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合集11《道德經》第四十九章至第五十二章

由 詳細解讀道德經 發表于 人文2022-12-28
簡介無我無為,平等、公正、包容、慈愛,善利萬物而不爭,所以,生活的世界沒有紛爭衝突,沒有敵人,“陵行不避兕虎,入軍不被甲兵”,走到哪兒都不會遇到世人所認為的“不善者”,“不信者”

失之毫厘謬以千里體現了什麼哲理

詳細解讀《道德經》49

合集11《道德經》第四十九章至第五十二章

無我無為的世界

〈原文〉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註釋〉

聖人:本文專指觀道,體道,悟道,行道而明道的人,簡稱有道之人。

無常心:沒有恆常不變的自我心意。意為無我無為。

德善:真正的善德。

歙歙焉:和善憨厚的樣子。

渾其心:使百姓的心和善淳樸。渾:淳厚,質樸。

注其耳目:比喻耳濡目染產生各種慾望。耳目:比喻感官上的誘惑。

孩之:像孩子般淳樸。

〈譯文〉

有道的聖人無我無為,沒有自我私心,總是站在世人的角度考慮事情。

友善的人,友善的對待。不友善的人,也是友善的對待,這是真正的善德。誠信的人,以誠相待。不誠信的人,也以誠相待,這是真正的誠信之德。

聖人生活在社會上,和和氣氣的,使大家相互間淳樸和諧。世人很迷念各種塵世誘惑,聖人總是引導他們保持孩子般的淳樸。

〈解讀〉

本章主要是以有道的聖人在生活中以無我無為的態度與人相處的事為例,闡述修心為道在生活中與人相處的方法。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修身正心而明道,明白了萬物都是一體的,相互依存,相依為命,只能相互慈愛成全,不可相互對立傷害。所以,聖人堅守道心立身處世,生活在社會上,無我無為,平等、公正、包容、慈愛,善利萬物而不爭。不自私自利固執己見,總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事情。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不明道的人,不明白無我本心,生活在自我意識裡,用自我分別心認識世界,符合我的,我喜歡的,就認為是對的、美的、善的等等,於是去追,去爭,去貪。不符合我的,我不喜歡的,就認為是錯的、醜的、惡的等等,於是排斥,厭惡,打擊。對我好的人,認定為善人,對我不好的,認定為惡人。對我不誠信的,認定為不誠信的人。於是,對自我認定的不善人,不誠信的人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甚至變本加厲,不知退,不肯讓,得理不饒人,由此,自我的人生尖酸刻薄,紛擾不斷,生活百般不順,社會爭鬥不止,眼中的世界越來越醜惡。

聖人無我無為,沒有自我分別心,平等、包容、慈愛對待每一個人,用真正的善德和誠信之德讓世界充滿愛。對不善者,不信者,不對抗、不樹敵,更不以牙還牙。而是理解、包容、接納與幫助。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內觀內省,內修其心,嚴於律已,永遠做好自己,不受他人干擾而變質。面對不善者,不信者,自己的善德信德不改。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天道的執行以“無”發揮大用,無為是人生的大用。不明道的人,體悟不到生命無、無我的本質,顛倒認知,產生了自我,自我則私心私慾而有為。世人耳聞目染,受塵世的誘惑,常常執著於各種慾望的追逐,不知足,貪得無厭,社會因此紛爭混亂,所以聖人生活在社會上,和和氣氣的,以無我無為的態度與人相處。總是引導人們保持孩子般的淳樸,返璞歸真,見素抱撲,迴歸無我本心,使社會和諧太平。

生活中,以無我無為的態度與人相處,對待每一個人平等、公正、包容、慈愛,謙虛,恭敬,處下。則生活無是非紛擾,人生平安、和諧、安心自在,親人更親,鄰里和善,社會溫暖,自己的世界越來越美好。

合集11《道德經》第四十九章至第五十二章

自我有為的世界

(注:

詳細解讀《道德經》50

合集11《道德經》第四十九章至第五十二章

自我動之死地

〈原文〉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

陵行不避兕虎,

入軍不被甲兵。

兕無所投其角,

虎無所措其爪,

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註釋〉

徒:同一類。

十有三:十分之三。

動之死地:因為養生過度而死亡。動:指養護身體和經營人生的行為。之:往。死地:死亡之地。

生生之厚:養護身體和經營人生的行為過度了。

蓋聞:聽說。

攝生:養護身體,經營人生。

陵行:山上行走。陵:丘陵。

避:躲開。

兕(sì):犀牛。

入軍:到軍隊裡。

被:同“披”,穿著。

甲兵:鎧甲。

〈譯文〉

從出生到死亡,大概壽終正寢的人約有十分之三,中途意外夭亡的人約有十分之三,活得好好的卻因為養生而死亡的也有十分之三,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們養生做得太過了。

聽說,善於養生的人,在山上行走不用躲避犀牛、猛虎,到軍中參戰不用穿鎧甲。犀牛沒有地方投角,猛虎沒有地方落爪,兵器沒有地方下刀。什麼原因呢?因為善於養生的人沒有死地。

〈解讀〉

本章主要是以日常養生為例,闡述修心為道做到無我無為的意義,無為則人生無死地。

不明道的人,不明白無我本心,生活在自我意識裡,用私我小我運作人生,受外物的誘惑,產生了滿足於“我”的私心私慾,虛榮心,名利心,貪慾心愈演愈烈,不知足,貪得無厭。

因不知足而“生生之厚”,對自己的身體和人生貪求不止,有的人保健品、藥品不離口,練神功魔法走火入魔,過度保養導致傷身喪身。有的人為虛名、功利、享樂心力交瘁,胡作非為步入兇險,過度經營人生導致傷身喪身。那些自以為是,斤斤計較,鉤心鬥角,爭名奪利,損人利己,不知足,貪得無厭等等自我行為都是“動之死地”。

明道的人,明白萬物與道是同源同根同性,同一個整體,根本本性都是無,本心是無我,天人合一。道依靠無,常無為而無不為,生養萬物,產生了天地大用。無為是人生的大用。所以,明道的人,生活中處無為之事,知足知止。對待養生做到“載營魄抱一”,“專氣致柔”,身心內外調和。不會去“生生之厚”,所以,不會“動之死地”。

不明道的人,有了自我分別心,會用自我的標準把完整的、天人合一的同一世界劃分割裂開,符合我的,我喜歡的,就認為是對的、美的、善的,……,於是去追,去爭,去貪。不符合我的,我不喜歡的,就認為是錯的、醜的、惡的,……,於是排斥,憎恨,打擊。把自我的世界圈起來,畫地為牢,圈內就是自己的團體,圈外就是被排斥的世界。圈圈的界線就是紛爭、傷害、衝突的導火索,圈外就是自己的“死地”。

明道的人,沒有自我,沒有分別心,沒有圈圈和界線。無我無為,平等、公正、包容、慈愛,善利萬物而不爭,所以,生活的世界沒有紛爭衝突,沒有敵人,“陵行不避兕虎,入軍不被甲兵”,走到哪兒都不會遇到世人所認為的“不善者”,“不信者”。“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因為沒有分別心,不傷害別人,別人也不去傷害他,也找不到對他下手的理由。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明道的人,無我無為立身處世,知足知止,不貪得無厭,不損人利己,為而不爭,所以,人生無禍無咎,“無死地”。

合集11《道德經》第四十九章至第五十二章

無為無死地

(注:)

詳細解讀《道德經》51

合集11《道德經》第四十九章至第五十二章

紅塵不染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

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註釋〉

生:產生,創生。

德:道呈現出來的玄德。

畜:飼養。

物形之:有了物的形狀。

勢成之:有了生存的環境。勢:形勢,環境。

尊:敬重。

貴:珍貴。

莫之命:沒有誰命令。

自然:本來如此,天命本性。

長:生長。

育:發育。

亭:本義驛亭,形容成熟獨立。

毒:本義毒草滋生,形容繁榮。

養:撫育,修煉,教養。

覆:本義翻轉。引申義保護,庇護。

有:佔有。

為(wéi):做,作為。

恃:依賴。

宰:主宰,控制。

玄德:深厚的德行。特指道呈現出來的德。玄:深,厚。

〈譯文〉

道創生萬物,道之德養育萬物,使萬物有了各自的形狀,給萬物營造生存的環境。所以,萬物沒有不敬重道並且珍貴德的。

道被敬重,德被珍貴,並不是誰的指使,一直是道的本性使然。

所以,道創生萬物,道之德養育萬物,使萬物生長,發育,成熟,繁榮,受到教養,得到護佑。可是,道創生了萬物卻不據為己有,成就了萬物卻不去依恃,長養了萬物卻不去主宰,這就是道的深厚德行。

〈解讀〉

本章主要闡述了日常生活中修心為道尊道貴德,效法道做到無為而無不為的意義。做到無為而無不為,方能獲得被敬重被珍貴的人生。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產生了萬物,又用德養育萬物,是萬物的總源頭。所以,萬物知恩感恩,尊道而貫德。而且,道使萬物有了各自的形狀,給萬物營造生存的環境,因此,形成和決定了萬物的根本特徵和本質屬性,所以萬物只有尊道貴德才能得以生存和發展,這就是天之道。否則就是背道而行,背道而行必定受到天道的懲罰而消亡。“養之覆之”,道教養萬物,就是用天道懲罰萬物,道保護萬物,就是用天道護佑萬物。

“物形之,勢成之”,道形成和決定了萬物的根本特徵和本質屬性,所以,萬物都有了各自獨特的形狀和特有的存在狀態,天地之間萬物千姿萬態,都是道之子,是完全平等的,同等重要的,缺一不可的,萬物齊一。世人所有的優越感,輕悔,蔑視,自大,恃強凌弱,都是背道行為。自以為比別人高人一等,只是在製造“死地”。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被敬重,德被珍貴,是道的根本本性決定的。道的本體是無,根本本性是無,道心是無我,“常無為而無不為”。道呈現出來的玄德就是無為而無不為,是道的自然本性。

道堅守無為而無不為的自然本性,所以,道被敬重,德被珍貴。天地萬物堅守無為而無不為的自然本性,所以,尊道貴德。不堅守無為而無不為的自然本性,就是背道而馳,就會受到天道的懲罰。

“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道就像一位慈愛的母親,生養愛護自己的孩子,不講任何條件,不計任何得失,不圖任何回報,不辭任何辛勞,沒有任何私心,沒有任何怨氣,默默耕耘,默默奉獻,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是天地之間最大的德。

道依靠無,“常無為而無不為”,生養了萬物,產生了天地大用。道,萬物,人,同源同根同性同心,天人合一,天性就是人性,人性是天性的表現。所以,人也只能做到無為而無不為,才能創造出輝煌的人生,這就是天之道。

天道的執行和人類的歷史事實證明,人生存在的意義和最大價值就是無為而無不為,這是創造輝煌人生的唯一途徑和方法。

民族犧牲精神,無私奉獻精神,科學家精神,工匠精神,捨生取義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勞模精神,都是無為而無不為的日常具體呈現。

只可惜,世人受到世俗誘惑染汙,迷失了無我本心,顛倒認知,迷執於自我,以為有一個獨立的“我”存在,人生就圍繞“我”忙忙碌碌的,虛榮,名利,貪得無厭,勾心鬥角,爭名奪利,損人利己,一葉障目,困頓於私我小我,失去了廣闊的世界,到頭來一場空,反而帶來自身的痛苦和世界的危害,形成了悄無聲息的渺小庸碌人生。自我意識是後天的社會經驗形成的,不是人的自然本性。

《道德經》的中心主旨就是指引世人“尊道而貴德”。

尊道,就是明白道是萬物的總源頭,道,萬物,人,同源,同根,同心,同性,天人合一,人的本心就是道心。道依靠無,常無為而無不為,生養萬物,產生了天地大用。無為而無不為就是人生的大用,這就是天之道。

貴德,就是效法道之德,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無為而無不為,以此體現生命存在的意義,創造出人生的最大價值。

尊道貴德是人的固有本質屬性決定的,“莫之命而常自然”。世人之所以不能尊道貴德,是因為自然本性迷失,用自我,私我小我控制人生。修心為道,就是要去染還淨,迴歸本性。為道日損,損之又損,將自我行為一個個的損掉,直至破除自我,達到無我,做到無為而無不為。如此,就是保持了人的自然本性,方能獲得被敬重被珍貴的人生。

合集11《道德經》第四十九章至第五十二章

尊道貴德

(注:

詳細解讀《道德經》52

合集11《道德經》第四十九章至第五十二章

眾緣和合,知恩感恩

〈原文〉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註釋〉

始:起頭,最初。

天下母:萬物之母。引申為總源頭,代指道。

復:往復,反回。

守:堅持,保持。

沒身不殆:終身沒有危險。沒身:終身。沒(mò):終結。殆(dài):危險。

兌:口。兌、門,泛指人的五官。

勤:勞累,勞苦。

濟其事:增加慾望的誘惑。濟:增加。事:代指各種世間誘惑。

救:挽救。

見:看到。

明:明瞭,明白。

遺:留下。

殃:禍害。

襲常:沿襲了道的特徵。意為明道得道,與道合一。襲:沿襲,繼承。常:恆常不變的,固定的,代指“道”。

〈譯文〉

天地萬物有個總源頭,稱之為道。明白了道,就知道了萬物的來源。知道了萬物的來源,堅守道心與道合一,終身都不會有危險。

堵住貪慾之口,關閉貪念之門,終身都不會煩苦。

敞開貪念之門,增添世俗誘惑,終身都無可救藥。

甘當無名小卒稱為明白人,能堅守柔弱稱為強者。

應用道的光芒,又能夠體悟和效法“光芒”背後的德,就不會給自身留下災禍,這就是悟道明道,與道合一的方法。

〈解讀〉

本章主要闡述了日常生活中觀道,體道,悟道,行道而明道,與道合一的方法和意義。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言有宗,事有君。任何事物,任何事理都是有源頭的。天地萬物也有自己的源頭,這個源頭稱為道,道是天地萬物的總源頭。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觀”,是聖人老子認識、探求天地萬物真理實相有效的、科學的研究方法。如何認識道進而效法道?不是從語言文字上去推敲琢磨,不是在頭惱中邏輯推理,而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觀”天地萬物,讀懂大自然無字天書,依此明白道,明白生命真相。

道,是聖人老子透過“觀”而發現的,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逐漸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手段證明了聖人老子的發現是客觀科學的。

從“無”的角度,老子觀察到道是天地萬物的總源頭,天人合一。從“有”的角度,老子觀察到道的運動特徵以及道呈現出來的玄德。

明白了道,就明白了萬物是怎麼來的,將歸向何處,由此就能夠從真理的、科學的層面明白“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這樣就能夠真正了悟生死大事,超脫生死,與道合一,與天地融為一體。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道與天地萬物的關係,好比母與子的關係。道像慈愛的母親生養自己的孩子,展現出無我無為玄德。孩子應該像孝敬父母一樣尊道貴德,做到無我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如此,找到了道,明白了萬物的總源頭和特徵,而後堅守道心立身天下,終身都不會有危險。這就是修心為道,觀道,體道,悟道,行道而明道,與道合一的方法和意義。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兌、門,泛指眼,耳,鼻,舌,身這些人體與外界相通的資訊通道。“行於大道,唯施是畏”,行道,需要時刻警惕被世俗誘惑而誤入歧途。滾滾紅塵瀰漫著“五色,五音,五味”等等迷失心性的誘惑。明道的人,明白無、無我的人生本質,堵住、關閉了這些世俗誘惑之門,堅守道心立身天下,無我無為,平等,公正,包容,慈愛,為而不爭。所以,人生安、平、太,終身沒有煩苦,坦坦蕩蕩,明明白白過一生。

不明道的人,迷失於自我意識,不能堵住、關閉這些世俗誘惑之門。虛榮,名利,逞強,斤斤計較,勾心鬥角,爭名奪利,損人利己,不知足,貪得無厭。困頓於私我小我,心力交瘁,紛爭煩苦,糊里糊塗一輩子。

修心為道,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做到堅定、堅決、徹底的塞兌閉門,尊道貴德,則終身無憂。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行道的精要是什麼呢?就是“見小”,“守柔”。道生養萬物,依靠無,產生了天地大用。並且不彰顯,不炫耀,不居功,默默無聞,像個無名小卒。但是,天下莫能臣,可名為大。能夠效法道,默默無聞奉獻付出,甘當無名小卒,就是明白了道的人。

明白了道的人,了悟生命真相,明白了“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大道特徵,體悟到柔弱勝剛強的天道法則,堅守道心,無我無為,生活中自覺做到堅守柔弱,就稱得上真正的強者。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應用道的光芒,還要“復歸其明”,體悟到光芒背後的德,並且效法德,在生活中踐行德。這就是讀懂大自然無字天書的方法,是找到隱藏在書本文字背後的道而後堅守道心的方法。比如,太陽普照大地,給我們光明溫暖,供我們能量,我們才能夠生存,發展,成就。沐浴著陽光溫暖,要知恩感恩,體悟到太陽不講條件,不計回報,不謀功名,平等公正,默默的犧牲奉獻,“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的無我無為大德。不要認為陽光溫暖是自己的本領得到的,是自己了不起,是自己的厲害。要感恩太陽的恩賜,常懷感恩知恩之心。

人生最大的惡,就是不知感恩。反而認為自己很厲害,自以為是。任何事物的成功,都是千萬因緣的助力。一個人的臺上聚光,是臺下無數人的付出。不知感恩,就會自我傲慢。

“復歸其明”,知恩感恩。破除自我,對天地萬物常懷知恩感恩之心,才會知恩圖報,就不會給自身留下災禍。這就是永遠保持與道合一的方法。

合集11《道德經》第四十九章至第五十二章

知恩圖報

(注:本文為作者原創,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推薦文章

  • 暑假旅遊的好去處,河南清明上河園裡看一看

    河南開封確實是個好地方,吃的方面有小吃夜市,玩的方面有那麼多的景點,看的方面有那麼多的有古代特色的節目,說道這裡咱們言歸正傳,今天阿建介紹的這出景點,同樣在國內外景區的排行榜中擁有它一席之地,那就是清明上河園景區...

  • 尷尬!孫海洋女兒放棄工作選擇讀博,被黑粉質疑是為了直播帶貨

    但這卻引起了一些黑粉的不滿,認為孫悅不去當老師這就是能力不夠,還有人說孫悅就是為了直播帶貨,要是當了老師的話,或許做直播帶貨就沒有那麼方便了...

  • 百善孝為先:論漢晉兩代對孝文化的重視

    百善孝為先:論漢晉兩代對孝文化的重視晉代“孝”可以凌駕在法律之上,很多地方官員都縱容各種以報親仇為目的的殺人行為,有的人甚至還因為報親仇而權財兩全,像《晉書》上記載的王談,因報父仇,非但沒有獲罪,還被大加褒獎,舉為孝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