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讓孩子成為拒絕自憐的強者,從遠離“受害者心態”開始

由 日有所學伴成長 發表于 人文2022-10-18
簡介圖片來自網路二.父母應避免以下幾種方式,它們會傳遞給孩子受害者心態l示範受害者心態當我們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和失敗的時候,回到家裡,如果總在孩子面前抱怨“我怎麼這麼倒黴”,孩子也會被這種“無助的受害者”情緒傳染,孩子也可能養成聽天尤命的習慣

怎麼避免唉聲嘆氣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任教師,很多時候,父母會在無意中抑制孩子的成長,看似無關緊要的養育習慣,就可能把“受害者心態”傳遞給孩子,讓孩子長大後變得顧影自憐,無法積極面對生活的挑戰。

一.

什麼是受害者心態

簡單地講,受害者心態,是一種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認為自己在生活裡處處遭受不公平對待,而自己對此根本無能為力。

有這種心態的人,總是將失敗歸因於外部因素,認為自己很可憐,好像整個世界都對自己不好,陷在困境裡無法自拔。

前段時間,同事因為領導催得急,在工作中犯了粗心大意的錯。領導找她談話的時候,她說當天事情太多,領導催得太急,就忽略了基本的流程檢查,還抱怨在她接手之前的同事,沒有第一時間發現問題所在。

事情過去了很多天,同事今天還在講那件事情,向其他同事吐槽自己太可憐。

其實,承認自己確實存在疏忽,沒有那麼難。在領導看來,錯了,就是錯了,再多的藉口,都掩蓋不了犯錯的事實。犯錯沒有關係,最重要的是要吸取教訓,要避免再犯類似的錯誤。

讓孩子成為拒絕自憐的強者,從遠離“受害者心態”開始

圖片來自網路

二.

父母應避免以下幾種方式,它們會傳遞給孩子受害者心態

l 示範受害者心態

當我們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和失敗的時候,回到家裡,如果總在孩子面前抱怨“我怎麼這麼倒黴”,孩子也會被這種“無助的受害者”情緒傳染,孩子也可能養成聽天尤命的習慣。

我的一位朋友,被她5歲女兒的問題“媽媽,你為什麼總是唉聲嘆氣?”警醒,原來,她時常嘆氣卻不自知。

被孩子的問題“嚇”醒後,她儘量剋制自己的情緒,不在孩子面前抱怨。

l 為孩子感到難過

當孩子遭受創傷時,就算父母只在背地裡為孩子的遭遇難過,孩子也能意識到,自己是受害者。

l 低估孩子的能力

每個孩子的能力都不一樣,而父母,卻總喜歡將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作對比,尤其是把自家孩子的短處與別的孩子的長處相比。

如果我們長期如此,只關注孩子做不到的,忽視孩子能做到的,這樣一來,就容易讓孩子形成受害者心理。

我的一位同事,今天上午就向我抱怨她家姑娘學習成績不如老家孩子好,自家姑娘學習成績只有一個優,而老家的孩子,考試成績95分以上的比比皆是。

我真希望,她沒有把這些話說給孩子聽,孩子要是聽了這些話,心裡會怎麼想?多半,會以為自己不如別人吧?

l 不忍看孩子受難

為人父母,都不願看到自己的孩子受難。但是,孩子的成長,遭受困難和挫折,是必經的過程。如果我們在孩子遇到麻煩時,總是第一時間衝上去,為孩子解決問題,孩子得不到成長的機會,會讓他養成依賴的習慣。

讓孩子成為拒絕自憐的強者,從遠離“受害者心態”開始

圖片來自網路

三.

沒有受害者心態的孩子,TA

會披荊斬棘、乘風破浪

因高考成績出眾、填報“冷門”考古專業的湖南耒陽女生鍾芳蓉,是一名留守兒童。在鍾芳蓉不到一歲的時候,她的父母就離家外出打工了。那麼多年來,她一直和爺爺奶奶生活,父母給她的陪伴很少。

在大多數人眼裡,留守兒童是弱勢群體,很容易被人欺負,這也是很多外出工作的父母,就算再艱難,也要把孩子帶在身邊的原因。

可鍾芳蓉呢,雖然她被貼上了“留守兒童”這樣的“標籤”,但她沒有因為留守在家而自憐。她是班主任眼裡那個“悟性高、沉穩、學習有規劃”的好學生;也是父親口中那個“自律、聽話、不用我操心”的好女兒。

當被記者問到“長期與父母聚少離多,對你有什麼影響?”這樣的問題時,鍾芳蓉是這樣回答的:“有影響的話就是讓我不要依賴別人,要更加自立自主”。

這就是一個生活的強者,在面對生活的磨練時,所做的選擇。

讓孩子成為拒絕自憐的強者,從遠離“受害者心態”開始

圖片來自影片

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要摒棄“受害者心態”,拒絕自憐,積極應對,成為生活的強者!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