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萬瑋:教育只有一個主題

由 新校長傳媒 發表于 人文2023-01-13
簡介杜威說學校即社會,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學校是社會的一部分

時運不齊的齊讀什麼

萬瑋:教育只有一個主題

2022年8月,我出版了一本新書,《教育只有一個主題》。書的封底有一段話:無論時代如何變化,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豐富多彩的生活本身。生活有多寬廣,教育就有多寬廣。生活有多複雜,教育就有多複雜。生活如何變化,教育就如何變化。生活是怎樣,教育便是怎樣。

懷特海:教育的本質

“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完整呈現的生活本身。”這段話出自於英國哲學家、教育家懷特海的代表作《教育的本質》。他這樣論述:

我們將生活拆得零散,教授代數、幾何、科學、歷史,但也僅限於書本知識而已;我們還教給學生多門語言,但他們卻從未掌握;最無聊的是,我們教授文學,卻只講莎士比亞的戲劇,再附帶一些文獻註釋和對劇情和人物的短評,然後讓學生死記硬背。這樣的課程表算得上是生活嗎?算得上我們親身經歷的日常嗎?

懷特海還提出,人的智力發展有三個階段,迴圈往復,分別是:浪漫、精確、綜合。

我初讀這本書時,剛剛從大學畢業,還處於人生的“浪漫”階段,對教育的本質理解並不深刻。隨著職業生涯的展開,教完了一屆又一屆學生,經歷了一個又一個挑戰,突破了一層又一層障礙,逐漸從“浪漫”進入“精確”,再到“綜合”,驀然回首,才忽然領悟,教育為什麼只有生活這一個主題。

以我自己為例。小時候因為學習成績好,老師稱讚,同學羨慕,一路順利升入大學。讀大學後,方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陷入深深的迷茫。離開象牙塔走入職場,彷彿一隻沒有準備好的羊羔被拋入荒野,所面對的大部分挑戰學校裡都沒有教過,需要自己從頭探索,自主學習。大學讀理科時信奉“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工作之後才逐漸領悟,這個觀點是多麼狹隘。

幸運的是,我迅速調整好心態,抖擻精神再出發。工作不是學習的結束,恰恰是學習的開始。

萬瑋:教育只有一個主題

泰戈爾:生活之河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好的教育,是讓每一個人都踏入生活之河而毫無懼色。

初讀這句話,內心很受觸動。回想自己剛踏入生活之河,因為無知無畏,歷經坎坷,吃了不少苦頭;又因為有內驅力,及時反省,才能一路成長。做了學校管理者之後,我開始思考,學校教育要教給孩子什麼,才能讓他們踏入生活之河,而毫無懼色?

我後來有一篇演講,主題是“學校教育要重點關注孩子5個方面的素養”,正是源於對這句話的迴應:

1。 工具與技能。學校教育必須給孩子基本的知識與技能,讓他們掌握一定的工具,畢業之後能夠有基本的維持生存的能力。這也是數學、語文等核心學科的任務。

2。 興趣與特長。當孩子們有自己的興趣和選擇,同時又有自由支配的時間,便一定能夠在相應的領域得到充分的發展,達到一定的高度,形成自己的特長。而未來的個體,一定依靠自身的特長方能立足於社會。

3。 文化與傳承。每一個國家的教育首先是本國文化的傳承,愈是開放,愈是全球化,我們愈是需要在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與精華。傳統文化是我們精神力量的來源。

4。 視野與境界。年輕人需要有寬廣的視野,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知道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明白其他國家的同齡人的思維方式。視野開闊之後,境界才能獲得提升。胸懷天下的孩子,才能真正成為偉大民族復興的中堅力量。

5。 挑戰與勇氣。人的一生註定困難重重,讓孩子學會挑戰自然、挑戰世界,在此過程中學會挑戰自己、戰勝自己,是成長的必經步驟。

萬瑋:教育只有一個主題

杜威:教育即生活

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的觀點更為直接:教育不是為生活做準備,教育就是生活本身。

我對此的理解有三點,一是真實,二是生長,三是學習。

先說真實。學校不是封閉的,而是社會的有機部分。要常常思考校園裡的管理舉措會不會在現實生活中真實發生。中國古人講“慎獨”,當一個人在獨處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才是他真實的狀態。同樣的,我們觀察教育的效果,要看學生離開校園,在沒有教師的監管之時,所表現出的行為。這就要讓真實的教育在校園裡發生。

再說生長。杜威說: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我認為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

我一直提倡,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要給他們更多的體驗,體驗是生長的養分。犯錯不但不可怕,還是必經之路,該踩的坑必須踩,小的時候不踩,長大了還得踩。而長大了再踩,付出的代價可能就會很大。

孟子有一個觀點,叫“勿忘勿助”,用來看待兒童的生長比較合適。勿忘,就是保持關注,不要忘記,不要缺位;勿助,就是做該做的,不要替代,不要拔苗助長。

最後說學習。教育是生活,工作是生活,學習也是生活。杜威說學校即社會,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學校是社會的一部分。因此,好的教育應當延續到校園之外,延續到孩子的一生。不僅如此,教育者自身也要抱有終身學習的理念,將工作看成是學習的一種方式。

萬瑋:教育只有一個主題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是杜威的學生,他將杜威的理論做了一些調整,改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陶行知說:我們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

今天的教育與生活嚴重割裂。講德育的教師不遵守社會公德;經濟學家不能預測經濟走向;研究管理的專家完全無法勝任一家企業的管理崗位;投資專家常常虧錢……

教育專家沈祖芸老師說:知識經濟時代,專業分工的邊界越來越模糊,世界不再是按照領域來劃分,而是按照挑戰組織起來的。

因此,今天世界各地的學校教育,都在不斷突破和創新,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應對未知世界的能力。

陶行知強調知行合一,對於教育者而言,就是要注重身教。你希望學生怎麼做,你自己先做示範。你自己認為是好的習慣,你自己首先要堅持。如果自己做不到,也不要勉強他人。

人生如同升級打怪,遇到的是一個又一個的挑戰,不會有單純的數學問題,物理問題,語文問題。這也是今天教學改革為什麼會出現跨學科整合、基於問題的學習(PBL)、專案化學習、團隊合作學習、情境教育、實景教學等概念。有一些小微創新學校甚至打破原有的學校組織架構,不分年齡,不分學科,完全以任務為導向,以課題研究、問題解決為主要的教學方式。

陶行知還主張社會才是最好的學校,因此主張孩子們要更多走入社會,到企業裡去,到社群裡去,在街頭巷陌、山川田野中學習知識,感悟人生。

萬瑋:教育只有一個主題

顧遠:教育3。0

知名教育人顧遠說:學習在窗外,他人即老師,世界是教材。

2022年8月,顧遠出版了《教育3。0》一書,引起很大反響。顧遠說:今天教育問題的嚴重症結在於:用19世紀的體制,教授20世紀的知識,讓學生去應對21世紀的挑戰。

顧遠提出的解決思路是打破學習時空場域的限制,打破教與學的二元對立關係,構建一個社會化的學習體系,也就是從教育1。0進化到教育3。0。

教育1。0的模式下,學習者就像被動的資訊接收器,而教師則是全知全能的輸出者。其中暗含的邏輯包括“教育等於學校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傳遞學科知識”、“教育唯一正確的方式是作為知識權威的教師的灌輸,以及學生大量的反覆訓練”、“教育唯一正確的評價方式是標準化的考試”。

教育2。0則是當下很多教學改革和教育創新採用的形態,比如PBL、探究式學習、STEAM教育模式等。這個時期鼓勵學習者之間進行溝通、聯結、合作、探究知識的結構,教師則像個交響樂團的指揮。

到了教育3。0,教師更像一個學習社群裡的導遊、導師或協作者,學習者自己就是學習網路的連線者、學習內容的創造者、學習體系的建構者,整個學習社群呈現出網狀的結構。

《禮記》說,教學相長。韓愈在《師說》中說,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在我看來,教育3。0是一個共創共生共學的教育生態社群。師生共同探索、共同學習、共同成長。教與學、師與生、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生活之間的界限完全模糊。

朱永新:未來學校

今天的學校會被未來的學習中心取代。

這是朱永新教授在2019年出版的《未來學校:重新定義學校》一書的核心觀點。

未來的學習中心,沒有固定的教室;沒有以“校長室”、“行政樓”為中心的領導機構;可以在社群,也可以在大學校園;沒有統一的教材,全天候開放,沒有周末、寒暑假,沒有上學、放學的時間,也沒有學制;教師是自主學習的指導者、陪伴者,一部分教師將變成自由職業者……

朱永新教授在書的第一章開宗明義地說:人類的學校,從古至今,再到未來,大概可以分為四個重要的歷史發展階段。一是前學校階段——原始部落耳提面命的教育就屬於這個階段;二是學校階段——5500年前古巴比倫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泥版書屋”,5500年前古埃及的宮廷學校,我國父系氏族末期的“成均”和“庠”,都是學校階段的代表;三是現代學校階段——隨著工業革命應運而生的現代學校,按照誇美紐斯的班級授課制構建,有統一的教材、教學大綱、上課時間、教學內容、課程設定;四是後學校階段——這就是未來的新型學校,嚴格意義上說也可以不稱為學校,而是學習中心。

2022年月18日,我應邀參加了主題為“守望傳統,創造未來”的讀書會活動,和其他與會者一起分享了《未來學校》一書的讀後感,也提到我即將出版的《教育只有一個主題》與朱永新教授有許多類似的觀點。我們都認為,未來學校將會有重大的正規化轉變,這是可以預見的歷史趨勢。

萬瑋:教育只有一個主題

生活:多彩多元

教育的主題是生活,那麼,生活有些什麼特徵呢?我認為至少有“五多”,分別是多彩,多元,多舛,多變,多忘。

一是多彩。羅素說,參差多彩,乃幸福之本源。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一個人精力再豐富,也只能感受體驗其中極其微小的一部分。

二是多元。立場多元,價值多元。面對同樣的事實,也有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觀點。如果說多彩是物質層面,多元則是精神層面。

三是多舛。王勃《滕王閣序》說:時運不齊,命途多舛。生活的本質就是如此,所以說人生是悲劇。無論曾經擁有怎樣的繁華富貴,到頭來終究還是一場空。多舛的另一種形式是多難,多難不僅興邦,也能淬鍊人才。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四是多變。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這世界惟一的不變就是“變”。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拍在沙灘上。只有緊跟時代的步伐,才能不被時代拋棄。

五是多忘。貴人多忘,不是貴人也多忘。黑格爾說,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惟一教訓,就是從不吸取任何教訓。正是“好了傷疤忘了疼”,於是陷入一個又一個的輪迴。

萬瑋:教育只有一個主題

結語:教育的變革

1986年,《義務教育法》開始實施,受益於此,中國的人口素質迅速提升。時過境遷,今天在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對於中產及以上的家長來說,即便沒有《義務教育法》,他們對孩子的教育不僅不會停止,可能還會更“雞”,更“卷”。

事實上,很多家長對孩子進行了“過度教育”,也許需要頒佈一個不得在學前進行學科類培訓的條例,來約束家長們的行為。假如朱永新老師所言成真,國家對於未來學校的管理在政策層面進行調整,學歷、文憑不再那麼重要了,家長可以有更多的選擇了,他們會為孩子選擇什麼樣的教育?

我相信那將會是一個百花盛開的場景。教育將突破現有形態,與生活真正融合。

而這樣的變革於生活而言,不過是一朵小浪花。

萬瑋:教育只有一個主題

責編

| 琬琰 芋圓

商務

| 陳老師 13594694330(微信同)

投稿郵箱

| 2594889720@qq。com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