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蘇東坡以人、情為本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人文2022-10-27
簡介千百年來,人們都認為“活法”說源於呂本中,但我們從原始文字出發,從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角度,對“活法”說進行考索後,認為最先提出“活法”說的應該是北宋詩人胡宿,而蘇軾是“活法”說最突出、最全面、最忠實的實踐者,呂本中是對宋代詩學“活法”說做

蘇軾隨物賦形的觀點是在哪裡提出的

本文轉自:四川日報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媛莉

記者:為什麼會以蘇軾為重點物件,論述詩學“活法”?

曾明:從學術史的角度來看,胡宿、蘇軾、呂本中是與詩學“活法”有前因後果關係的三個人。千百年來,人們都認為“活法”說源於呂本中,但我們從原始文字出發,從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角度,對“活法”說進行考索後,認為最先提出“活法”說的應該是北宋詩人胡宿,而蘇軾是“活法”說最突出、最全面、最忠實的實踐者,呂本中是對宋代詩學“活法”說做了全面而科學的理論構建。當然,選擇這一命題,與我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與研究的學術背景密切相關。

記者:為什麼會從詩學“活法”引申到蘇軾的人生“活法”思考?

曾明:儘管《詩學“活法”考索》是一本專業小眾的學術著作,但在研究過程中我們深刻感知到“活法”說並不應該僅侷限於詩論的小范疇,而值得放到更大的格局之中。因為“活法”說的“活”本質是“變”的意思,這是人類文明一個經久不衰的命題。我們現在所說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歸根結底無非就是“變”,就是“活”。於我們的研究物件個體而言,“活法”說自然也不會只侷限於他們作詩作文的技法、句法、語法。蘇東坡作為一個典型,就因為他是一個知曉轉化、懂得創新,思想活躍、生活活泛的人,因此,才斷然不會墨守陳規地做人、做事、做文章,他詩學的“活”和他人生的“活”,有機統一,完全是合二為一的。可以說,其詩學的“活法”說,自然而然、淋漓盡致地實踐在他溫厚詩文和快意人生之中。

記者:意思是不是說從蘇軾做學問的方式方法、思想等,能窺見其做人做事?

曾明: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這樣。在文藝理論方面,蘇軾既標舉“無意為文”,又言要“有為而作”;既說“嚴詩律”,又言“詩無定律”;既說“雕琢損天和”,又言“清詩要鍛鍊”;既說詩文如“行雲流水”“隨物賦形”,又言“行”“止”當有“常”……還提出“無思之思”“不治乃治”等命題。這些都說明蘇軾處在“中”的狀態,哲學上主張中庸,政治上獨立不倚。

而這一切都是為了實現“辭達”——在文章上達事達理達意,在行動上達到其一生所窮盡之“理性”“得事之真”和“見物之情”。有“情”是蘇軾與其他理學家最不同的地方,如果我們再進一步問:蘇軾“活法”說的根本是什麼?回答是:以人為本、以情為本,而非以法為本、以理為本。“情”活而“理”死,“法”為“人”所創。故以法、理為本,是“死法”;以人、情為本,才是“活法”。

記者:您認為蘇軾的人生活法可以總結嗎?

曾明:我覺得“從心所欲不逾矩”可能是比較貼切的總結。一方面要尊重前人學術、思想,但同時要順應時代需要,以靈活創新為宗旨,堅定正確的創新主張。蘇軾自己也說:“吾儕雖老且窮,而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直須談笑於生死之際。”

記者:這樣的研究有什麼價值?

曾明:我希望研究的結果能從專業的學術層面走向廣闊的現實應用。我常想,今天我們真正的學術大家,他們的高文典冊、價值地位、傳播影響,的確不應該僅停留在狹小學界和有限書齋,這只是板著面孔極小眾的孤芳自賞;而應該流佈在社會和廣大的老百姓心中,這才是很大眾接地氣的人間煙火。以蘇軾的“活法”說來講,傳遞的是創新、求變的核心觀點,可以啟迪我們現在做學問、做事、做人。哪怕一些細節方面,比如蘇軾倡導的“活讀法”,放在現在依然不過時,值得采用。更重要的是,我覺得對蘇軾人生“活法”的關注和研究值得更多的投入弘揚,現有的成果遠遠不夠。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把自己的人生“活法”總結成書《活法》,近年非常暢銷。我想,“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蘇東坡,若把他的人生“活法”著書宣傳,一定更具備暢銷的實力,因為這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