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中元節:兩忌三不忘,這些風俗你必須知道

由 昭昭12 發表于 旅遊2022-08-19
簡介由此,萊蕪的中元節就有了“請家堂”、“祭祖先”和“送家堂”的習俗

不請家堂可以嗎

還記得《七月半》系列的恐怖電影嗎

鬼節招魂,暗夜兇靈現身。

提到農曆七月半這個時間點,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陰森鬼怪。

其實,七月半在我們中國傳統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節日,

中元節。

流行於全國各地,

無論是宗教還是民間,這一天都非常的熱鬧。

中元節:兩忌三不忘,這些風俗你必須知道

每逢七月,道教盛行的地方都會舉辦中元節慶活動,張燈結綵,設道場、唱大戲、祭天神。佛教信徒們舉行盂蘭盆會,擺法壇,誦經文,供奉食品、普度眾生。

相傳,民間的

7月是鬼月,閻王開啟地獄之門,讓那些長期禁錮在地獄的鬼魂獲得短期的自由回家看看。人們燒紙錢、祭祖先,點鞭炮,放河燈。

中元節、盂蘭盆節、鬼節,不同的節日,給

中元節

這個時日帶來了豐富多樣的習俗活動。

傳統中元節習俗的“兩忌三不忘”

不同地方的

中元節都融入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各有特色。

比如,華北地區,流行

中元節

舅舅給外甥

送羊

的風俗。送羊源於神話故事。沉香救母后,舅舅二郎神楊戩在每年七月十五日送給沉香一對活羊,因為羊和楊諧音,希望重修親情。民間將活羊變成了面羊或者麵人,表達舅舅對外甥成長的祝願。俗語說

“姥爺舅舅送麵人,孩子一生得安寧”。

儘管各地中元節的風俗各異,但是有些傳統的

習俗

是相同的。

我們先看兩項普遍的忌諱。

第一個忌諱:夜間出門。

在我們老祖宗的觀念中,鬼門開啟後,所有的鬼魂都出來遊蕩。

民間有個說法

“清明時節人找鬼,中元時節鬼找人”。

生前有家的,鬼魂就會自己找回家的路。那些沒有家的鬼魂,就只能在外四處飄蕩尋找食物。如果在半夜,特別是一個人孤單出行,很容易被孤魂野鬼附上身。

之所以古人會有這樣的觀念,與當時的認知的水平、科技發展落實有很大的關係。人們對黑暗的畏懼和無知,才導致了夜間有鬼的說法。

再看第二個忌諱:晚上在河邊停留。

傳統文化認為,白天為陽,黑夜為陰;生者為陽,逝者為陰;火為陽,水為陰。老人家說,七月十五這一天,逝者的魂魄會在晚上從水中出來。如果晚上在河邊停留,會被水鬼吸走身上的陽氣帶去陰間。有的地方會放河燈,安撫水鬼,讓他們託著河燈找到投生之路。

其實,避免夜間在河邊停留,更多的是出於人身安全考慮。即便是現在,如果晚上不慎落水,也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難道中元節的習俗都是一些行為忌諱嗎?

不是的。

自古以來,這一天最重要的習俗活動就是祭祀。

它也有

三個

“不忘”的講究。

首先看看不忘祭祖。

祭祖是七月十五日最重要的活動。除了宗教或者民間組織舉行公開的儀式外,大部分家庭用焚燒紙錢的方式來祭奠。將石灰畫上一個圓,在圈內燒紙錢,給祖先們陰間使用,希望他們在另一個世界也過得安好。

祭祖文化

的本質是

孝與禮。《辭源》中對孝的解釋為善事父母。

曾子說

“慎終追遠”。意思是

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虔誠

追念祖先。禮是儀式、是規則。人們在祭祖的儀式當中銘記家規祖訓,得到教化和信念,讓自己的行為遵守規範。

其次,不忘祀孤。

孤,代表著找不到家的孤魂野鬼。道家設道場做法事,赦免亡魂的罪。佛家誦讀經文讓眾生脫離痛苦。民間,人們在門外燒紙錢送給路過的遊魂,就像是給孤苦伶仃的人施捨善意,為自己積福。

祀孤行為體現

的是

慈與愛。人們在祭祀祖先之後,還要祭奠

無家

的孤魂。讓

它們

到了陰間也衣食無憂。這是慈悲為懷,對弱者的善意與愛心。

最後,不忘祈豐收。

這一天,是立秋過後的第一個月圓之日,也叫小秋。部分的農作物已經開始成熟。按照慣例,人們要用新米祭祀供奉,感恩土地的饋贈,祈禱祖先的保佑

有的地方還會把香枝插在地上,

叫作

“布田”,象徵稻穀豐收。

祈望豐收,代表著對未來家庭的期望,衣食無憂

瞭解地方

風俗習慣

,能夠更好地尊重地域文化

促進人與人的和諧相處。

民俗,是傳統觀念,更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帶你走進現代中元節習俗

中元節的

這些

習俗代代相傳,時至今日,民間都還保留著很多的風俗習慣。

你可能沒想到,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風俗,還被列入了保護物件,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們先說,山東萊蕪的中元節。

萊蕪中元節

始於

清朝乾隆

時期。

民間傳說,

有一年,萊蕪遭受瘟疫,百姓飽受疾病之苦,他們認為瘟神降臨禍害人間。

道教仙人安期生

化為老人指點迷津,只要在農曆七月十五當天,請來家堂,供奉列祖列宗,燃放鞭炮,就能夠祈求平安,趕走瘟神。

由此,萊蕪的中元節就有了

“請家堂”、“祭祖先”和“送家堂”的習俗。

七月十五日的一大早,每家每戶便開始打掃房間,擺好

桌子

,備好紙錢。

上午,

掛上家堂軸子,也就是家譜圖,上面有家族的成員名單。

然後

擺上

各種

菜餚、水果和祭祀用品

供奉祖先;中午全家

人聚集在一起

用餐;下午送家堂、

收家譜圖,

焚香燒紙、

燃放鞭炮、

祈禱平安。這樣過完一天,才算是過完中元節。

現在,萊蕪把這一天當成全家團圓的日子。如同過年一樣,

在外漂泊的萊蕪人從四面八方回到家中,和親人團聚。有的商店、企業還會歇業半天給員工放假,可見當地人對這一天的重視程度。

2021

年,萊蕪中元節民俗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時代演變,

萊蕪中元節逐漸發展為以家德、家風、家訓為主題,不僅緬懷先輩,更是表達敬老愛幼、祈福美好未來的方式。

既然中元節習俗入選“非遺”,盂蘭盆節習俗也不例外,這就是香港潮人盂蘭盛會。

香港盂蘭盛會已經有了百餘年的舉辦歷史。在香港生活的潮籍人有一百多萬,潮人遠離故土家鄉,思鄉心切。他們信奉盂蘭文化。於是,在每年的7月舉辦慶典,祈求家人和自己平安順遂。在儀式上,追念祖先、悼念遠離家鄉到異地謀生而獻身的同胞。

盂蘭盛會中,最有特色是祭祀儀式、演神功戲和派平安米。

祭祀儀式上,

要請神和遊神。法師們誦經請出古廟的神像,遊街,安放會場的神壇,還為鬼魂舉行超度儀式。

什麼是演神功戲呢?

神功是做功德的意思,以大戲做功德,獻給先輩。神功戲一般在七月十五到七月十七演出。

派平安米,據說是香港盂蘭盛會中特有的習俗,給普通民眾派發平安米,有著為大眾祈福的寓意。

2011

年,香港潮人盂蘭盛會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

香港積極守護、傳播盂蘭文化,將其“孝於親、慈於眾”的精神內涵傳遞給全世界。

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是活動形式代代相傳,更是人文精神的繼承、發揚。

現在,社會倡導綠色生態、文明祭祀。很多傳統的做法逐步在演變,比如用食品、綠植鮮花作為祭品代替燒紙,網上祭祀興起。

中元節主題也在擴充套件,跨越了宗教信仰的範疇。據報道,閩南人過中元節,豐富了節日內涵,融入

富不忘本

富而思源

的新內容,不僅告慰祖先,也祭祀為國捐軀的英雄,他們還向村中的困難戶、孤寡老人送去慰問品。

老節日,新過法,老傳統、新潮流。不變的是人們孝與禮、慈與愛的精神傳承。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