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忻州的中元節習俗

由 忻州網 發表于 人文2022-10-18
簡介忻州各地中元節的習俗豐富多彩,除了祭祀先人,一些地方還逐漸演變成一種長輩對晚輩的饋贈活動

超度眾生代表什麼動物

每個國家、民族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都形成了各種各樣充滿自身文化特色的節日並流傳至今。中元節最初起源於祭祀,出於道家,是我國古代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自古以來,民間都將這一天定為祭祀亡親、悼念祖先的日子。

中元節由來已久,從漢代開始就有文獻記載,唐代盛行起來。唐代後期,後蜀主孟昶的寵妃花蕊夫人所寫《宮詞》百首中,就有“法雲寺裡中元節,又是官家誕降辰”的記載,可見中元節盛行之早。

中元節被官方認可,併成為當時的“法定節日”,還得追溯到南北朝時期。據史料考證,從梁武帝開始,歷代帝王都會在這一天與大臣一起供佛濟度苦厄眾生,如同現在的“國家公祭”。到了唐朝,節日氛圍更為濃郁。中元節這天,皇帝會下詔大赦一批案犯以示恩賜,同時也會出臺法令,嚴禁諸州百姓在過節這三天宰殺漁獵,一些信奉道教的百姓更是會在這一天自覺吃素,以示對先人的尊崇。

在佛教界,中元節又稱“盂蘭盆節”。當日,信徒們會將百味美食虔誠恭敬地供奉於十方諸佛和僧眾,希望以此超度所有的苦難眾生。宗教文化的獨特性以及其與民俗文化的高度融合,一些傳統節日的來源往往既與宗教有關,又與傳統習俗有關,或者說,和儒、釋、道文化不分家一樣,故而我國的許多節日與宗教節日往往相互吸收。

中元節是一個有著廣泛群眾基礎的民俗節日。很多人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三十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和家人全年安順。在有些地方,逢舊曆七月十五這天,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

忻州的中元節習俗

忻州各地中元節的習俗豐富多彩,除了祭祀先人,一些地方還逐漸演變成一種長輩對晚輩的饋贈活動。古時,中元節在華北一帶的農村還被稱為“送羊節”。即在節日當天,由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以示吉祥。如漢·許慎《說文解字》所載:“羊,祥也。”隨著時代的演變,送活羊逐漸被送面羊(男孩)面魚(女孩)所替代。一些地方也有蒸麵人的鄉俗。當奶奶的、當姥孃的,或者是做父母的,都給娃娃們蒸麵人,用白麵捏麵人,可是很了不起的技藝。

在忻州一些縣市區,中元節像是一種“家庭才藝表演”。當地婦女會根據家庭實有人數,給每個人先捏出一個大花饃,再捏出許多瓜、果、桃、李、蓮、菊、梅等造型的小花饃,點綴以花、鳥、蝴蝶、蜻蜓、松鼠等動物形象,將這些麵塑蒸熟上色,煞是好看。既飽了眼福,又飽了口福,蒸花饃的才藝大大提高了中元節的文化品位。

圖片

忻州網資料圖

在忻州一些地方,中元節這天人們還會放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於江河上任其漂流,意為故去的先人照明指路。此日又稱鬼節、亡人節、月半,忻州同全國民間一樣普遍開展祭祖活動。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轉變,古時中元節的一些習俗雖已日漸式微,但緬懷先人、不忘故恩的傳統美德並沒有因為時代的久遠而消弭,而是改用生態環保的方式傳承著這份歷史沿襲的習俗,使得古老的中華民俗文化歷久彌新。(文圖:米廣弘)

熱門閱讀

“文旅局長帶你遊山西”系列之忻州篇——來忻州吧 相信你會愛上這座城!

這就是忻州!

遊讀忻州:“源”來如此

忻州的中元節習俗

忻州的中元節習俗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