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千古第一陽謀“推恩令”,它背後的本質邏輯是什麼?有無破解之法

由 老易亂說 發表于 人文2023-01-17
簡介諸侯王之所以會老老實實地去接受“推恩令”,其實主要也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首先他們在名義上不得不接受

看相鼻子代表什麼

千古第一陽謀“推恩令”,它背後的本質邏輯是什麼?有無破解之法

“推恩令”被譽為千古第一陽謀,它實際上是打著“為你好”的旗幟,冠冕堂皇地實現管理者的管理目的。

推恩令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完美地解決了從漢初遺留下來的“諸侯王尾大不掉”的問題,

為中央集權提供了牢靠的保障。

顧名思義,“推恩令”就是推廣恩惠的命令的意思。推廣誰的恩惠呢?自然是皇帝的!向誰去推廣皇帝的恩惠呢?自然是諸侯王以及他們的子嗣們!

那麼,這個向皇帝潛在的對手推廣恩惠的政策,為什麼能成為千古第一陽謀呢?它在邏輯上難以破解的原因又究竟是什麼呢?甚至我們可以開啟上帝視角,看看它究竟有沒有破解之法?

推恩令誕生的背景

千古第一陽謀“推恩令”,它背後的本質邏輯是什麼?有無破解之法

沛縣流氓劉老三趁著秦末天下大亂的風雲際會之機,一路升級打怪,最後憑藉“聯合創業”的模式優勢打敗了大魔王項羽,成功建立了大漢王朝。

創業容易守業難,特別是劉邦這種到處拉投資的聯合創業,如何把股份公司變成獨裁公司,這劉邦以及他們老劉家後面幾代人都在認真思考和終生奮鬥的大問題。

劉邦很聰明,他在處理這個問題上相當務實且合理,他選擇了“分步走”的方式。

對於那些暫時還不能擺脫的大股東,他選擇了按規矩來,封了韓信等七個人為異姓王。

這些人暫時還不能一起得罪,得先穩住他們。然後等到時機成熟之後,再各個擊破。

對於手下那幫老兄弟,也就是軍功集團,這幫人也是需要依仗的,也不能得罪。所以,也必須給他們分紅!但是,既然你們一直跟我混,獨立的股份(軍政大權)肯定是沒有的,你們只能做高管。而且,還得想辦法讓他們明白,咱們才是一條船的,

於是劉邦在晚年靈光一閃,搞出了著名的“白馬之盟”。

但是,即便是這樣,劉邦對於自家的統治力還是沒多大信心。不是劉老三生來不自信,而是他們老劉家的底子確實薄了點。

所以,基於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的考慮,劉邦又安排了大量的劉氏子弟為諸侯王。這一招,現代人都很明白,其實就是用自家人持股去逐漸稀釋合夥人的股份。

劉邦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就是漢初的“半郡國半分封”制度!

千古第一陽謀“推恩令”,它背後的本質邏輯是什麼?有無破解之法

結果,劉邦在解決了異姓王的問題之後,便迎來了生命的終點。把軍功集團和諸侯王的問題,留給了身後的人。

呂雉一朝,其實對諸侯王的各種打擊是相當到位的。但是,歷史的拐點就發生在呂雉唯一的兒子劉盈去世時。劉盈去世了,沒啥念想的呂雉把精力全部放到扶持孃家人上面去了,甚至還在臨終前動了軍功集團的相權,結果引發了軍功集團和諸侯王的聯合反撲,使得呂氏家族灰飛煙滅。

所以,到了文景兩朝的時候,西漢王朝其實在內部集權的事情上,主要還面臨著兩個方面的威脅,

一個是軍功集團,一個是諸侯王。

軍功集團畢竟是打工人,很多事情在名義上是很受限制的,相對比較好解決一點。賈誼給漢文帝提的“列侯之國”,其實基本上就瓦解了軍功集團的問題。

但是,漢景帝時期又逼出來了“七國之亂”,逼不得已,軍功集團又再次抬頭。

當然,最後漢景帝逼死了軍功集團的代表周亞夫,算是勉強解決了這個問題。

千古第一陽謀“推恩令”,它背後的本質邏輯是什麼?有無破解之法

剩下一個諸侯王的問題,其實政治天才賈誼也給漢文帝提過金點子,那就是

“眾建諸侯少其力”。

只是因為漢文帝是作為一個傀儡皇帝上位的,不想也不敢過於激進打破皇權之外的兩相平衡。所以並沒有全面、徹底地去實施賈誼的建議。

到了漢景帝時期,其實當時的軍功集團已經被壓下去了,只要他能全面去實施賈誼的“眾建諸侯少其力”,其實“七國之亂”根本就不會發生。

只不過,漢景帝這位同志比他爹要激進得多,他比較想一步到位。

所以在晁錯的建議下,急躁地推行《削藩策》,結果引發了“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雖然僅僅花了三個月就被平定了,但是它的後遺症卻是巨大的。一是軍功集團再度崛起,二是讓景帝政府明白了,強行削藩勢必會引起暴亂的。

所以,漢景帝后期對於削藩的態度要溫和得多,

一是他要再次壓住軍功集團的勢頭,二是他不敢過於冒險地去逼反所有諸侯王。

千古第一陽謀“推恩令”,它背後的本質邏輯是什麼?有無破解之法

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削藩又變成了一個勢在必行的事情了。因為軍功集團已經被壓下去了,而且漢武帝確立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儒家思想講究什麼?講究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你們諸侯王自立門戶,關起門來過自己的小日子,既不合法也不合理。

同時,從漢武帝的政治目標來說,削藩也是必須進行的事情。這位同志一開始就是打算死磕匈奴,開疆拓土,留下萬世美名的。如果不削藩,他怎麼去無障礙地去調動全國資源?你說你豁出去打匈奴,吳國人民或者楚國人民不樂意怎麼辦?他們消極怠工怎麼辦?

削藩,是漢武帝遲早要解決的大事!

但是,怎麼削藩,這還是很有講究的!

是學他爺爺那一套溫水煮青蛙,還是學他爹那一套誰不服就揍誰呢?

千古第一陽謀“推恩令”,它背後的本質邏輯是什麼?有無破解之法

在元朔二年(前127年),

主父偃開始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他對漢武帝建議說:

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

這是啥意思呢?一是諸侯王的地盤太大了,威脅太大了,必須要削弱;二是不能學晁錯那樣去蠻幹,這樣會造成大漢王朝的資源內耗;三是建議打著“仁孝”的名義,主動幫諸侯王分家,讓他們一代不如一代,然後您還賺了一個好名聲。

這就是著名的“推恩令”,具體的內容就是:

原本諸侯王的土地,只能由一人來繼承,這個人選便是嫡長子。但皇帝要雨露均霑,下令諸侯王,只要是諸侯王的孩子,不管是嫡還是庶,都同樣可以獲得王國的一部分土地。

漢武帝是何等聰明的人?稍加點撥就明白這一招背後的威力和好處在哪裡了!於是,立馬就採取了主父偃的建議,全面推行“推恩令”了。

推恩令的邏輯分析

千古第一陽謀“推恩令”,它背後的本質邏輯是什麼?有無破解之法

推恩令的表層邏輯其實很簡單,就是打著“皇恩浩蕩”的名義,幫助諸侯王分家,把諸侯王一脈傳承的一個拳頭,逐漸分成越來越多的手指頭。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更深入一點去思考,就會發現很多不同尋常的地方!

第一點,推恩令只不過是把諸侯王的權力和地盤打散了再分出去,並沒有額外剝奪諸侯王什麼東西,還是潑出去那麼多水。那麼,皇帝是怎麼來完成中央集權的呢?

打散了、揉碎了的東西有一種什麼好處?那就是便於單個管理,因為單個諸侯的實力越來越弱,他們的威脅性就會越來越小,只能漸漸地對中央政府唯命是從。

那麼,他們的單體實力雖然變小了,不還是可以聯合起來嗎?畢竟整體權力和資源體量並沒有發生什麼變化呀!但這也只存在理論上的可能,為什麼?因為人心各異,那些自立門戶的小諸侯是不可能不約而同地團結起來一起對抗中央政府的,每個人都會先立足於自己的既得利益。

千古第一陽謀“推恩令”,它背後的本質邏輯是什麼?有無破解之法

聯合搞事歷來都是十分艱難的!遠的不說,“七國之亂”之前,吳王劉濞就聯絡了很多諸侯王吧?大家也都答應共同出兵了吧?結果是不是有很多諸侯王(如齊王)就臨時反悔或坐山觀虎鬥了?

推恩令把諸侯勢力進行無限切割了,首先就保證了中央政權的安全問題。

那麼,中央政府又是如何去完成他的權力回收的呢?

兩個方面,一是等某個諸侯王斷代,中央政府可以名正言順地把這一部分利益回收到中央;二是當這些諸侯王越來越小,小到一定程度就直接被郡縣政府機構接管了。

千古第一陽謀“推恩令”,它背後的本質邏輯是什麼?有無破解之法

第二點,諸侯王也都是聰明人,稍微想一下就明白“推恩令”是中央政府在對他們實行慢性死亡政策,那麼他們為什麼不反抗呢?明知道到頭來是個死,咋就沒有勇氣反抗一下呢?

諸侯王之所以會老老實實地去接受“推恩令”,其實主要也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他們在名義上不得不接受。

在儒家思想體系之中,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更何況這還不是叫你直接去死,只是幫你分一下家,讓你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到雨露天恩。你若是敢公開把皇帝的好心當成驢肝肺,那你就等著承受輿論與政治的雙重製裁吧!

其次是為了維持內部穩定,諸侯王必須要接受“推恩令”。

按照原來的“嫡長子繼承製”,諸侯王的其他兒子們基本上就是“天天聞著肉香,但是吃不上肉”,這如果是制度明文規定倒也罷了,大家只能認命。可是,皇帝頒佈了推恩令,他們可以名正言順地繼承財產了,若是諸侯王堅決不執行的話,十之八九,他們家裡會被攪得雞飛狗跳的,殺兄弒父的事情就說不準了。這種情況下,就連最受傷的嫡長子估計為了團結其他兄弟,都會抱著破財消災的心態主動去擁護中央的好政策。

最後基於實力的“兩害相權取其輕”思想也迫使諸侯王必須要接受“推恩令”。

其實地方諸侯王挑戰中央政府是屬於以一隅戰全國,正常情況下,幾乎是沒有成功的可能性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歷史上的藩王造反(朱棣是個例外)很少會成功。漢武帝時期,前朝的“七國之亂”還歷歷在目,諸侯王對自身的實力心中有桿秤,是不敢輕舉妄動的。造反這種事,如果不是被逼得無路可選的情況下,一般人是不會選擇的。推恩令雖然能讓諸侯王慢性中毒,但是,畢竟痛感沒有那麼強烈。兩害相權取其輕,他們只能逆來順受地選擇接受推恩令。

千古第一陽謀“推恩令”,它背後的本質邏輯是什麼?有無破解之法

那麼,推恩令是否只有上述這些明面上的作用呢?顯然不止!舉兩個例子來說明一下。

以前的諸侯王是一個大體量,因為實力強勁,地方政府根本管不住他們。但是,推恩令實施以後,他們的實力被削減了,他們的違法風險就增加了許多。

地方政府慢慢就可以憑實力去制約他們。

一旦諸侯王作奸犯科被抓了,那麼中央政府完全可以找個正大光明的理由沒收諸侯王的所有權益或大部分權益。

另外,原來一個諸侯國是一套管理班子,推恩令實施以後,一個諸侯國被分成若干個諸侯小國,是不是需要若干套管理班子?那麼中央政府可以打著幫你的名義,給你身邊配備相關的管理人員,慢慢地稀釋諸侯王的權力。

比如漢武帝時期設立的刺史一職,主要就是負責監督和分割諸侯王的權力的。

總而言之,推恩令看似很簡單,實際上是一套組合拳,

打法很靈活、運營成本很小、威力卻很大,讓人防不勝防。

千古第一陽謀“推恩令”,它背後的本質邏輯是什麼?有無破解之法

把上述這些邏輯搞清楚之後,關於推恩令我們還要了解一下他的實施前提條件是什麼?

首先,你得保證皇帝頒佈的這項政令,在名義上是無懈可擊的,也就是政令的合理與合法性要經得起考驗。

這需要儒家思想體系來提供一層保護色,因為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之中已經明確把“大一統”上升到了天經地義的高度了,皇帝的指令至高無上,所以推恩令佔據了理論和思想的制高點,你們諸侯王不“領情”,那是你們不知好歹,甚至可以說你們大逆不道。

其次,你得保證這些政令針對的主體之外,沒有其他掣肘和威脅。

景帝之前為什麼不適合削藩?因為諸侯王還肩負著制衡軍功集團等其他勢力,拱衛中央皇權的職責,如果急於削藩,很容易按下葫蘆浮起瓢。漢武帝時期,軍功集團已經徹底被按下去了,這個時候才能一心一意地去削藩。

最後,任何陰謀、陽謀在絕對實力面前都是白搭,沒有絕對實力作為後盾和保障,所謂的削藩也註定只能是一紙空談。

你要推行推恩令,就要做好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的準備,萬一有些諸侯王狗急跳牆要和你拼個魚死網破,你要能迅速地以絕對實力去碾壓他們,同時起到殺雞儆猴的震懾效果。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實現了這種效果。

推恩令,不是解決削藩問題的唯一辦法,但絕對是削藩之中成本最優的辦法。想想三國時期,劉備作為堂堂中山靖王的後代,卻被推恩令推到織蓆販履的地步,就知道這一招溫水煮青蛙有多厲害了。

推恩令究竟有沒有破綻?

千古第一陽謀“推恩令”,它背後的本質邏輯是什麼?有無破解之法

很多人說推恩令是一個無解的陽謀,但其實透過上述的邏輯分析,它還是有很多邏輯上的破綻的。

首先,很簡單一個道理,你皇帝下令給諸侯王要他們分家,說這是什麼雨露均霑。

那好,上行下效唄,你皇帝先做出表率來,你們家帶頭分家唄!

你自己不分家,卻光逼著別人分家,這不是耍流氓嗎?

沒錯,推恩令其實就是一個很流氓的政策。所以,前面才會說,要實行推恩令,皇帝必須掌握絕對的話語權。只有掌握了絕對的話語權,這種耍流氓才能冠冕堂皇。老子這皇權是上天選的、是神授予的,我怎麼分?不能分呀!只能是你們去分。

其次,我們從邏輯上去對症下藥,推恩令不就是要分家嗎?

那麼,如果諸侯王能夠保證自己的兒子數少點,是不是就不會受到很大的傷害?

後世的“少生優生”是不是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當然,古代醫療條件相當有限,孩子的存活率是很難得到保障的,“少生優生”同樣是一件風險極大的應對措施。

再然後,推恩令這種陽謀只能在中央集權佔據絕對優勢下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如果諸侯王能選擇和扶持其他勢均力敵的勢力集團來維持平衡,是不是皇帝也不敢貿然削藩?

比如漢初由於軍功集團的存在就讓中央政府在削藩問題上投鼠忌器。

後世計程車族崛起時期、門閥政治時期、軍閥割據時期,哪個中央政府敢推行削藩政策?你皇帝拉攏這些自家人來看家護院都來不及,還敢削藩?

千古第一陽謀“推恩令”,它背後的本質邏輯是什麼?有無破解之法

歸根到底,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萬事萬物皆有破綻,這個世界根本就不會誕生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政策和策略,它們都是受制於特定的應用環境的。

所謂的好策略、好方法、好計謀,其實不過是做到了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

我們去學歷史、讀書學知識,其實最重要的就是跳出“生搬硬套”的框架,要學會靈活地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

其實,漢武帝推行的推恩令,在邏輯本質上就是“化整為零”的套路。雁過留痕,只要有出招就會有破綻,

怎麼去利用破綻進行更高維度的博弈,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思考的問題。

千古第一陽謀“推恩令”,它背後的本質邏輯是什麼?有無破解之法

當然,也有很多人覺得,我們大可不必在這裡為古人擔憂!那麼,我們仔細想一想,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難道不是經常活在各種“推恩令”之中嗎?難道我們身邊了少了那些各種打著“為你好”的名義從而對你進行某種綁架的人和事嗎?

父母的嘮叨、朋友的勸說、孩子的糾纏、領導的約束……其實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推恩令”。

慶幸的是,我們是生活在一個文明高度發展的時代,對於這些各種各樣的“推恩令”,我們都會有自己的判斷和選擇。其實也就是一個利弊的權衡或者成本的選擇以及情緒的堅持。

如何去判斷或者拒絕別人的“為你好”,這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希望大家保持理性、保持清醒,堅持原則、堅定立場。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