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品學兼優,才德未必成正比;談古論今,如此孝廉父別居!

由 龍慕秀 發表于 人文2022-09-01
簡介而直接導致了土木堡之變的明朝第一代權宦王振,卻更有意思,他算是個比較有文化的人,畢竟入宮前考過秀才做過教官,比晚輩劉瑾魏忠賢強過百倍,但品行之惡劣,對於社稷的危害性,也遠遠超過了他們,以至於大家都忍不住感慨:如果不讀書,好像連壞事兒都做不出

品學兼優下一句是什麼

相信每個人在中小學時期,只要是期末學校頒發獎狀的時候,都會得到一句“品學兼優”的評語。說起來,在重視詩書禮儀的中國,大部分人心中,都會不自覺地將一個人的成績與品德掛鉤起來,從古至今似乎都是如此。

然而,凡是看過當時明月《明朝那些事兒》的朋友,應該都會對明英宗朱祁鎮篇印象深刻。

品學兼優,才德未必成正比;談古論今,如此孝廉父別居!

在他的筆下,明英宗朱祁鎮是個典型的好人,卻不是個好皇帝。而直接導致了土木堡之變的明朝第一代權宦王振,卻更有意思,他算是個比較有文化的人,畢竟入宮前考過秀才做過教官,比晚輩劉瑾魏忠賢強過百倍,但品行之惡劣,對於社稷的危害性,也遠遠超過了他們,以至於大家都忍不住感慨:如果不讀書,好像連壞事兒都做不出檔次來。

還記得不久前古裝劇《清平樂》熱映期間,著名砸缸大師司馬光剛出來的時候,據說整個螢幕都被憤怒的網友們給吐槽滿了。

而在史學界,一直都有著兩司馬的說法~西漢司馬遷的《史記》與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在學術與學問上,司馬光確實無可挑剔,堪稱宗師級人物。但他與王安石的新舊法之爭,卻最終成為北宋滅亡的導火索,尤其是晚年為了一時的意氣之爭,不惜一切盡廢新法,甚至還主動放棄邊寨送給西夏,讓人不禁想起唐末牛李黨爭中的牛僧孺,這也是被蘇軾當面批為“司馬牛”,後世都認為其有才無德的重要依據。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品德與學歷學問其實並不一定是成正比的,自古以來,有才無德之人多了去了,漢之蔡倫,唐之盧杞,北宋蔡京,南宋秦檜等,無不如此。

也因此,當出現了什麼海歸碩士偷鍋被抓的事情,也只能說明學歷與個人素質還真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絡。

品學兼優,才德未必成正比;談古論今,如此孝廉父別居!

而回顧歷史,在各類古籍中也記載了不少類似的事情,如今就摘錄一二,聊做分享。

更多古今異聞,盡在《山海異語》!

《閱微草堂筆記中·卷十》:某位孝廉平日裡擅長理財積蓄,攢下了不少家產,然而生性吝嗇,堪稱葛朗臺家的鐵公雞,一毛不拔。

某天,他的親妹妹上門求助,因為臨近除夕夜,家裡窮困潦倒,實在是揭不開鍋了,想先借三五兩銀子渡過難關,明年開春會用妹夫收到的束脩來償還。

然而孝廉卻是一口回絕,始終以手頭緊張來搪塞,就算他母親都出來哭著求情了,依然是無動於衷。

無奈之下,老母親只好把自己壓箱底的髮簪耳環都拿出來交給女兒先拿回去救命,而一旁的孝廉依然熟視無睹,恍若未聞。

後來某天夜裡,有賊人偷偷翻牆進來,將孝廉家中的財物都竊取一空,孝廉迫於公論,也不敢報官去追捕。

然而,又過了大半年,賊人在鄰縣因為其他事被捕,為了爭取寬大處理,便供出了曾經在孝廉家中偷盜,至今還有十之七八的財物殘餘。

縣衙發了告示讓孝廉前去作證辨認,孝廉擔心公論,還是不好意思前去,但他的老婆卻捨不得財物,私下裡瞞著他就派遣兒子去辨認財物,這下子整個縣裡都知道了,眾人頓時一片譁然,孝廉也因此躲在家裡半年多不敢出門見客。

品學兼優,才德未必成正比;談古論今,如此孝廉父別居!

嘆曰:身負孝廉之名,卻因為吝嗇之故,連母子天性與兄妹親情都忍心不理,真應了那首漢代童謠“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要不是湊巧有賊人之事,這副孝義的假面具還不知道要隱藏多久。

推薦文章