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夢思與文思有機統一

由 樂土啊樂土 發表于 人文2022-09-26
簡介因為夢內夢外二理、二象同一於文學創作中的意象 所以人往往才會醒有所思,眠有所夢

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是成語嗎

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文心雕龍》中的論文思(文學創作構思),可稱是夢幻化的文論。

“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間,卷舒風雲之色。其思理乏致乎!故思理為妙,神與物遊。”

由這段文論中的“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思理為妙,神與物遊。”便可顯而易見,夢思與其外的文思實際上是一體的。其中的夢外思理也是夢理或夢的架構,夢外文象也是夢象。而且夢內夢外二理、二象同一於文學創作中的意象。

夢思與文思有機統一

夢思與夢外文思有機統一

晚清學者王國維對於人生三個境界的描述也不例外。其明顯是用了人潛意識中的夢幻意象, 描述實際上是夢想人生的三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為第一境。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為第二境。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為第三境。

只需對這三個境界用詞加以咀嚼,再對劉勰文思論仔細品味,可以得出這一結論:夢的意象與其外意象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夢是文學,包括藝術創作的重要素材。文學與藝術不可沒有夢。其例不勝列舉。較為典型的例子,如浪漫主義文學作品,尤其是其中的詩作;書法作品中的草書、潑墨寫意畫作等,無不飽含源於心靈深處的夢幻意象。

因為夢內夢外二理、二象同一於文學創作中的意象 所以人往往才會醒有所思,眠有所夢。

成語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話從習慣上理解沒錯。畢竟這裡的日,不僅指稱白天,而且代稱人醒著;而夜指代的是入眠。若從字面上理解,即便是白天,不能等於醒著,而既使已睡,同樣不能等同入眠。

所以,就邏輯而言,無疑是醒有所思,眠有所夢。

早年痴心文學,幾近賈島式。日思夜想,可謂衣帶浙寬終不悔。

“夢與現實只隔眼皮一層……,倆個心,象熱愛天空的風箏,可恨那根長長的線繩。”其中“倆個心,象熱愛天空的風箏,可恨那根長長的線繩。”句子,就是夢中所得。而“夢與現實只隔眼皮一層。”則是這夢初醒後即時所得。

我既為由夢而生的這些句子詫異,又為之欣喜若狂。便當即起床,由這些句子,伏案造就了《愛的絮語》一詩。

該詩發於當時的《安徽青年報》副刊。

這一由夢得詩的例子,充分說明;人在睡眠時,腦細胞進入放鬆和休息狀態,但有些腦細胞並沒完全休息,微弱的刺激就會引起活動,從而引發相應的夢境。

夢思與文思有機統一

夢象與夢外之象時常在文學作品中交融

比如這首《愛的絮語》詩。當我醒時為寫詩特別興奮,臨睡前還在想著寫詩,當大腦其他的神經細胞都休息了,這一部分神經細胞還在興奮, 所以就會做這個與詩相關的夢。

然而,此後再去刻意追求夢中獲詩,常常早早上床休息,甚至時常和衣而睡,希冀複製這一模式,卻再也一無所獲。

綜上所述。由夢中獲詩、得句,充分說明夢與文學創作靈感內在關聯密切,更能證明醒有所思,眠有所夢;但只可運用夢的意象於文學創作,不可刻意於做夢本身。這也充分說明夢思與文思有機統一,但夢與文學創作二者關聯於間接、或偶然。而其直接與必然關聯,只存在於意識與潛意識中。

所以,雖然不可過度寄希望創作靈感於做夢,但是不可否認,不僅文學,在整個藝術世界中,夢所包含的超然化心理意象與結構整體,其在文學創作中的藝術價值,始終居於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

若就夢想富含理想的價值論,又可以得出夢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結論。

推薦文章

  • 錢幣收藏的一些心得

    錢幣收藏的一些心得與其天天追逐熱門品種,不如選擇一兩個自己喜歡的幣種,靜下來學習瞭解它背後的文化,歷史,鑄造工藝,內涵等,這樣堅持下去,時間久了,就能讓這個愛好變得更有意義,所有的錢幣大家,都是學識淵博的人,都是有內涵的人,都是受人愛戴的人,而不是浮躁的人...

  • 文化使者遊燕紅:從留守婦女到古村講解員

    文化使者遊燕紅:從留守婦女到古村講解員表面上看,講解員是為遊客講解古村各種文化的單向灌輸的過程,但遊燕紅卻認為,這實際上是一個雙向學習的過程...

  • 地漏怎麼選?地漏的三個組成部分都有什麼作用?

    地漏怎麼選?地漏的三個組成部分都有什麼作用?長條地漏都是要用超薄的自封內芯的,因為為了美觀,都會把地漏的位置改到牆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