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先解決心情,再解決問題——你有定義你的情緒的勇氣嗎?

由 原來是MissLee 發表于 人文2023-01-06
簡介在這種看見與理解中,我不主張去簡單地理解我們經常在市面或網際網路資訊中接觸與認知到的複雜情緒,這種後天社會環境給命名的複雜情緒會越來越多,並不停地更新迭代,混淆人們的認知與思維

如何克服恐懼心理ppt

先解決心情,再解決問題——你有定義你的情緒的勇氣嗎?

市面上不少心靈雞湯或大咖培訓課程都在說:先解決心情,再解決事情。

那究竟什麼是先解決心情?什麼是再解決事情?

大咖們、導師們只會規勸你要自我成長,要提升認知,所以建議你報讀各種成長營或提升課程。然後你就會不知不覺被套路,成為待割韭菜。這個過程心理學叫被心理暗示,在這過程中被植入潛暗示後,隨時都有可能被催眠而不自知。

因此,市面有另外一句心靈雞湯說:無知不可怕,可怕的是無知的你還不自知。

回到剛才話題,什麼是先解決心情?

解決心情並不是讓你控制情緒,嘗試去管理自己的情緒。

因為,情緒是一種本能,尤其是人的四種基礎情緒(喜、怒、哀、懼)是與生俱來的,是動物保命的生存本能與策略。複雜情緒(焦慮、抑鬱、煩躁、狂躁、瘋狂……)是後天成長與生活環境所塑造形成的,這個倒是可以適當調理與緩解。

對心理學有所瞭解的,都應該能夠理解與本能對抗,甚至想要去管理自己的本能,無異於去壓抑與管制自己作為人的本性,這是要出大問題的。

什麼大問題?心理問題呀,嚴重的會由於心理問題而產生軀體表象,也就是身體生病。

故本能不應該被壓抑,更不應該被管制,它並不是商品,也不是員工,它是人的一種防禦機制。因此,我們要管制的是因過度強烈的情緒而引起的不良言行,而不是情緒。

現在有不少的人,在做出了後悔又或者是不好的事情的時候,就總是拿自己有心理疾病,比如焦慮症、抑鬱症、狂躁症等來說辭,逃避社會與法律責任。這是錯誤的,這是一種懦弱、沒有擔當、害怕承擔責任、承擔後果的懦夫行為。

因此,所謂的先處理情緒,也只不過是告訴我們要先看見情緒、定義情緒、理解情緒。

在生活中,人們往往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處在怎樣的情緒中,被怎樣的情緒所裹挾。因為看不見自身的情緒,不願承認自己當時的情緒,不願面對自身內心最真實的心理呼喚,而一路被情緒裹挾,處在言行失控,不太理智的精神狀態。

先解決心情,再解決問題——你有定義你的情緒的勇氣嗎?

舉個例子或許朋友們能好理解一些:

(不排除有可能會更迷惑)

文字或電波那頭看到或聽到我的這篇文章的某些人,也許會不屑一顧,心裡默默說“神經!胡說八道!難道你還比大咖、專家、科班出身的要厲害,人家說情緒管理就是情緒管理,不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就很難與人好好溝通,無法工作順利、情感順利、家庭順利。你還說情緒不應該被管理,難道任意情緒控制我們,像瘋子一樣傷害自己和他人們?負面情緒就是要被控制,要被管理的。”然後就取關、給差評。

我們可以來分析一下,這位朋友他究竟是處在一種怎樣的情緒下。是煩躁還是不開心?我想這位朋友一般會說“我沒情緒,你根本不值得我產生情緒,我很正常”。

在我的研究、整理與分享中,我經常會提醒朋友們要看見真實背後的真相,看見情緒背後的情緒。

要知道,腦科學已經透過大量實驗得到一個研究結果,那就是我們的大腦裡有一個解釋者,也就是大腦有它自身的解釋機制,會為自身身、心所無法理解與接受的事與物給出一個合理化的解釋,這也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目的就是讓自己有理由值得活下去。

那這位朋友說自己沒有情緒,又或者我們從表面上看是煩躁或是不開心,其實這些都是表象,這些都只不過是表象的描述又或形容。說白了就是似是而非的含糊其辭,又或者是一些所謂的複雜情緒,連自己都難以描述。

在這種看見與理解中,我不主張去簡單地理解我們經常在市面或網際網路資訊中接觸與認知到的複雜情緒,這種後天社會環境給命名的複雜情緒會越來越多,並不停地更新迭代,混淆人們的認知與思維。

所謂看見情緒背後的情緒,也就是看見表象情緒背後的基本情緒,當你能夠看見的時候,才有機會去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從而尋找對應的處理方式。

那這朋友的煩躁或沒有情緒背後的基本情緒究竟是什麼呢?

首先肯定不是快樂。

那是憤怒嗎?是哀傷嗎?是恐懼、害怕嗎?

估計當我這樣問的時候,朋友們就很難對答上來了。這就是我們無法最真實、最簡單、最深層看見自己的原因,我們無法承認自己的憤怒、哀傷與恐懼,因為在我們心靈深處這是弱者的表現。

那有可能真的是沒有情緒嗎?

有可能,只是如果沒有情緒,那就真的是不屑一顧、不值一提,他已經可以雲淡風輕,左耳進右耳出,腦海裡飄過不留痕,更不會想,也不會取關或差評了。因此,他必定是有情緒才會有所言行,不動一念那是聖人或開悟之人,你我皆是凡夫俗子,怎麼可能沒有七情六慾,沒有想法、沒有念頭呢?

說了那麼久這個案例,那他究竟是什麼情緒?

這個我們只能夠猜,答案只有他自己才能夠找出來,當他找到以後便完成了看見情緒,也就是定義自己的情緒這一步,而第一步也是最難的一步。

無論他定義自己的情緒是什麼,都必定與他自身的過往又或是現在有關,他表象上的煩躁或不屑一顧都只不過是為了掩飾心中那份被激起的、最強烈的情緒或情感。

因此,心理諮詢中常說:看見即是療愈的開始。也就是說當我們能夠正面直視與面對自己的時候,就已經踏上了認知提升,自我療愈的道路上。

漢語中有那麼一句話說“你最大的敵人就是你自己,戰勝自己就戰勝一切”,都是同一個底層邏輯,同一個道理。

說完“先解決情緒”,現在來說說“再解決事情”。

不過我得先澄清一下自己的觀點,在華夏這片土地上和,在漢語的語境中,我認為這句話應該改為“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

解決過於具有“殺傷力”,它不符合華夏文化的圓融、思辨傳承。

如此一來,“再處理事情”就好理解了,也就是對所看見的,與所理解的進行分析與思辨,然後尋找緩解或處理的較為適合的方法。

先解決心情,再解決問題——你有定義你的情緒的勇氣嗎?

綜上所述:

“先處理情緒”是認知與感知層面的,是底層邏輯,是背後的真相,是“心法”。

“再處理事情”是經驗、是行動是實踐層面的,是方法,是行為,是“招式”。

所以,面對煩惱或困難的時候“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此話存在即是合理,其合理與不合理的“一幣兩面”,無外乎是你如何去解讀與理解這一句話。

此時,我也在感嘆黑格爾最終提出“存在既是合理”這一悖論性觀點時,其實也就是感受到《心經》裡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才是真正的認知提升,身心的深度覺醒。

最後,在不抗拒人的“戰、逃、僵”生存本能前提下,困難面前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其實是一種處世好策略。當你能拿得起,也放得下的時候,世間就會清靜美好得多。因為,拿得起是生存 ,放得下是生活;拿得起是能力,放得下是智慧。

好啦,這期分享就到這裡。

我們下期分享,再見!

先解決心情,再解決問題——你有定義你的情緒的勇氣嗎?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