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武帝朝第一件事,是武帝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

由 百度網友35eb10ef 發表于 人文2022-12-04
簡介以《穀梁傳》和《魯詩》《魯論》為主構成的魯學”,是儒學在魯地傳播而形成的一種區域儒學

賢良極諫什麼意思

《漢書·武帝紀》記載的武帝朝第一件事,是武帝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許多學者認為“建元”乃以後追加的年號,如劉攽認為:武帝元鼎以前年號均為後來追加,顧炎武、趙翼則說“建元”、“元光”年號為以後追加。但陳直先生認為,“建元”年號並非後來追加的,並舉出《金石記》卷五“高陽右軍建元二年”戈、杭州鄒氏藏“建元元年”磚、西安南郊出土

武帝朝第一件事,是武帝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

“建元四年長安高”陶尊為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漢書·東方朔傳》稱“方正賢良文學材力之士”。賢良方正指才學出眾、品行端正之人;直言極諫即敢於說實話、勇於勸諫之人。被舉之人今可考者有轅固、嚴助、公孫弘、馮唐武帝這次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的目的,是為了徵求治國理民的意見。被舉之人,有儒士,也有法家、縱橫家人物。

武帝朝第一件事,是武帝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

以今可考之人為例,轅固、公孫弘,儒家;嚴助,縱橫家,其為會稽太守,武帝詔令他上書彙報政事,特別強調:“具以《春秋》對,毋以蘇秦縱橫。”馮唐,武將之後。當時,治國方針依舊是黃老無為,竇太后是這個方針的監護人。丞相衛綰奏劾賢良方正們“亂國政顯然是他們當中一些人提出了與黃老無為不同的治國方針。衛奏請將他們罷歸,武帝雖然批准,但實際上沒有全部罷歸。如嚴助被任命為太中大夫,公孫弘被拜為博士。轅固被罷歸,是因為年老。

武帝朝第一件事,是武帝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

在漢代,“齊魯”成為儒學造詣最高的代名詞,《漢書·循吏傳·文翁》中的一段文字可以為證:蜀地闢陋有蠻夷風,文翁欲誘進之,乃選郡縣小史開敏有材者張叔等十餘人親自飭厲,遣詣京師,業博士…蜀地學於京師者比齊魯焉。魯學”以《穀梁傳》、《魯詩》和《魯論》為其經典著作。《漢書·藝文志》說《穀梁傳》出自穀樑子之手,但樑子的名字、生活的時代,班固都沒有交代。唐人楊士勳說:“穀樑子名俶,俶字元始,魯人。一名赤。受精於子夏,為經作傳,故曰《穀梁傳》。

武帝朝第一件事,是武帝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

”顏師古則說穀樑子名“喜”。這都是“後代傳聞”,不足為據。《穀梁傳》雖未必出自穀梁俶或穀梁喜,但在“魯學”經典中,卻是最早產生的。陸賈《新語》兩次徵引《穀梁傳》,表明在高祖劉邦時,《穀梁傳》就已在社會上流傳開了。不過,這時的《穀梁傳》還是“口說”,未有成書。據楊伯峻先生考證,《穀梁傳》成書稍晚於《公羊傳》,因為《穀梁傳》往往反駁或引申《公羊傳》的觀點。《魯論》不知出自何人,唯知傳習者有龔奮、夏《春秋穀梁傳序·疏》侯勝、韋賢等人。

武帝朝第一件事,是武帝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

《魯論》成書大致與《齊論》同時,也在漢初。以《穀梁傳》和《魯詩》《魯論》為主構成的魯學”,是儒學在魯地傳播而形成的一種區域儒學。魯是儒學的發祥地,儒學在魯地傳播屬“區內傳播”,較少變異。故此,“魯學”貼近儒學傳統。以《穀梁傳》為例,清人唐晏指出:“《穀梁》出於魯儒,其說最為有本。”再如《魯詩》,遠比《齊詩》、《韓詩》接近《詩經》的本義,因此班固說:三家《詩》中,“魯最近之”。

武帝朝第一件事,是武帝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

作為最貼近儒學傳統的一種區域儒學,“魯學”恪守孔子教誨。例如,“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這位儒學先師沒有對“仁”作過嚴格的邏輯的定義,他總是從某個角度或層面下定義。他說:“剛、毅、木、訥近仁。”“巧言令色,鮮矣仁。”顯然,在孔子看來,訥於言而敏於行是一種“仁”。“魯學”虔誠地祖述孔子的這一說教。雖然孔子把訥於言而敏於行視為“仁”,但在他看來,“仁”的根本是孝悌。孔子弟子有若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魯學”恪守孔教,崇尚倫理道德。

武帝朝第一件事,是武帝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

東平令王式,治《魯詩》是“魯學”代表人物之一。他曾出任昌邑王劉賀的師傅,“。由於“魯學”恪守孔子教誨,因而有因循守成之弊。王減和趙綰都是“魯學”大師申培的高足。王臧做過太子少傅,武帝即位後,王減上書請求宿衛皇上,武帝遂任命他為郎中令。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