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中國音樂行業連電影行業的尾燈都看不到,都TM怪《阿凡達》

由 鄒小櫻的亂彈山 發表于 人文2023-01-02
簡介因為,自《阿凡達》起,中國人才真正有了去電影院看電影這一習慣

阿凡達怎麼看不了

多年以後,每當帶上3D眼鏡,我依然想起,為了看一場《阿凡達》,穿越了半個城市的那個下午。

2009,那一年,《阿凡達》上映,我剛從北京回到廣州,和太太兩人,雙雙裸辭,租住在員村西街四號大院的一個頂樓裡。看著《阿凡達》掀起的熱潮,市區裡一票難求,豆瓣上很多結伴去東莞IMAX的帖子,我冷冷一笑:找個工作日的大白天,不爭不搶,不香?

於是,我們去了白雲萬達——這是萬達廣場飛速擴張的時代,不久前為了給新店攢人氣,我的前同事慶哥,還在白雲萬達做了一場田馥甄的籤售會。當時白雲萬達也還沒有地鐵,我們換了兩趟公車,一路風風僕僕,但當我們戴上3D眼鏡,進入《阿凡達》那個藍色的神奇星球時,這一切都是值得的。許多年後,《盜夢空間》在國內公映,豆瓣有一個熱帖,叫做《<盜夢>歸來不看片》,說真的,這不算什麼,《阿凡達》歸來那才是真正的不看片。

《阿凡達》在中國電影市場的意義是里程碑式的。今天《戰狼》、《哪吒》等等取得多少多少億的票房記錄,都必須要感謝《阿凡達》。因為,自《阿凡達》起,中國人才真正有了去電影院看電影這一習慣。這種習慣的建立,特別粗暴:是建立在3D技術基礎上的。

在此之前,我們總是想:幹嘛要去電影院呢?我幹嘛要花錢呢?BTChina/VeryCD不香嗎?VCD/DVD不夠嗎?盜版如普羅米修斯,哺育了這一代的白嫖文藝青年。你跟我說,電影是一項限時的大屏藝術,抱歉,老子不懂,老子覺得除了螢幕大點,沒區別。

但《阿凡達》出來之後,這就有區別了。在電影院看《阿凡達》,看3D版本的《阿凡達》,跟你在網上看的DVD Rip,就不是一種體驗。

現在年輕的朋友們可能很難想象,雖然3D技術不是《阿凡達》首創,但能把其運用到如此爐火純青地、直接給你虛構了一個真實可觸控世界的,在2009年,是那樣地震撼。

從那之後,電影行業直接一飛沖天,音樂行業根本連其尾燈都看不見了。給我一個去電影院的理由,電影行業找到了,就是3D,就是跟你在家看盜版不一樣。給我一個為音樂付費的理由,音樂行業說:我這付費的MP3是高位元速率的!拜託,人均耳機3元一對;音樂行業再說:我這是……正版的!我有版權!請支援正版!眾人:……

為此,音樂行業開始大力發展線下音樂演出。你在音樂節上看到的和你在演唱會上看到的,必然和你在MP3裡面聽到的不一樣,而且票價上由遠及近,體驗確實也有區別。但是,表演者畢竟無法分身,做live肯定搞不贏賣複製。全國院線飛速增長,以萬達為代表的新商圈也進入了快車道,3D電影成為了標配,等到把大家去電影院的習慣都培養起來之後,再開始繼續做內容的細分,等等。

看著大家全都去電影院了,很多音樂行業的朋友們跳槽去影視行業了,還在搞音樂的朋友們,要麼是分點影視OST的肉湯喝喝,要麼就是擠破頭地去搶各種主題曲、片尾曲、插曲、推廣曲……

電影行業因為3D這一技術一飛沖天,而《阿凡達》便是這一技術破圈護航的大作,如同任天堂為了賣NS而推出的《塞爾達傳說:荒野之息》、《超級馬里奧:奧德賽》。在《阿凡達》之後,感官刺激不斷地升級,有了《變形金剛》系列,婦聯絡列,等等,這些直觀的大場面把觀眾們源源不斷地吸引到電影院裡。馬丁·斯科塞斯說復聯電影不是電影,就是主題公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沒錯,迪士尼馬上收購了漫威,單獨開闢了一塊為漫威迷設計的遊樂設施區域,進一步完善了迪士尼帝國的IP線。如今的電影產業,我是外行,其玩法已經讓我眼花繚亂,但我知道,人都是感官動物,用腳投票,電影就是比音樂值得花錢,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畫幾十塊買一張電影票,和花幾百塊買一張演唱會門票,就是更高頻、更大眾、更容易達成的消費。以及我永遠相信:賣複製(copyright),永遠比人肉去演賺錢。

都TM賴《阿凡達》。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