取”“佔領”?

孩子間的謙讓不是退讓、犧牲的代名詞,而是一種合理的適度分享

首先,家長要明白謙讓的意義和價值

孩子階段的謙讓,是兩個或多個孩子同時喜歡某件物品,但是其中一方不得不按捺住自己的“慾望”,向對方“妥協”“退讓”的行為,這種行為可以讓孩子有機會獲得“友誼““誇獎”等等。並且,自古以來“溫良恭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母在孩子幼年就開始著重培養這種“社交禮儀”。

孩子之間的謙讓行為包括:

物品謙讓:

孩子同時喜歡某件玩具、學習用品、生活用品、零食等,讓給其他孩子,這就是物品謙讓。

角色謙讓:

在進行角色扮演時,將自己的角色讓給別人,或者自己直接失去角色,或者自己交換到一個並不想要的角色。

空間謙讓:

當參與互動的兩個孩子,同時需要一個空間時,其中一方讓出空間的使用權,自己失去使用權,或者減少使用權。

機會謙讓:

當進行比賽、遊戲、考試時,一方將“晉級”“被選拔”的機會讓給他人,自己喪失機會。

適當的謙讓,孩子能獲得小夥伴的信任感,以及和不同小朋友之前的友誼,屬於親社會的行為,他所表現出來的“禮讓“”謙和“”幫助”“分享”,對他個人人格魅力的形成,以及權威的建立,都有非常大的好處,一般可以獲得其他小朋友的高度評價,有著較高的班級地位,領導力可見一斑。

孩子間的謙讓不是退讓、犧牲的代名詞,而是一種合理的適度分享

其次,正確把握謙讓和競爭的分界線

在孩子的生活中,如果沒有教給孩子清晰的分辨“謙讓”“競爭”之間的分界線,那麼孩子要麼一味忍讓,容忍他人損害自己切身利益,要麼總是在爭奪,有著不好的人際關係。但是傳統的“忍讓”教育,則是教給孩子“吃虧是福”“多忍忍”,其實是對孩子自身機會的剝奪,個人利益的損害。不管當不當讓,都要孩子“讓”。這種無原則的“謙讓”教育,不可取。

小翠的兒歌唱的特別好,小花的故事講得特別好,但是幼兒園只有一個去市裡表演的機會,幼兒園老師已經對她倆難以做出抉擇,於是問道:“你們倆怎麼想的哪?要不要互相謙讓一下?”於是,小翠很不情願的說:“讓小花去吧,我以後還有機會。”小翠回家後和媽媽描述起來“謙讓”的情景,當即,家裡就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小翠到底應不應該謙讓同學,放棄自己的機會?”爺爺奶奶比較“佛系”:“孩子還小,機會多得是,讓給小朋友也沒有什麼不妥。”爸爸深知社會競爭的殘酷:“現在小就這麼無原則忍讓,等大了是不是就要把升值加薪機會讓給其他人啊?”

其實,適度培養孩子的競爭心,才是可取的教育方式。性格“強勢”的孩子需要“適度”的忍讓,來建立和其他小朋友的友誼,性格“綿弱”的孩子要學會“競爭”,才能獲取有限的機會。

孩子間的謙讓不是退讓、犧牲的代名詞,而是一種合理的適度分享

最後,孩子不能正確謙讓的原因

1) 父母的錯誤觀念對孩子的影響

現在的父母,觀念中還是以“溫良恭謙讓”的教育理念為主,強迫孩子“謙讓”是主流。

“小佳來找你玩,你把玩具要讓給客人,要不然,以後小佳不和你玩了。”

“妹妹還小,你要讓著她,好吃的要讓妹妹先吃”

這些理念都是教育孩子根據一些莫須有的規則,然後無底線的謙讓。

而另一個極端是無法做到謙讓,比如一個小孩在玩玩具,另一個也過來了站旁邊看半天,第一個孩子也不讓他加入,於是第二個孩子就自己拿起第一個孩子的玩具,然後第一個孩子甩手就是一把就把第二個孩子推倒了。事後老師問第一個孩子,你為什麼要把同學推倒呢?他回答:媽媽說,誰也不能搶我的玩具,誰搶我就推倒誰,不能吃虧。他的母親或許來自家庭教育並不完善的家庭,所以施加給孩子的也都是比較“粗魯”比較“野蠻”的教育方式。

其實“過度謙讓”和“不知謙讓”都不應該是孩子的正確認知,父母觀念錯誤將導致孩子成長過程中嚴重的後果。

孩子間的謙讓不是退讓、犧牲的代名詞,而是一種合理的適度分享

2) 社會不良環境的影響

公交車上的一個座位該誰坐,會引起老中青三個年齡層的爭吵。

插隊買東西,是成年人不遵守規則的寫照。

對映到孩子的世界,就是一個孩子佔住自己喜歡的玩具,不讓其他人玩;還有的就是一手拿住積木盒子,一手佔住會唱會跳的小兔子,兩隻眼睛盯著自己想玩的小青蛙,準備有機會就“據為己有”。

坐的小椅子要比較新的,不能有磕碰;

準備吃飯前去洗手,把別人擠到一邊,自己非要先洗。

所以,成年人的世界和小孩子的世界,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要麼把“忍讓是吃虧”,自己千萬不能吃虧,要麼是“吃虧是福,我不和你們計較”。孩子模仿大人的行為,不良環境影響出孩子不同的“謙讓理念”。

孩子間的謙讓不是退讓、犧牲的代名詞,而是一種合理的適度分享

如何學會適度謙讓,是爸爸媽媽和寶寶們一起需要努力的方向

1) 爸媽要做孩子的榜樣,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對父母的行為及行為準則要求頗高。“父母是沒有資格證書就可以入行的職業”此話不假。但是,在為人父母后,一定要積極吸取必要的知識,來補齊原來沒有得到正規教育的短板。比如適度的“謙讓教育”。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孩子性格的形成至關重要。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家裡父母謙和,又互相督促;鄰里之間彬彬有禮,卻又不過分侵佔對方權益;孩子在社交關係中就能學會妥善處理親密關係的方法。

坐公交車時,為老幼病殘讓座;

開汽車過馬路,禮讓行人;

這些以身作則的行為,都能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孩子間的謙讓不是退讓、犧牲的代名詞,而是一種合理的適度分享

2) 角色扮演,體會適度謙讓的樂趣

在遊戲中,孩子更能培養適度謙讓的樂趣。如果對小夥伴做到自己暫時不玩的玩具讓給他們玩,自己想要玩的玩具,和小夥伴表達清楚,小夥伴也會樂意讓給自己玩,這樣相處才會不打架不吵鬧。大家一起玩,玩具和物品做到適度分享,在角色扮演的遊戲裡,有意識的讓孩子學會對他人謙讓,自己的需求也要合理提出。孩子之間的遊戲才能玩得下去,右移也能維持下去。

3) 為孩子創造謙讓的機會,並同時加以教育

孩子們之間互相謙讓,分享,本是一種很自然的行為,家長在家裡為孩子創造分享和謙讓的機會,告訴孩子分享快樂能獲得兩份快樂,分享給小朋友事物,你也能獲得小夥伴帶來的零食。孩子會很樂意和其他小夥伴分享自己擁有的玩具和食物的。

孩子間的謙讓不是退讓、犧牲的代名詞,而是一種合理的適度分享

適度的謙讓,並不是讓孩子犧牲和退讓,而是透過這種手段,和他人建立連線和友誼,這也是一個人適應社會程度的體現。讓孩子從小就擁有適度分享適度謙讓的理念,才會在以後邁入社會時,擁有好的人際關係。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