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古代漢語雙音節詞辨析

由 潮人徐 發表于 人文2021-06-18
簡介至於文言文中那些有特殊意義的雙音節詞,如“行李”“爪牙”之類,我們就要靠多積累、勤比較,或探求詞的起源來與現代漢語的詞義區別開來了

牙和爪是什麼詞

古代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現代漢語則以雙音節詞為主,這是古今漢語語彙的一個顯著區別。初學文言文的同學,常常把古代的兩個單音節詞誤認為是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引起對文字的誤讀。準確理解文言文中的雙音節詞也成為各類考試中常設的試題,因此,我們要真正認識文言文中的雙音節詞,並掌握一些辨析方法。

一、有些詞在現代漢語裡是雙音節詞,但在古代漢語裡卻是兩個單音節詞,是兩個不相關的單音節詞碰巧連在了一起,只是形式上與現代漢語相同,釋義上還是分開講,區別很大。例如:

1。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其,它的;實,果實。連起來譯為:它的果實。)

2。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交,交叉;通,通連,連線。連起來譯為:互相通連。)

3。昨日入城市。(城,城市;市,做生意、做買賣。連起來譯為:進城去做買賣。)

4。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地,土地;方,方圓。連起來譯為:土地方圓……)

二、有些雙音節詞在古代也是一個詞,但它的詞義、色彩和現代漢語已經有很大的不同,不能把這些詞當作現代漢語語彙來理解。例如:

1。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行李,此句中指外交使節,指人;在現代漢語裡則指出門時帶的鋪蓋箱件等物)

2。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爪牙,在這裡指武臣,沒有貶義;現代漢語中則是專指壞人的幫兇,是貶義詞。)

3。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婚姻,這句中意為“兒女親家”;現代漢語裡指“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係”。)

4。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烈士,在此句中指有節操志於功業的人;現代漢語裡指為正義事業而犧牲的人。)

三、古代漢語裡有一種雙音節詞,叫“偏義複詞”。它是由兩個意義相近或相對的語素構成,其中一個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語素不表示意義,只作陪襯。可這樣的偏義複詞往往在現代漢語中有個“外形”相同的詞語存在,而實際上古今的意義是不同的。例如:

1。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出入,這裡只有“入”表示意義,“出”只作陪襯,偏指“入”。)

2。今公常從數騎,一旦有緩急,寧足恃乎?(緩急,這裡指的是“急”,即緊急情況;“緩”字只作陪襯,沒有意義。)

3。我有親父母,逼迫有弟兄。(這兩個詞偏指母、兄,“父”和“弟”只作陪襯。)

4。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國家,這裡偏指“國”。)

四、文言文中的聯綿詞不能分開來理解。聯綿詞指的是由兩個音節聯綴成義而不能分割的詞,前後兩個字多數是雙聲(前後兩個字聲母相同)或疊韻(前後兩個字韻母相同)的關係。聯綿詞的詞義一般都保留到了現代漢語裡,古今詞義相同。例如:

1。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望洋,仰視的樣子。)

2。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須臾,極短的時間。)

3。屈原至於江濱,被髮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憔悴,黃瘦。)

4。亂者四應,倉皇東出。(倉皇,匆忙。)

辨析文言文中的雙音節詞,分兩步走,一是“拆分”,二是“代入比較”。

首先把雙音節詞拆開,如果拆開後兩個語素都講不出什麼意思,那考慮它是聯綿詞或者是古代的專用詞語,其詞義較為穩固,和現代漢語同義。

如果拆分開來兩個語素都能講出意思,就進入第二步“代入比較”,即將兩個詞的詞義代入到句子裡將整句翻譯成現代漢語,把它在這個具體語境下的意義與現代漢語常用意義比較,來判斷它與現代漢語雙音節詞的異同。例如:中間力拉崩倒之聲。“中”是“當中”的意思,“間”是“夾雜”的意思,整句是“當中夾雜著用力拉倒(房屋)的聲音”;現代漢語裡的“中間”是“物體的中部”的意思。我們可以判斷此句“中間”與現代漢語“中間”詞義不同。

在代入比較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句子的意思只說了一種情況,而其中雙音節詞兩個語素說了兩種情況,我們就要進一步考察這個詞語中是哪一個語素符合句子的意思,再看另一個語素是不是隻起陪襯作用。如果是,我們判定它是偏義複詞,也不能按現代漢語的現存意義來解釋。例如:孰與君少長?這句話是問項伯和您比,哪一個年長?一般問兩個人的年紀只問誰年長,而“少長”一詞卻出現了“年少”“年長”兩種情況,顯然這個詞只取“長”的意義,而“少”只起陪襯作用,是一個偏義複詞。

至於文言文中那些有特殊意義的雙音節詞,如“行李”“爪牙”之類,我們就要靠多積累、勤比較,或探求詞的起源來與現代漢語的詞義區別開來了。

古代漢語雙音節詞辨析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