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為什麼五胡亂華沒有滅亡漢族,反而促成了更加強大的華夏族大融合

由 陽光一笑花滿樓 發表于 人文2022-12-29
簡介西晉時期,從公元 291 年至公元 306 年,持續了 16 年的八王之亂,將漢人政權在北方的軍事力量消耗得所剩無幾,這就直接造成了五胡亂華的發生,並且這場由五胡亂華引發的大動盪整整持續了將近 300 年,而漢民族在這段時間,幾乎接近亡種滅

包勉歷史上真有這個人嗎

引言

中華五千歷史程序中,治亂興衰交替,統分離合延續。在這樣的歷史演化過程中,能夠孕育和誕生出華夏文明這棵參天大樹,不能不說是奇蹟。要知道在我們的歷史程序中,曾經有過幾次種族滅絕和文明蒙塵的經歷,但這樣的經歷不僅沒有毀滅華夏文明,反而使她得到了壯大和豐富,進而爆發出更為強勁的生命力。

而在這其中,“五胡亂華”是其中對於華夏民族威脅最大,傷害最大的歷史事件之一。其波及民族之多,持續時間之長,對後世的影響之深,在歷史上也是極為少見的。

為什麼五胡亂華沒有滅亡漢族,反而促成了更加強大的華夏族大融合

五胡亂華

五胡起源

從時間上來說,五胡亂華通常是指從西晉滅亡到鮮卑北魏的建立這段時間。西晉王朝在“”後,國力大減,這場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使當時的社會經濟基礎,和國家行政結構遭到毀滅性的破壞,直接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隨後綿延三百多年的戰亂動亂,北方中原地區從此步入五胡十六國時期。我們俗稱的五胡,主要指匈奴、羯族、鮮卑族、氐族、羌族。有關五胡起源,可以參考下表(所涉及的國家不包括江南的漢人政權東晉):

為什麼五胡亂華沒有滅亡漢族,反而促成了更加強大的華夏族大融合

五胡起源

五胡亂華的根原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諸侯混戰,北方漢族人口銳減,而原本居住在邊塞的胡人則大量內遷,而漢人政權為了補充人口,也極力引導少數民族內附,比如說為了緩解人口減少的壓力,曹魏政權一方面採用屯田制度安撫流民,另一方面加強了少數民族的內遷活動。內遷少數民族不僅是為了補充損失的農業人口,還可以增加兵源。但曹魏政權實力強大,再加上採用了分而治之、抑弱扶強、內部瓦解、陰謀刺殺等一系列策略,最終將有著強大騎兵力量的匈奴和鮮卑牢牢控制於股掌之上。巴蜀的劉備政權也在諸葛亮的民族政策下,對於少數民族極力安撫,以為己用。所幸,不管是曹魏還是巴蜀,都具備相應的政策和實力控制少數民族,不致讓這些內附的民族生亂。

五胡亂華之雄霸天下

搬磚的老王

歷史

免費閱讀

到了西晉時期,中國北部、東部和西部,尤其是幷州和關中一帶,皆為戎居,關中人口百萬餘,“戎狄居半”,這就為為五胡亂華埋下了伏筆。

西晉時期,從公元 291 年至公元 306 年,持續了 16 年的八王之亂,將漢人政權在北方的軍事力量消耗得所剩無幾,這就直接造成了五胡亂華的發生,並且這場由五胡亂華引發的大動盪整整持續了將近 300 年,而漢民族在這段時間,幾乎接近亡種滅絕,人口從晉初 4000 萬減少到隋建立時的不足 400 萬,是華夏文明歷史上最為黑暗的一段歷史。

所幸在危難關頭,總是有英雄人物出現,帶領民眾反擊,而武悼天王冉閔就是其中之一。這種反抗在某種程度上打擊了胡人的氣焰,讓北方的漢人有了喘息之機。

北魏的漢化政策

為什麼五胡亂華沒有滅亡漢族,反而促成了更加強大的華夏族大融合

孝文帝遷都洛陽

五胡亂華的後期,拓拔鮮卑最終獲取勝利,建立北魏政權,隨後在文明太后馮氏和孝文帝元宏的主導下開始了漢化改革,行漢制,用漢臣,規範官員俸祿,實行均田制,三長制。從而使北方境內的五胡部落勢力失去了獨立的族群身份,開始逐漸融入到以漢族為主體的華夏大族之中。

北魏透過這些重大改革措施,對鮮卑族及其它胡族落後的生產方式進行了改革,完成了向漢族先進的封建生產方式的過渡。並透過教化使鮮卑族逐漸適應了漢族的生活方式和禮儀制度,文明太后執政期間大興教育,尊崇儒法,極力促進鮮卑族的漢化。而後來的孝文帝又透過遷都洛陽,繼續並完成了大規模的漢化過程。經過一系列的努力,北魏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各級政權組織,既有利於管理百姓,又規範了賦稅標準,從而削弱了地方豪強的經濟實力,增強了國力。

大融合

正是由於北魏的漢化政策,北方的漢民族不僅沒有滅絕,反而吸收了五胡殘留人口,豐富了華夏族的種族構成。在融合的過程中,各族相互學習,相互借鑑,為華夏文明注入了活力,增添了更為強大的發展動力,最終形成了以漢民族為主體的華夏民族。這一方面證明了漢文化相容幷蓄,博採眾長,韌性十足。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代表落後生產力的民族在面對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民族時,即使在軍事力量上一時佔據上風,最終也會被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民族在經濟和文化上的優勢所同化。這在後來的元朝和清朝都得到了印證。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